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傳播媒體之影響 (一) 電視節目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五、 傳播媒體之影響 (一) 電視節目

資訊發達且媒體開放的時代,傳播媒體使人們有更多管道來接收環境 議題。透過電視節目的報導,除使家長了解環境議題之外,企鵝也會將報 導的內容和其欲傳達之理念與自己的生活作連結,開始反思在我們生活周 遭是否出現類似的環境議題。

110

剛好看到《我們的島》有在講,因為它每個禮拜都會講一些台灣的議題。那 從那些議題就可以讓我們開始去思考…不見得是對這個議題本身,而是你開 始去思考說其實我們生活裡面很多跟這個是有關係的,或是跟這個是類似 的,那我們要怎麼去處理。或是我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有一樣的問題發生,

但是沒有人去把它報導出來。(20160118 企鵝-1-16)

(二) 報章雜誌

獲得與環境相關的知識的第二個來源是報章雜誌。隨著報禁的解除與 媒體自由的開放,相關議題的報導越來越多,民眾有更多了解環境議題 後,引發對環境議題的關心。透過媒體的報導,家長們也能接受有關環境 行動技能知識,了解自己可以如何善待環境後,便可提升從事友善環境的 行為之意願。

應該就是不斷的報章雜誌會有一些訊息,所以比方說免洗筷這種,自己帶筷 子、少用免洗筷這種,報章雜誌都會介紹,我們自然就吸收,就會大概有做 到。(20151231 斑比-2-1)

就是你有時候是從電視,有時候是從報紙雜誌,你看到了,就會有一點認 知,就會覺得我們知道了就應該能做一點點對環境是好的這樣子。

(20151231 斑比-2-1)

(三) 書籍與文章

市面上也有許多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書籍與文章可提供環境相關知識給 民眾。有時書的內容和想傳遞的訊息不一定與環境保護有直接關係,但也 會間接影響到讀者的對環境的態度及環境行為。

巴大蝴提到,在與荒野夥伴組成的讀書會中讀過一本書《斷捨離》,

這本書深深影響他的生活價值觀。一本看似家庭收納教學的書,其所要傳 達的觀念竟與環境保護的概念不謀而合,這樣的情況更凸顯了「生活處處 是環保」。

111

像我之前有講過的《斷捨離》啦。你以為他好像只是在整理房子,不是,他 的觀念是可以用在荒野的親子團的,跟荒野的理念是很合的。他是倡導減法 生活的,就是我們能節省、節約,東西用的少,然後用好東西,然後少利用 那些設計精緻產品的,然後也不是廉價產品,或者是有毒產品的這些廠商會 留下來,那我們就用他們好的,那我們就可以用這些東西用很久,那我就不 用去買一些廉價的東西,才不會造成很多垃圾,然後我對自己又很好。

(20151221 巴大蝴-1-11)

《追蹤師》系列書中對於印第安人與環境相處模式之敘述也使八哥思 考人類是否需要用浪費資源的生活方式達到活下去的目的。

我最近有看一本書,對我影響還蠻深的。它是講印地安人的過程,它說喔...人 應該是地球的一個守護者,因為又回到印第安人的生活型態的關係。他們會 在他們真的肚子餓了、不行了的時候,才會去找東西吃,而且他們會抱持著 一個感恩的心,謝謝牠犧牲了生命成就了我們。……那我會覺得說如果假設 我們都是用這種心態來看的話,就會回去想我們為什麼需要那麼多物質。其 實我們真的可以不要有那麼多物質,就可以達到我們活下去的目的。如果我 們最終要老去、要死去的話,我們活下去的目的是那樣子,那我們為什麼要 在活的過程當中消耗那麼多的資源,如果你最後都要死不是都一樣嗎?

(20151125 八哥-1-45)

擔任國文老師的米菲從古文以及國文課本的文章中體會到人之於整個 環境的渺小,影響其對於人類與環境、與萬物之關係的看法。

我們很多古詩人,他們也都這樣覺得。人,其實就是短暫的一生,我們人就 像那隻蜉蝣一樣,對大自然來說,我們就是那隻蜉蝣,早上出生,晚上就死 掉了。其實...我們的很多詩人們,其實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留了很多詩文,

都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我覺得想想也是,地球這麼多年,我們、我們只不過 短短一百年,跟他們一比較起來,真的是很短暫,所以說我們真的是像客人 一樣(20151104-米菲-1-43)

我開始教書之後,我們有一課叫「鳥」嘛,梁實秋的「鳥」,我覺得那一課 給我的影響蠻大的。我看到他寫的籠中鳥哪種苦悶啊。然後我那時候實習的

112

時候,我剛好去師大附中,我每天下課都會經過仁愛路,然後那時候就會有 好多...那種...老阿伯,他們就拿著他們家的鳥在那裏遛鳥。(20151129 米菲-2-5)

民眾在生活中有大量時間與機會接觸大眾傳播媒體,因此利用大眾傳 播媒體推廣環境保相關知識、用以改變民眾環境態度與價值觀是極為有力 的管道(Alaimo & Doran, 1980; 引自 Iozzi, 1989; Palmer, 1993; Dunlap et al. ,2000; 汪靜明,1995)。為提升國民之環境態度與行為,目前,世界各 國已開始大量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傳遞環境相關議題與相關知識給民眾(楊 冠政,1997)。本研究結果發現,家長們會透過各式大眾傳播媒體,吸收 環境與環境議題等知識,獲得認知層面的改變。除了認知層面獲得改變之 外,其情感層面也深受大眾媒體的影響。家長也會將大眾媒體所傳達的內 容與自己的生活做連結,開始反思生活方式和態度,造成家長環境態度或 生活價值觀的改變,進而促使環境行為的產生。

六、 信仰

斑比的信仰影響了她對人類與環境之關係的看法,聖經中提到人是代 替天主管理大地萬物的角色,斑比認為,人類必須代替天維持大地的美好 狀態,而非對環境予取予求。

因為在我的信仰,就是像我們剛剛說的,大地萬物交給人類來管理,這是要 跟老天爺一起合作的,對不對,老天爺賦予你這個使命嘛,讓你把他管理 好。ok,祂剛開始交給你是一個這麼美好的一個世界、一個大的環境,那你 要好好的管理他。(20151117-斑比-1-32)

White(1967)認為,基督教和猶太教主張「人類的地位高於所有萬 物」的信念是造成目前眾多生態危機的最主要的根源。然而,從斑比的回 應中可發現,對「人類的地位高於所有萬物」的不同解釋會產生不同的環

113

境態度與行為。在斑比的認知裡,基督教確實認為人類的能力優於萬物,

但不表示人類可以恣意破壞自然環境。人類是處於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 獨裁者,在人類之上還有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存在著,我們的責任在於維持 環境的美好。不同於 White(1967)的論述,在斑比的生命經驗中,基督 教信仰反而成為她保護環境的動力之一。由此可知,從不同角度解釋同一 句話會產生不同的後果。造成生態危機的主要根源不是基督教「人類的地 位高於所有萬物」的主張,而是人類以自私、貪婪的角度解釋這句話的後 果。

小結

如同前一節所述,家長們認為人類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目前的 生態危機已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危害到我們的健康,若欲改善人類與萬 物的生存,環境保護是我們必須正視的重要工作。

環境保護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們選擇以環保的方 式生活的同時,也會影響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本研究發現,家長們認為 從事環境行為除保護環境、維持生存之外,我們也能從中得到其他的益 處。

本研究結果與 Gigliotti(1994)研究發現相符,「自願改變生活方式」

是最被接受的從事環境行為的方式。六位家長最常從事的環境行為為「動 手行動」類型,其次為「經濟行動」、與「說服行動」,特別環保以「教育 行動」為主。如同 Hines(1985; 引自 Hines et al., 1987)在環境行為模式 中指出的最無法預測的情境因素可能支持環境行為也可以阻礙環境行為,

家長在從事環境行為或選擇環保的生活方式時,也會受到許多情境因素的 影響,被提到的情境因素多為經濟、時間以及便利性,這樣的結果也與 Grønhøj(2006)探討家庭綠色消費行為的研究結果相符。

114

綜合先前文獻與本研究結果,情境因素是推廣環境保護時必須被考量 的因素。民眾擁有高環境知識以及從事環境行為的意願時,社會必須提供 能支持環境行為產生的情境因素,使得更多人願意投入環保行列。除情境 因素之外,民眾的環境知識與行動技能等影響因素也是促使環境行為出現 的重要條件,且這些行為可由個體在生命經驗中的學習獲得。

整理家長們提到影響其環境行為產生的重要生命經驗後得出,「原生 家庭」、「接觸自然的經驗」、「居住地改變」、「環保團體」、「傳播媒體」以 及「信仰」是促使環境行為產生的重要生命經驗,此結果與先前重要生命 經驗相關研究的結果大致相符,但因研究對象不同及社會文化的不同,各 類別的相對影響力有些許差異。在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對象以參與荒野 親子團一年以上的家長為主,親子團一個月一次的團集會再加上大大小小 的會外會,家長們在長期且持續受環保團體的課程、活動、同儕之間的影 響而改變自己對於環境保護的知識與態度,並且產生更多的環境行為。因 此,「環保團體」為本研究中最常被提起的重要生命經驗。在社會文化方 面,先前研究發現「家庭」、「父母」是影響力相對高的的重要生命經驗

(Pamler, 1993)。但在本研究中,卻有部分家長表示主要影響其環境行為 形成的原因不是原生家庭或父母,研究者認為,家庭與父母不是形塑六位

(Pamler, 1993)。但在本研究中,卻有部分家長表示主要影響其環境行為 形成的原因不是原生家庭或父母,研究者認為,家庭與父母不是形塑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