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別訪談以主題分析法(Braun & Clarke, 2006)分析。主題分析是辨認、分析 以及報告資料(data)所呈現出來的組型(主題)的方法。基本的做法是從文本資料 中,依據文本段落所呈現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意義給予編碼(code),而後將所有編碼 依彼此之間所呈現的抽象共通意義予以歸類,形成主題(theme),以及能夠反映文 本意義的主題結構及描述。本研究運用之主題分析,依據 Braun 與 Clarke(2006)

的整理,分析程序如下:

步驟一:熟悉資料

謄錄文本資料後,研究者首先閱讀整份訪談文本,以獲得對文本全貌的印象;

透過反覆閱讀並主動尋思文本所傳達的意義,而讓自己沈浸於文本中,熟悉文本的 深度與廣度。閱讀的同時,在文本周圍寫下初始的想法(並將這些閱讀中所產生的 想法整理成列表,以作為後續衍生編碼之用)。

步驟二:衍生初始編碼

「編碼」是用以標示文本中研究者所感興趣的資料特性,是文本所呈現的現象 中最基本的訊息單位,也是資料分析的基本單位。研究者盡可能就文本之中可能反 映某些主題的段落進行編碼;編碼時,所選取的段落除了需包含反映編碼的核心內 容,也要保留一些有關的內容,以避免意義的脈絡全被排除;單一段落可能反映不 同的主題,因此也可能不只有一個編碼。

步驟三:尋思主題

在完成初步編碼之後,研究者將所有編碼分類至可能的主題,並且核對這些編 碼之下的文本段落的內容,是否可與主題大致的意義相符。在此階段,研究者思考 不同編碼之間的關係、不同主題之間的關係,視需要調整編碼以及主題(例如,將

某個「編碼」轉換為「主題」;或把某個「主題」拋棄等)。在這個步驟,主要要完 成的工作是收集各種可能主題、歸屬於各主題下的編碼以及文本段落。

步驟四:回顧主題

包含兩個層次的回顧,第一個層次是回顧主題以及該主題下的文本段落之間是 否符應,若有不相符之處,則需要思考是否需要修改主題本身的設定,或者是文本 段落並不適合這個主題。主題分類的原則是,同一個主題內的編碼及資料之間需要 具同質性,不同主題之間則需要有異質性。第二個層次是回顧各個主題與整個分析 文本是否確實有關、整個主題結構是否適當地反映整份分析文本的意義。這個步驟 的目的即是在確認分析所抽取出來的主題,是否真的對於解釋資料意義有功用

(work),同時也補足前一個階段可能遺漏未被編碼到的資料之編碼。

步驟五:定義及命名主題

在此步驟裡,研究者需嘗試掌握每個主題傳達的要素為何,並且命名主題以及 給予描述性的定義。這個定義的內容不宜太過繁複、包山包海,單一主題所包含的 內容應該融貫而一致,如果在分析時主題之下包含次主題,則此定義也應該要將之 納入。不同的主題之間,應該也要能夠透過這個命名及定義明確區分。

Braun 與 Clarke(2006)指出,主題分析方法本身並未連結特定的理論,因此可 運用於不同的理論架構。在運用時,研究者需要界定於該研究中使用主題分析的理 論立場,以作為分析時的操作依據。在本研究中,主題分析用於整理受訪者參與預 立醫療計劃討論之主觀經驗與當時的生活現象,並以分析結果回應以下兩個研究問 題:(1)受訪者有哪些預立醫療計劃討論行為,(2)受訪者對於結構化(預立醫療 計劃)討論抱有什麼樣的預期。前者是用以回應本研究的研究問題一(「在社區醫療 團隊啟動末期病患之預立醫療計劃討論議題後,家屬的結構化討論行為是處於前思

考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或維持期的哪個階段?各階段的具體行為表現為 何?」),後者是用以回應研究問題二(「社區醫療團隊啟動末期病患之預立醫療計劃 討論議題後,家屬對於投入結構化討論的結果預期以及效能預期有哪些內涵?」)。 這兩個部分即是研究者在分析過程中所關心的資料面向,會對分析有一定程度的引 導性,使分析不全然是從資料做歸納。但在符合這兩個部份的文本範疇之下,仍盡 可能以資料衍生編碼及主題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