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是管理者的角色,但須臣服於自然的力量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三、 人是管理者的角色,但須臣服於自然的力量

在基督教的信仰裡,認為人的能力是優於自然環境中其他萬物的,且 被造物主賦予管理者的角色。但管理者並非獨裁者,人類始終必須臣服於 大自然的力量。

那人類的確是比這些動植物要來的有能力的,在我的信仰中我相信,人才有 可能去破壞這一些,可是你破壞的反撲是比你更強大的創造者,而不是那些 動物、那些植物,他們可能就絕種了,或是瀕臨絕種的,他們其實是無力 的,可是造成這樣的反撲受傷的是你人類自己。(20151231 斑比-2-4)

我們只是來管理這一些、這一整個大地萬物,可是沒有說,我們特別...可以、

可以做獨裁者吧!(20151117 斑比-1-9)

受訪者曾提到「人是萬物之主」,他認為「主」的意思是「服侍」,而 非一般所解釋的「主人」,因此,人在萬物中有較好的能力,但彼此的地

67

位無高低之分,人類有責任服侍、關心萬物。可見斑比和八哥兩位家長認 為人類的能力是優於萬物,但仍是環境中的一個角色,並非能脫離環境、

擁有高於環境的角色。

他那個「主」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去服侍、我們應該去照顧這些物種,而 不是那種主人跟僕人的概念。只是說我們有這樣的能力應該付出更多,讓大 家是個更好的狀態。那個「主」的意思是這樣有點像公僕的概念。

(20160308 八哥-2-16)

成語「人定勝天」一詞指的是人能依靠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克服自然環 境對其發展的阻礙,甚至是改變自然環境以符合自己的需求(教育部成語 典,2010),其隱藏著人類中心主義中「人超越自然萬物」的信念。多數 家長對於「人定勝天」一詞持否定或質疑的態度。與家長如何看待人類與 環境的關係有關,六位家長皆認為人類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我們必須與 環境和平共處,若人類的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傷害,自然環境必然將它所受 到的傷害會反映在人類的生活之中。

你勝利的勝,人定勝天的勝,你的勝是贏過他什麼事情,就是你到底想做到 什麼事情。在勝這件事情的時候,背後是不是有一些代價得要去付出。我覺 得背後應該是有一些代價要付出的,那只是說那個代價...你沒有察覺到。你付 出的代價是你沒有察覺到,或是說那個報復不是在你身上。(20151125 八哥-1-47)

我覺得未必吧。我覺得你過度的破壞他,他總有一天會告訴你,你對我造成 的傷害是什麼。他會告訴你。就是他那個反撲的力量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是可 能不是我們自己去面臨到他那個反撲,可能是其他人,對。(20160119 星星-1-27)

68

貳、 人類面對環境的態度

雖然對於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有些差異,但六位家長皆提出以正向、友 善的態度面對環境。人類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必須尊重自然,

設法使資源流通於自然網絡之中,以達到與自然共存的狀態。

(一) 友善、尊重

米菲認為人是地球的客人,客人是無權控制環境與萬物的。站在人類 的角度來看,也許我們的某些干涉行為能使其他生命「活得好」,但在其 他生命的角度卻不見的是如此。因此,人類在對待萬物時,必須以尊重的 態度面對,尊重每個生命的生活方式。

我覺得我們沒有權利去控制他們啦,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即便我們養他,

也許他比較安全,他如果真的在野外,也許他的生命早就再見了,那也是他 的生命的...一個循環,但是不可以因為我們覺得我可以保護你,所以就把你養 起來,然後讓你過得很安逸的生活,那個對他來說不見得是快樂的事情。我 覺得每個動物都要彼此尊重,也要尊重這些動物啊。(20151129 米菲-2-4)

(二) 共生、共存

如前述,人是環境中的一個角色,在自然環境的網絡中,牽一髮動全 身,人類的行為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因此,人類必須好好思考如何與自 然環境達到共生、共存的關係。

那在天主創造人的那一刻,他是要人類來代替天主來管理這些萬物的,可是 我們也是這大自然的一個角色,並不代表說你管理,你就可以...可以把人家滅 絕或幹嘛的,因為那是我們人類的能耐實際上,因為人也是會被毀滅的,對 呀,那你一定要想辦法,讓大家能夠共生嘛!(20151117 斑比-1-10)

因為本來這個環境就不是只有人類啊。所有的生物都是共存的,而且大家都 是這個整個生態圈的食物鏈的一環,所以你只要少了一個,其中一個東西…

勢必…以人類來講,失去了他們,我們人類勢必在生存上也會有一定的困 難,這是以人的角度。(20160118 企鵝-1-28)

69

我依附環境,環境也依附我,我需要去愛護他,然後他也必須在我的保護之 下,才可以…這樣子的狀態不再被破壞,或是還可以更好,所以我才會覺得 我跟環境之間是依存的關係。(20160308 星星-2-19)

人與環境應是一種互惠的關係。為維持人類與環境共存、共榮的狀 態,所有的資源應該生態循環中互相分享,才能使自然網絡中的大家都受 惠。

人與環境的關係應該是一種循環互惠的關係,所有的元素都要能很順暢的在 生態循環中流動。(20151210 巴大蝴-0-10)

(三) 人類目前對待環境的態度

本研究的受訪者一致提出必須友善環境,不可因人類的私慾破壞環 境,但他們也認為發現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人類仍是自私的現況。針對這樣 的現況,家長們認為人類應該好好思考是否真的需要為了一己之欲,採取 傷害環境的行為。

我們就是很自私,為了我們的享受,這些都是多的,因為你的享受...有必要 嗎?(20151117 斑比-1-11)

我覺得其實人的需求太多了,我們人的需求不應該有這麼多,變貪心、貪 求。(20151104-米菲-1-42)

他們是覺得說...他們很怕!很怕別人有的我沒有,因為他已經...慾望已經到了 一個極致。那慾望到了一個極致的時候,你要跟他談環保,很難談啦。怎麼 談環保?你慾望太強的人,怎麼談環保?(20151221-巴大蝴-1-37)

本研究的六位家長看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人類與環境的角色關係,並 且提出心中最理想的人與環境的關係。但若仔細感受大家的回答,就可以 發現六位家長對人類與環境關係的看法都呈現了一個共同點─人類與環境 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互動關係,這樣的看法與 Leopold(1989)認為生 態中心主義強調萬物與環境之間具有密切且相互依存關係的想法相符。

70

若要解決環境問題,人類必須調整對環境的行為與態度,與動物、植 物和諧共處(楊冠政,1999)。六位家長皆認為人類是生活在環境之中 的,我們必須以友善的態度看待環境,與環境和諧共處,不能因人類自己 的私慾而恣意的破壞自然環境。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所呈現的觀點與 Dunlap 和 Van Liere(1978)新環境典範中「人是環境中一份子」的主張 相同,六位家長皆強調人是環境中的一份子,我們必須體認到有限的環境 負荷量,並且認知到維持生態平衡、與環境共存的重要性。

本研究結果與高柏園(2000)、楊冠政(2011b)等人之論述有所呼 應。本研究訪談的家長們亦認為人類必須收起貪求,應該控制自己不必要 的慾望,以尊重的態度對待環境,才能與環境共生、共榮。從西方環境倫 理學來看,家長們對於人類必須減少貪求的看法符合 Norton(1982)弱式 人類中心主義的信念:人類的需求分為理性偏好與感性偏好兩者,我們應 該克制自己的感性偏好,所有對環境的需求皆須審慎評估後再行動。

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參與者並沒有認同弱式人類中心主義的 每一個信念。弱式人類中心主義認為萬物的價值依然需經由滿足人類需求 而展現,但從米菲尊重生命、不養寵物的環境行為來看,她認為每個生命 都有自己生存的價值,不是為滿足人類而存在。另外,弱式人類中心主義 者認為,人類在萬物之中處於較高的位置,擁有較好的能力,因此必須負 起照顧萬物、維持生態系統完整性的責任。對於這樣的信念只有部分家長 認同,另一部分家長則認為,人類與環境是平等關係,沒有孰尊孰卑。每 一種環境倫理的學說所擁護的原則包含許多面向,而每一個面向就像是一 個光譜,有不同程度的認同,個體對於不同面向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看 法。如同新環境典範量表之研究(Albrecht et al., 1982; Noe & Snow, 1990),研究對象可能出現混合式回應。

71

參、 環境的怒吼─生態危機

長久以來,人類的所有行為本來就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自從工業 化社會的來臨,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速度更快、對環境的影響更鉅,整個社 會文化、政治、經濟等皆以不同的方式影響環境,對環境產生極大的負荷

(周儒,1992)。近年來,環境開始以各式的天災來回應人類對它的迫 害,本研究的六位家長皆能從生活中感受到環境的變化。

有時候我覺得其實我們已經...大自然一直在反撲,只是我們沒有仔細去感受,

然後這種東西會...會...會...呵呵呵...嘖...我也不知道耶,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

我其實蠻擔心我的小孩以後沒有那麼美的環境。(20151104-米菲-1-49)

以下是六位家長們提到的幾項重大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