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要生命經驗(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與環境行為

Thomas Tanner 為研究環境行為之重要生命經驗的創始者(許世璋,

2003)。Tanner(1980)在檢視諸位自然保育者的自傳時發現,這些自然 保育者的自傳中提到一些共同的生命經驗,他認為,若能了解有哪些重要 生命經驗能提升公民從事環境行為,並且將這些重要經驗運用在環境教育 中,將能提高公民從事環境行為的動機。本研究整理國內外環境行為之重 要生命研究,以研究對象作分類,將相關研究分為兩類:環保團體人士之 重要生命經驗、環境教育者與學生之重要生命經驗。

(一) 環保團體人士之重要生命經驗

Tanner(1980)以美國四個具環保性質之公民團體中的專業工作人員 為研究對象,透過開放式問卷請四個環保團體中 45 位成員以自傳式描述 影響其選擇參與保育工作的重要生命經驗,該問卷要求參與者提供自傳性 的敘述,包括引導其選擇保育工作之因素、近年的影響以及參與環保工作 之簡歷。Tanner(1980)將該研究的參與者在開放式問卷中提及的影響因 素分為九項:「年幼時親近大自然之經驗」、「長年或短暫居住在鄉村或 原始自然地區之經驗」、「父母影響」、「教師影響」、「自然相關書 籍」、「父母與老師之外的其他成人」、「居住地的改變」、「孤獨」以

38

及「其他」,「年幼時親近大自然之經驗」、「長年或短暫居住在鄉村或 原始自然地區之經驗」、「父母影響」為被提及最多次的三個類別,並且 該研究中多數的研究對象認為這些經驗對其日後選擇從事環境保護工作有 重要影響。除了列出影響環境行為之重要生命經驗的類別外,Palmer 和 Suggate(1996)進一步指出,影響環境行為的重要生命經驗的重要性可能 會隨著時間或發生在個體不同的年齡而有所不同,兩位學者針對英國全國 環境教育協會的成員進行調查,參與者被要求提供年齡、性別以及自己認 為對親環境行為最重要的經驗,研究者只提供研究目的,希望參與者能提 供完全原創的反應,研究結果發現童年接觸自然的經驗對環境的關心影響 最大,家長和其他年長者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影響因素,對教師和環境教育 的經驗則是提及教師不只傳授環境知識,更會影響個體對環境的關心。與 上述研究不同,Arnold et al.(2009)將研究對象的年紀限縮在青少年,以 深入訪談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十二位十六到十九歲在環保組織中擔任領袖 的青年進行重要生命經驗的研究,研究發現這些青年認為過去的經驗有助 於他們目前從事環境行為。Arnold et al.(2009)的研究指出,家長被這群 青年領袖認為是影響的主要來源,父母對自然環境的喜好以及常帶孩子到 戶外遊憩的行為亦會影響孩子花在與自然環境相處的戶外時間。另外,朋 友、角色模範與青年團體亦是影響青年領袖從事環境行為的原因,研究參 與者提到,團體成員展現出積極的態度與責任感對他們的環境行為形成有 深刻的影響。

國內亦有針對環保團體成員進行環境行為相關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

李曉珊(2003)以訪談、參與觀察、文件蒐集的方式探討三位花蓮環保團 體領袖的環境行為以及影響其環境行為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經歸納分析 後,該研究結果顯示十項重要生命經驗,分別為「接觸大自然的經驗」、

「離鄉後再次回到故鄉的影響」、「負面經驗」、「家庭影響」、「朋友 或其他人影響」、「加入環保團體」、「社會正義感」、「對下一代的關

39

懷」、「處事原則或信念」以及「文學欣賞」,其中「童年時接觸自然的 經驗」、「離鄉後再次回到故鄉的影響」、「負面經驗」、「家庭影 響」、「加入環保團體」、「社會正義感」、「處事原則或信念」皆被三 位環保團體領袖認為是影響其環境行為素養養成之原因。許世璋(2003)

也針對 43 位花蓮環保團體的積極成員探討影響其環境行為影響之重要生 命經驗,該研究採用問卷的方式蒐集資料,問卷包含環境行為量表、自傳 式的開放性問題:「在您過去生命歷程,有哪些重要生命經驗影響您今天 願意積極採取行動來保護環境?」,另外,為了解填答者生活周遭的自然 環境與文化背景,許世璋(2003)進一步要求填答者填寫個人基本資料,

並以內容分析方式將得來的資料做整理和分類。該研究結果顯示影響環境 行為養成最重要的八項影響因子為「幼年和小學時的自然經驗」、「透過 環保團體所提供的活動和課程,研究對象對自然環境有更深的認識和體 驗」、「心愛的地方消失」、「朋友」、「社會階段的自然經驗」、「受 父母或宗教影響而形成的生命信念」、「父母的環境行為與父母曾帶研究 對象體驗自然進而啟發對自然的情感」、「對污染和環境問題的憂慮與厭 惡」和「職業」。

(二) 環境教育者與學生之重要生命經驗

教育工作者是在正規教育中最直接與兒童接觸、影響兒童環境行為之 形成的角色,了解環境教育者對環境的態度以及形塑其環境行為之重要生 命經驗對於環境教育而言是重要的。而孩子透過教育者給予的生命經驗,

對環境有哪些改變?是否這些生命經驗能行俗其環境行為亦是我們在進行 環境教育前需要了解的。

李幸美(2010)以訪談、參與觀察以及相關文件的蒐集探索一位環境 教育者的生命故事,該研究之研究參與者指出他從自然活動中習得了更多 環境知識,童軍活動亦引發其自發性的環境行為,參與環保組織也給他很

40

多與自然產生聯繫的機會。而與成長過程中遇見的良師益友相互扶持亦是 支持他持續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推手。最後,支持他持續在環境教育上努 力的是自己的生命信念,相信自己要做該做的事情。Hsu(2009)以開放 式問卷方法調查台灣花蓮教師或公務員之重要生命經驗,他將研究參與者 侷限在 18 歲以前居住在花蓮縣的居民或住在花蓮縣至少有一半歲月的成 年人、具有大學或以上學歷得教師或公務員。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時期在 自然環境中玩耍的經驗最常被研究參與者提及,長大後與自然相處的經驗 則是以體驗自然之美為主,另外,環保組織也被多位研究參與者提起,環 保組織在花蓮縣提供許多參與非正規教育的環保相關活動,並且提供戶外 接觸自然的機會,研究參與者認為,這樣的機會激發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也提升他們想參與環境行為的動機。

Li 和 Chen(2014)認為瞭解影響年輕人參與環境行為的因素是對於 發展積極環境行為至關重要的,該研究將研究對象限定在十九到三十五歲 曾經是大學生,且具有正向環境態度、曾主動參與自然環境保護或環境教 育行動的中國民眾,以開放式調查問 34 個年輕積極環境公民關於影響他 們從事環境行為的生活經驗,問卷中除要求填答者填寫個人資料之外,亦 包含三個問題:您第一次感覺到對自然的感情是什麼時候?何時開始環境 行為?過去三年內的環境行為有哪些?並且要求填答者詳細敘述在成長過 程中,影響其採取行動來保護環境的生活經驗的細節,研究結果顯示,最 常被提起的生活影響是學齡前和小學時期的自然體驗,以及參與環保團體 的經驗,填答者認為,環保團體提供非正規教育與非正式學習的機會,這 些學習機會引發其為環境盡一份心力的動機;另外,職業、對自然災害的 擔憂與恐懼也是常被填答者提起的生命經驗。由該研究可知,無論是能引 起對環境正向或負向情緒的生命經驗皆可能提升個體從事環境行為的動 機,另外,與 Sward(1999)和許世璋(2003)的研究結果相符,在正規 教育之外,環保團體提供更多親近自然、學習自然知識的機會,有助於個

41

體環境行為之形成。許世璋(2003)表示,透過環保團體的活動與出版 物,個體有較多機會獲得環境知識與參與環境行為之機會,並且能透過參 與活動與閱讀出版物激發對環境保護的關切。

在環境行為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中,「戶外活動」被認為是形成環境 行為的重要生命經驗之一,Cachelin, Paisley 和 Blanch(2009)以九十九位 國小四年級學生為對象,將之分為有參與戶外活動以及沒有參與戶外活 動,並且帶參與戶外活動組參訪濕地,在不考慮教師、天氣等其他影響因 素的情況下,該研究結果支持 Tanner(1980)的研究:戶外活動是形塑環 境行為的重要生命經驗之一,該研究顯示戶外活動的課程方案能提高學童 對於自然環境的認知以及引發學童對自然環境的情感,參與戶外活動的學 童也較能表現出對濕地的關心,願意以學習為目標再度親近濕地;參與戶 外活動的學童在認識濕地物種的分數上也明顯優於沒有參與戶外活動的學 童。由此可知,兒童從「戶外活動」這樣的生命經驗中,能獲得與自然環 境相關的環境知識,並且激發其對環境的關心與熱情,培養正向的環境態 度。

綜合上述之研究,積極從事環境行為之成員選擇參與環保工作的因素 與其成長過程中的生命經驗有關,其中親近自然之經驗以及家庭活動為環 境行為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幼兒雖有喜歡自然、親近自然的本能,但欲 將其本能轉換成有利於環境的態度與行為,仍需依賴他人給予引導與協助

綜合上述之研究,積極從事環境行為之成員選擇參與環保工作的因素 與其成長過程中的生命經驗有關,其中親近自然之經驗以及家庭活動為環 境行為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幼兒雖有喜歡自然、親近自然的本能,但欲 將其本能轉換成有利於環境的態度與行為,仍需依賴他人給予引導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