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少與孩子討論環境議題的原因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七、 少與孩子討論環境議題的原因

在訪談的過程中,斑比透露自己下班回到家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其實很 少,所以很少有機會跟孩子討論到環境議題。加上斑比相信孩子若是想分 享就會自己分享,不必成人追問,因此,在每次團集會結束後,也不會特 別為孩子「複習」團集會與環保相關的主題。

對,就是太短了,所以我光看他一個功課就夠累了。(20160301 斑比-3-5)

因為一方面也許因為自己也很累了,所以我都會覺得如果他們願意多講,應 該會主動說,所以我也沒有再進一步地問他們。(20160301 斑比-3-4)

136

現代父母的繁忙也是影響家長選擇傳遞方式的原因之一。米菲提到,

每天的疲憊使她無法特別抽空與孩子討論環境議題或是說故事給孩子聽,

因此,選擇在生活中的機會教育是最好的傳遞方式。

我其實不太...我是一個很懶惰的媽媽,所以我沒有像很多媽媽很認真的看繪本 啊,講一些綠繪本的一些東西,或是每天晚上陪他們睡覺、講故事,這些我 都沒有做到(笑)所以…因為我就覺得好忙喔,沒有時間做這些事,所以我 覺得就是跟著我們日常生活做,我們做多少就教他們多少這樣。(20151104 米菲-1-8)

孩子透過成人的教導與自身的親身體驗,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環境態度 與行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對他們而言,透過自己的感官探索過、直接 經驗過的經驗是他們最印象深刻(王鑫,1995)。除了親身的體驗與直接 經驗之外,社會學習論者亦強調孩子的學習可透過觀察模仿他人來獲得。

研究者整理過去相關研究發現,直接教導、提供資訊、示範、環境設置等 方式是家長用來傳遞環境態度與行為的方式(Musser & Diamond, 1999; 王 鑫,1995)。綜合六位家長所提供的資料可知,對自然環境抱持著友善、

正向態度,且擁有對環境行為形成有幫助的重要生命經驗的家長們會在生 活的細節中,傳遞友善、正向的環境行為與態度給孩子。家長在日常生活 與孩子的親子互動中,會使用身教、言教以及環境與活動的安排等方式,

希望能傳遞合宜的環境行為,並且為孩子建立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觀念給孩 子。環境教育者應依照孩子不同階段的能力、需求,教授其應具備的環境 知識與解決環境問題的相關技能,並且鼓勵孩子落實環境行為於日常生活 中(梁明煌,1992)。家長在家庭中就是扮演環境教育者的角色,宜在生 活中進行機會教育,提供孩子友善環境的相關知識、觀念及做法,並且用 這種方式鼓勵、提醒孩子落實環境行為於生活中。從小學習從生活細節開

137

始愛護地球,友善環境的種子埋進孩子的心中,未來的某一天,孩子也能 發自內心的為環境做一些努力,成為地球的環保小尖兵。

具備行動策略技能、知識及對環境行為的期望使個體採取行為,而這 些能促使環境行為產生的影響因素皆可由學習獲得之(Hines et al.,

1987)。對照六位家長在家進行環境教育的內容可發現,家長在傳遞環境 行為與態度的過程中,也包含環境行動技能、環境知識及家長對孩子的期 望。

家庭中的環境行為多以家長為主控者,多從事家長認為合宜的環境行 為。黃迺毓(1988)指出,個體的行為會受環境因素影響,如社會文化的 影響、父母個人過去經驗的影響,或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等。從本研究結 果可以看到,家長在選擇傳遞環境行為的方式時,會依自己過去經驗、對 環境保護的信念或是對特定環境行為的看法來選擇合宜的教育方式。除此 之外,他們也會考慮除了環保之外其他現實層面的因素,如:孩子是否適 合參與該活動、該活動的後果等。本研究與 Musser 和 Diamond(1999)

的研究結果相符。當家長想要傳遞環境行為給孩子時,會受到許多複雜因 素影響。在生活中有許多現實層面的考量會影響家長是否傳遞環境行為給 孩子,以及傳遞環境行為的方法。由此可知,在從事環境行為或傳遞環境 行為給孩子時,都必須要有現實層面的配合與支持,才能提升從事環境行 為或傳遞環境行為的產生。如何提高現實層面的配合與支持,皆是後續教 育者與政策制定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貳、 孩子的環境行為現況

如上述,六位家長皆在生活中各層面傳遞環境行為與態度給孩子,而 從他們的回應中也可以發現,這些孩子也能在生活中主動從事環境行為,

並提出友善環境之想法。研究者發現,孩子的環境行為多與家長重疊,且

138

孩子的環境行為皆以孩子能力所及範圍以及他們可以主動採取的行為為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