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活動安排 (一) 體驗自然環境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六、 活動安排 (一) 體驗自然環境

家長的理念會影響安排給孩子的活動類型。米菲提到,自己和丈夫都 喜歡親近自然的活動多於逛百貨公司。米菲也覺得孩子應該與大自然親 近,假日時除了帶著在家附近爬爬樹,也會帶孩子一起跟荒野夥伴們一起 到定點做觀察,讓孩子們可以感受到自然環境的變化。

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定觀組,那定觀就是每個月會定期觀察一個地方,讓他們 去感受一下這些地方的不同、四季的變化,嘿。那我覺得這個就蠻喜歡的,

而且會盡量帶他們去去看....去看,去觀察說,ㄟ你看喔!這些環境是有改變 的,那是變得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不好?那他的改變在哪裡?讓他們自己去 觀察。(20151104-米菲-1-28)

所以我會覺得說小孩子真的...他們在大自然裡面跟樹是這麼親近的,但是很多 都市的小孩是不被允許的,可能爸爸媽媽會覺得說爬樹很髒啊或怎樣的,會 覺得好可惜喔,我們家好像還好,我就是都不怕他們髒這樣哈哈。

(20151129 米菲-2-12)

因為自己喜歡自然啊,就會希望不要被破壞呀!(20151129 米菲-2-2)

八哥則是提到會帶孩子到一些自然環境去遊玩。若是當時的時事有針 對特別的地點,他也會帶孩子到現場看看,讓孩子親身感受自然環境改變 的後果。

我有時候會把一些去玩的地方,可能就是會到一些自然的地方,會特別去參 觀某些事情。比方說,因為國光石化的關係,我們帶孩子去看大城濕地。那

129

可能就會累積這一部份,可能就會告訴他說..帶他去看要蓋工廠的地方。

(20151125 八哥-1-43)

(二) 參與環保團體 1. 參與親子團的原因

親子團主張家長必須從小讓孩子接觸環保概念,增加孩子接觸自然的 機會。這樣的理念獲得這群家長的認同,因為這些家長皆抱持正向態度面 對環境、熱愛自然且重視環保,並認為友善環境的行為與態度必須從小培 養。

我是覺得這個環保團體啊,他會...他其實就是推廣一些環保的概念,那我本身 對這個部分就很重視,所以我會希望我的孩子從小就可以接觸這些東西。

(20151104 米菲-1-2)

他要給小朋友的那個理念還蠻不錯的,所以就參加了。(20160119 星星-1-1)

每月一次的親子團團集會,會依照不同與環境議題相關的主題,提供 許多活動與課程給孩子和家長。家長們一致認為,孩子在親子團的活動中 能玩得很開心,同時也對環境議題有些接觸的機會。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也 能一點一滴地改變孩子對待環境的方式。

親子團的好處是……寓教於樂嘛,所以我總覺得,是好的。孩子們其實,玩 的開心之餘,然後他們也會了解環保(20151117 斑比-1-9)

其實有些事情是會發酵的,那這些發酵就是可能我們...也許我們不知道,就是 在這一點點的過程當中,我們會覺得說,當我們帶著孩子去淨灘,帶孩子去 看那些東西,看到那些東西的時候,有時候實際上他們行動上的改變還是會 有一些,也是在那裏面。(20151125 八哥-1-8)

荒野親子團的活動與課程常提供孩子接觸環境議題以及親近自然的機 會。親子團的團集會多採體驗式教育,每次的團集會都讓孩子有許多時間

130

親近自然、認識自然,與大自然當好朋友,這也正是自小生活在自然環境 中,且喜愛與自然相處的家長們所期待孩子能擁有的生活經驗。當孩子對 自然環境有了情感連結後,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隨之產生。

或是他可以聽到鳥叫啊,摸摸樹葉啊,這些都是一個…讓他們在很年輕的時 候就可以有這樣一個跟大地的連結。所以我們在小蟻的部分主要是做體驗教 育。(20160118 企鵝-1-9)

因為我很喜歡大自然,那我希望我的孩子也可以...也可以接觸大自然,也可以 喜愛大自然。(20151117 斑比-1-1)

那團集會也會...他們會比學校其他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到那個環保的議 題。(20160119 星星-1-16)

我覺得那時候想到的應該就是可以讓小朋友接觸一下……大自然吧!因為我 們小時候是有這種環境的,他們現在都沒有這種環境。他們都是都市出生 的,然後沒有鄉下、沒有大樹的地方、沒有水溝...對不對,類似像這樣。所以 就想說親子團可能是帶小朋友到處去玩,所以就很不錯啊,我覺得這樣很 好。(20151221 巴大蝴-1-2)

教育者在培養孩子正向的環境態度及行為之前,必須先考慮如何引發 孩子對大地的情感(Iozzi, 1989)。過去研究指出,提供孩子兒童接觸、認 識自然的機會,使孩子產生自然的喜愛,這樣的正向情感是孩子關注自 然、照顧自然,養成對自然的責任感的基礎(Tanner, 1980; Cachelin el at., 2009; Palmer & Suggate, 1996; 周儒,1992),比起課本上相關知識的單向 傳遞,自然環境中的萬物才是培養孩子正向環境態度最好的老師(李偉 文,2008)。楊冠政(1998)認為,帶孩子走出戶外,提供孩子體驗自然 的機會是培養孩子良好環境態度與環境行動技能最好的方式。年幼孩子表 現出跟環保相關的想法多來自自己的親身經驗,透過感官體驗大自然的美 好、感受環境受破壞之後的可怕場景,最能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深深烙印 在孩子的心中。這也是家長們選擇透過參與親子團提供孩子親近自然的原 因之一。參與本研究的家長們擁有與自然接觸的美好經驗,也有些家長從 目睹環境變化的經驗中深刻體驗保護自然的重要,因此,家長們也希望能

131

藉由帶孩子親近自然,使孩子親身體驗自然之美,進而了解環保的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們會在日常生活中或設計特別的活動,讓孩子有認 識自然的機會,主要因為他們相信孩子在親近自然環境的過程中能對環境 產生愛,與環境建立情感連結,如此一來,在面對環境時就會不捨得破壞 環境,而選擇以友善的態度對待環境。

除了親近自然對自然產生情感能促使環境行為產生之外,同儕之間的 互相模仿與學習也是幫助孩子形成環境行為的助力之一。荒野親子團中的 團體規範加上成人以身作則、同儕之間的互相模仿,漸漸形成一種友善環 境的文化。幫助孩子從小選擇這樣的同儕環境,使之從小在這樣的文化裏 成長,即使孩子到了以同儕建議為主的青春期,依然有正向力量能幫助孩 子繼續走在環保的路上。

除了父母身教之外,選擇孩子的同儕很重要,孩子越大越願意跟認同的同儕 團體學習與模仿。因此加入荒野親子團就是一種很棒的同儕團體。

(20151210 巴大蝴-0-7)

其實親子團有個好處就是,他們在這邊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然後家長理念又 相近、價值觀相近的一群夥伴,那我們的孩子在一起成長,那這個孩子的社 會化過程,就會是良善的。小孩子長大到國中...高中以前齁,是一個社會化的 階段,如果這個階段你沒有給他...你沒有注意到的話,他定型了,以後要改就 很難改。所以剛好在社會化階段,他跟誰學你知道嗎?他從小...小時候是跟父 母學,到了國小中年級以後是跟同儕學,他不跟你父母學了,父母是不同人 種。(20151221 巴大蝴-1-7)

對孩子而言,親子團是好玩的。米菲提到剛開始加入親子團時,其實 米菲的孩子是無法融入團體的,但在她的堅持下,孩子在親子團漸漸有自 己的朋友,現在已經愛上親子團且脫離不了。米菲相信,孩子上愛團體是 傳遞環境行為的第一步,只要喜歡,就有教育的機會。

132

可是剛來第一年其實是很游離的,因為他融不進去。那一年如果不是我堅 持,我們就離開了。…...慢慢有伴了之後,他就慢慢能接受在團集會了。

(20151104-米菲-1-34)

我覺得看不出來很大的改變,但是我覺得至少看的出來他是很喜歡這個團體 境。(20160119 星星-1-4)

那因為進親子團之後,大家都..大家都在講這個東西,而且大家都做到,每個 人都是自己帶水杯,所以他們就不會說一定要去外面買寶特瓶、買飲料。

(20151104 米菲-1-3)

妹妹就會說:「媽媽,那吸管我們可以不要用啊」嘿(笑)!就是說會...這種 潛移默化的東西,好像很難驗證,但是偶爾就會冒出來在生活當中。

(20151104 米菲-1-3)

但是我們有一些在淨灘的時候會介紹,綠蠵龜或是一些…弄到吸管,或是之

133

夥伴的孩子,或是做整個活動的幕後支援。在這樣的過程中,夥伴們能互 相觀察、學習與孩子相處的不同方式,八哥和巴大蝴的親子關係因此而改 變。

那所以你說在親子團裡面,環境教育他還是有它一定的影響,那其實對我來 講改變最大的是親子之間的關係。(20151125 八哥-1-50)

第一個改變我的親子關係啦。因為你先去帶別人小孩啊,帶完覺得,我帶自 己小孩有方法了,或者是我帶自己小孩有耐心的。因為帶別人小孩的時候,

你不敢怎麼樣嘛,那你就會逼自己,有點像上課啦,然後就各種小孩啊,一 次給你來十個啦,然後各種小孩各種方法,你都要去試。那試到最後,很謙 卑啦,很謙卑地跟他們學習,不能罵也不能打嘛。所以你這招會了,會去對 你的小孩子,會覺得自己小孩子好像也沒有那麼皮啊,他現在很好帶,所以 我說親子關係改善。(20151221 巴大蝴-1-10)

Newhouse(1990)指出,社會規範可能形塑個體的表現與價值觀,促 使個體做出符合社會文化的行為、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範的態度。Oskamp, Harrington, Edwards, Sherwood, Okuda 和 Swanson(1991)在一個推行回收 方案的城市中進行電話訪談以了解居民對於回收的知識、態度和行為,該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規範和文化影響是有效產生回收行為的刺激。在家長 們的回應中也可發現,環保團體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規範與文化是他們認

Newhouse(1990)指出,社會規範可能形塑個體的表現與價值觀,促 使個體做出符合社會文化的行為、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範的態度。Oskamp, Harrington, Edwards, Sherwood, Okuda 和 Swanson(1991)在一個推行回收 方案的城市中進行電話訪談以了解居民對於回收的知識、態度和行為,該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規範和文化影響是有效產生回收行為的刺激。在家長 們的回應中也可發現,環保團體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規範與文化是他們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