•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撤回實驗設計 A-B-A′為研究設計之主軸,並依據 受試者在基線期、介入期以及保留期的資料,繪製成曲線圖進行目視分析,並以 C 統計加以考驗各階段趨向的顯著性,藉此瞭解多感官教學法的介入對學障識字困 難學生的識字學習成效。其內容敘述如下:

一、目視分析

目視分析主要分成階段內與階段間兩部份,階段內分析主要在探討某一特定 的實驗階段內,有關資料的水準範圍、變化、平均值,以及趨向的穩定性等。階 段間則著重相鄰兩實驗階段資料之比較,以及計算兩者之間的重疊百分比等。(杜 正治,2006)

(一)階段內分析

1.階段長度(condition length):計算某階段內資料點的數目,即為階段長度。

2.趨向走勢(trend direction):使用中分法畫出階段內的趨向線,目的在預估某 階段資料路徑之走向。上升的趨向線(/)表示進步(+);下降的趨向線 (﹨)表示退步(-);水平趨向線(—)則表示無進步亦無退步(=)。

3.趨向穩定性(trend stability):係指一段時間內,分數逐漸增加或減少的穩定 情形;評量分數落在趨向線上、下 15%範圍以內,視為該趨向具穩定性;

「趨向穩定百分比」係指在某範圍內的資料點占總資料點之百分比,因此 落入範圍內的資料點愈多,則表示趨向穩定度愈高。

4.水準穩定性(level stability):由此數值可判斷某階段之資料是否已達穩定狀 態,若某階段內 80-90%的資料點,落在階段資料點平均值 15%的範圍內,

即可視為穩定資料。

5.水準範圍(level range):意指曲線上的資料點中,其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的 差值。水準範圍愈小,表示愈穩定,變化愈小。

6.水準變化(level change):意指曲線上第一個資料點與最後一個資料點,此 兩點差值。水準變化愈小,代表愈穩定,並配合標出進步(+)、退步(-)

或無變化(=)的符號,可看出資料從最初至最終的改變。

7.階段平均值(mean level of a condition):將資料點的數值總合除以總資料點 數所得之值。

(二)階段間分析

主旨在探討相鄰實驗階段間的變化與比較,可得到趨向走勢與效果變化、趨 向穩定性變化、水準變化、平均值變化及重疊百分比等資料。

1.趨向走勢與效果變化:指相鄰兩階段間趨向走勢的變化,並標示出正向或 負向,藉以看出介入之效果。

2.趨向穩定性變化:記錄兩階段間其趨向穩定百分比之變化。

3.水準變化:為相鄰階段間,後一個階段的第一個資料點減去前一個階段最 後一個資點之間的差異。若得到的數值為正值,代表正確率提升,得到負 值,則表示正確率下降。

4.平均值變化:某階段與前一階段之平均水準相減後所得之數值,藉此比較 兩階段間的整體表現。

5.重疊百分比:指後一階段有多少資料點落於前一階段範圍內,也就是計算 相鄰階段間資料點重疊的幅度,目的在比較相鄰的兩個實驗階段的介入效 果。若所獲之重疊百分比愈高,表示兩階段之效果愈一致。此現象若出現 在基線期和介入期兩階段,意謂介入效果差;若出現在介入期和保留期兩 階段,則表示保留效果佳。

二、C 統計的考驗

本研究採 C 統計來考驗受試者在基線期、介入期與基線期、保留期的差異是否 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以驗證介入策略是否達到效果。

本研究採取簡化時間序列分析(simplified time–series analysis),即 C 統計來考 驗各階段趨向的顯著性,其計算公式如下(杜正治,2006),公式中 X 表示每次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