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人對「環保活動」的其他聲音 (一) 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玩?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二、 家人對「環保活動」的其他聲音 (一) 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玩?

去到荒野做環保的這件事情,倒是沒有特別意見啦,因為其實這些事情都是 好的事情,那我們都會回去告訴我們家人啦。(20151104-米菲-1-40)

我太太跟我們是一起的,他都有這個概念,所以是還好。那主要是爸爸媽 媽,他們其實也覺得這個不錯,他們還會跟他們鄰居講說我們小朋友會去做 這個事啊,去淨灘啊。(20160302 企鵝-2-6)

部分家長表示,當夫妻兩人一起陪孩子參與親子團時,會同樣受到環 保團體的影響,在傳遞環境行為給孩子的觀念上也比較同步。巴大蝴提到 在教育的方式上,夫妻兩人雖偶有不同,但剛好可以互補,找出孩子最能 接受的方式傳遞環境行為。

不會有反對的,就是我們是小家庭,所以不會。(20160308 星星-2-16)

所以就是要參加親子團就一定要親子、夫妻都要參加,然後要參加基訓就兩 個都要參加,這樣才不會落差太大。(20151221 巴大蝴-1-59)

媽媽的用法跟爸爸的用法不一樣啊,這個...沒有什麼不好耶。因為他們有時候 會...小孩子有時候會綁架媽媽的感情,知道媽媽疼她,這時候就有好處了,爸 爸的權威一點的這時候就發會一點作用。在有一些議題上,爸爸太堅持的時 候,媽媽的方法就比較人性化一點。(20151221 巴大蝴-1-71)

二、 家人對「環保活動」的其他聲音 (一) 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玩?

台灣「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文化依然穩固,可能是影響家長傳遞環境 行為的孩子的原因之一。每月一次的團集會看似單純是在自然環境中玩耍 的活動,可能被其他家庭成員視為是阻礙孩子課業的活動。斑比的先生覺 得孩子一直出去玩會使孩子無法全心投入於課業。米菲的婆家和娘家也曾

145

因孩子的成績不夠理想而出現不贊成參與團集會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會影 響米菲的心情,但米菲選擇盡力達到長輩對孩子課業的期待,以減少反對 的聲音出現。

斑比:我老公(笑)。他說小孩玩瘋了,收不了心了。可是我還是不認為 耶。(20151117-斑比-1-23)

研:那他們兩個會受爸爸的想法影響嗎?

斑比:so far 還不會,因為畢竟是孩子,孩子就是愛玩。(20151117-斑比-1-25)

就我娘家啊、婆家啊,就會覺得我們怎麼一天到晚帶小孩出去玩啦!他們會 認為,我們帶出去就是出去玩,然後會覺得說小朋友都變野了這樣子。

(20151104-米菲-1-40)

她們就是在乎成績嘛,在乎品行嘛!啊我就把他們兩個顧好一點,就比較沒 問題了。阿像其實...像哥哥的成績就上上下下啊,阿現在三年級好像有比較好 一點了,阿他自己也比較有成就感,阿娘家媽媽就覺得說看起來有比較好 了,阿就好了,那就 ok 了。(20151104-米菲-1-41)

(二) 環保遊行很「可怕」?

雖然參與親子團或是從事生活中友善環境的行為對多數家庭成員來說 是一件好事,不會有太多的反對聲浪,對家長帶孩子參與環保遊行就沒有 這麼贊同了。新聞上常播報環保遊行中的衝突場面,可能在社會大眾眼裡 將環保遊行形塑成一個可怕的、充滿衝突的活動,造成其他家庭成員對於 帶孩子一同參與環保遊行有所擔憂。

親子團就沒有特別的說什麼。如果知道我帶他們去遊行的話,就是會說要小 心,他會覺得說是有衝突。(20160308 八哥-2-11)

Goodnow(1988)父母教養理論的起源與成形主要受文化以及個人過 去經驗的影響(引自劉慈惠,2007)。在本研究結果中也可以看到文化及 個人過去經驗的影響。個人經驗方面,星星過去自己不了解分類方式的經

146

驗以及意識到自己過去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使她覺得孩子應該從小培養才 能真正將環境保護落實於生活當中;巴大蝴和八哥則是在是否參與環保遊 行上,因為自己過去經驗對環保遊行的認知不同而有不同的決定。在文化 方面,親子團專門為大人設置的育成會提供的活動以及團體內形成的文化 都會影響家長的教育方向與做法。Bronfenbrenner(1979, 1986)的外系統 也提到成人受本身社交圈的影響,改變或堅持其親子互動,進而影響孩子 的發展。雖然孩子不直接參與在育成會或是荒野專業成人舉辦的團體之 中,但在家長受到團體中課程、同儕、文化等影響後,也會透過家長的教 育間接受到影響。連結本研究之六位家長在重要生命經驗的敘述,我們不 難發現家長在育成會或是荒野其他課程中的經驗,的確會對其在家教育孩 子的內容或是做法產生影響,間接影響到孩子環境行為培養的方式與結 果。

另外,從本研究結果也可看出 Bronfenbrenner(1979, 1986)的巨觀系 統,成就導向的華人文化對家長帶孩子參與親子團活動的行為產生影響。

斑比和米菲的家人受到華人重視孩子學業成就的文化影響,認為孩子花在 親子團活動太多會影響孩子的課業成就。當這樣的聲音反應到家長耳裡,

便會改變其家庭活動,也許是選擇不參與團集會,也可能是選擇利用其他 方式來撫平這些聲音的產生。但隨著環境保護的意識逐漸被社會大眾所接 受,家庭成員反對的聲音並不多,甚至能支持、鼓勵家長帶孩子一同從事 環境行為。

小結

從 Hines(1985)提出的環境行為模式來看,影響環境行為形成的因 素包含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知識、環境議題相關知識、態度、控制觀 及個人責任感。其中,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知識以及環境議題相關知 識等,皆可從學習中獲得。家長們在生活中藉由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傳遞

147

這三者給孩子,幫助孩子培養友善環境的習慣,未來在獨立面對環境時,

能主動選擇較環保的生活方式,產生友善環境的行為,減少對環境的傷 害。

環境行為的培養應從學前時期開始進行,並且依照孩子能力的提升與 成長,逐漸增強或變化活動。Fleer(2002)在探討幼兒及小學低年級孩子 如何看待他們未來的環境的研究中指出,五到七歲孩子多表達主動積極、

願意保護環境的態度。由此可知,年幼的孩子應該學習、也有能力和動機 學習友善環境的行為,家長應在這段時期發揮其影響力,幫助孩子養成其 環境行為以及友善環境的態度。本研究家長多以孩子能力範圍內、生活中 可執行的行為傳遞環境態度與行為給孩子,並且在生活中運用多種不同的 方式將友善環境的態度烙印在孩子心中,培養孩子友善環境的習慣。家長 都是重視環保教育的,但在教育的方式以及內容中,皆受家長本身過去經 驗與從所處文化中接收到的訊息影響而形成,因此,在不同家庭中會呈現 不同的教育重點以及教育方式。

陳瓊如(1992)認為若希望民眾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願意在生活 中落實環境行為,除了從社會文化、法規將環保概念與環境行為融入民眾 腦海中之外,也應從小培養孩子友善環境的態度,透過不同教育方式提供 孩子正確環境教育之理念,將友善環境的概念種進孩子心中,並靜靜等候 環保小種子的成長茁壯。

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