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三、 尋找與確定訪談對象

三、 尋找與確定訪談對象

研究者從環保團體之相關研究中找尋推廣環境教育之親子活動的環保 團體,並且透過電子郵件聯繫相關的親子團體,最後,考量親子活動對兒 童年齡的限制,選擇以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中的小蟻團為接觸家長的管 道,並且從中選擇小蟻團員之家長作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訪談六位符合上述研究參與者條件之家長,每位家長約訪談二 到三次。研究者於訪談前,先與團長討論本研究主題和目的,向團長說明 研究參與者之條件後,請團長推薦適合的家長,研究者再向這些家長說明 本研究之目的、訪談程序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權利,也針對研究參與者所提 出的疑慮給予回應與說明,在徵得家長的同意,請家長簽署研究參與同意 書(如附錄二)。

貳、 建立關係

研究者從網站上尋找有關親子教育的環保團體,在聯絡了幾個環保團 體後,因孩子年紀的限制,最後決定進入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在徵求親 子團團長同意後,研究者先以小蟻團隨隊導引員的角色進入之,透過與團 長及團體中成員的談話以及團體所提供的文件中了解其親子活動之內涵與 活動過程,並且藉由實際參與活動的機會,接觸帶領兒童一同參與親子活 動之家長。在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建立與家長和兒童之間互相信任的 關係,並且在徵求幾位符合本研究限制的家長同意後,開始進行訪談。研 究者從開始訪談的前半年開始參與小蟻團團集會,直到本研究完成。

58

參、 正式訪談的進行

在進行正式訪談之前,研究者主動與研究參與者聯繫,確定方便與研 究參與者進行訪談的時間與地點。時間與地點的選擇則以研究參與者的便 利性為優先考量。除此之外,研究者於進行訪談前以電子郵件寄送訪談大 綱給研究參與者,以便研究參與者有足夠的時間回憶其成長歷程中影響其 環境行為形成的生命經驗,以及研究參與者在日常生活中傳遞環境行為給 孩子的方式。

本研究於 2015 年 11 月開始至 2016 年 3 月進行訪談資料蒐集,每位 研究參與者皆以面對面或電話聯絡進行兩到三次的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 為半小時至三小時不等,訪談時間整理如下表:

表 3-4

訪談時程整理

受訪者 訪談次數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米菲 3 2015 年 11 月 4 日 2 小時 新北市

2015 年 11 月 29 日 50 分鐘 新北市 2016 年 02 月 23 日 17 分鐘 電訪 斑比 3 2015 年 11 月 17 日 1 小時 25 分鐘 臺北市

2015 年 12 月 31 日 32 分鐘 臺北市 2016 年 03 月 01 日 30 分鐘 臺北市 八哥 2 2015 年 11 月 25 日 2 小時 30 分鐘 臺北市 2016 年 03 月 08 日 1 小時 15 分鐘 臺北市 巴大蝴 2 2015 年 12 月 13 日 2 小時 22 分鐘 新北市 2016 年 02 月 23 日 44 分鐘 電訪 星星 2 2016 年 01 月 19 日 1 小時 32 分鐘 新北市

2016 年 03 月 08 日 53 分鐘 新北市

59

企鵝 2 2016 年 01 月 18 日 1 小時 17 分鐘 臺北市 2016 年 03 月 01 日 50 分鐘 臺北市

肆、 資料整理分析

研究者於每次訪談後,會將錄音資料與訪談筆記整理成逐字稿以及訪 談紀錄與省思(如附錄二)。在做訪談紀錄與省思時,研究者反覆確認是 否有未提及或未深入訪談之處,並於下次訪談時,提出前次未提及和需要 更深入追問之問題,以進一步了解研究參與者的想法。研究者於完成逐字 稿與分析後,請研究參與者進行閱讀,並且請研究參與者填寫研究參與者 檢核表(如附錄三),以確定內容的信實度。

伍、 撰寫論文

研究者於 2015 年 11 月至 2016 年 3 月進行資料蒐集與整理的工作,

並且進一步分析參與環保團體之幼兒家長看待人類與環境之關係、家長環 境行為現況及影響其環境行為之重要生命經驗,以及家長傳遞環境行為給 幼兒的方式。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研究者亦尋找其他相關論文,並與文 獻對話,更深入探討研究發現。完成研究結果與討論的初稿之後,研究者 多次反覆閱讀,並與同儕和指導教授討論,思考本研究結果的意義,最後 完成論文的撰寫。

第五節 資料管理與分析

壹、 質性資料的整理

研究者是質性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所蒐集到的質性資料 必須轉錄成文字檔,才能做進一步的分析與解釋(潘淑滿,2003)。在每

60

次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在研究參與者的同意下,使用錄音器材錄下完整 的訪談內容,並且在訪談結束後將錄音檔轉成逐字稿。逐字稿內容包含受 訪日期、地點、受訪者資料以及訪談內容。除將口述資料轉成文字外,研 究者亦將研究參與者於訪談過程中表現出的非語言資料做詳細記錄,如:

語氣、表情、肢體動作等。整理逐字稿時,研究者必須注意自己是否忠於 研究參與者所提供的資料,若在謄寫與詮釋的過程中,加入了主觀的看法 與修改,將會影響研究的信實度。

研究者必須在資料蒐集前發展出資料組織與管理的方法,將蒐集的資 料與筆記做系統性的建檔和歸類,以便未來進行資料分析(潘淑滿,

2003)。每位訪談對象研究者訪談二到三次,在每次的訪談後,研究者會 利用日期、受訪者代號、訪談次數將做命名,以便管理,如將「2015 年 11 月 04 日米菲的第一次訪談稿」紀錄為「20151104 米菲-1」。在第四章呈 現逐字稿時,會以第二個數字呈代表該段逐字稿於檔案中的頁數,如將

「2015 年 11 月 04 日米菲的第一次訪談稿的的 42 頁」紀錄為「20151104 米菲-1-42」。照片以蒐集到的日期與環境相關之活動做分類,如將「2015 年 12 月 31 日收到斑比的淨灘照片」紀錄為「20151231 斑比淨灘」。如表 3-5-1:

3-5-1

資料編碼表舉例

編碼 說明

20151104 米菲-1-42 2015 年 11 月 04 日米菲第一次訪談逐字稿第 42 頁

20151231 斑比-2-6 2015 年 12 月 31 日班比第二次訪談逐字稿第 6 頁 20151118 米菲親近自

然(戲水)

2015 年 11 月 18 日收到米菲帶孩子親近自然(戲 水)的照片

61

貳、 質性資料的分析與撰寫報告

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是一種概念化的過程,研究者在逐字稿中找出具 體的概念,並使用對照、歸納或比較的方式,將這些具體的概念發展成更 深層次的概念(潘淑滿,2003)。

首先,研究者逐字逐句地閱讀訪談逐字稿,標記出與研究主題相關的 關鍵語句或關鍵事件的描述,並在重要語句及描述旁標註該段語句的概 念,形成開放編碼。這個階段的編碼是暫時性的概念,具有彈性調整的空 間(黃瑋瑩譯,2002)。研究者在關鍵語句後標示訪談日期、家長代號以 及逐字稿的頁數,例如,若該關鍵語句出現在「米菲於 2015 年 11 月 04 日第一次訪談逐字稿的第五頁」,研究者將標示為「20151104 米菲-1-5」。

第二步驟是主軸式編碼,研究者將焦點從文本資料轉到開放式編碼的概 念,將開放式編碼的概念做統整和歸納,找出概念之間的關聯性,並賦予 一個主題命名。第三步驟是選擇性編碼,研究者在此階段將主題式編碼的 概念與研究主題做連結,形成主要的概念。

黃瑞琴(1991)認為,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資料的蒐集和分析必須 同時進行,研究者須時刻檢視所蒐集到的資料是否有互相矛盾的情形、是 否需要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核對。因此,研究者於資料蒐集的同時進行資料 分析的工作,不斷反覆的閱讀、檢視、概念化訪談資料。

參、 研究信實度

潘淑滿(2003)認為,研究者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應以嚴謹的態度 以及系統化的方式來必須避免自己未深入了解研究參與者之觀點,且強加 自己的觀點於資料分析與詮釋之中。研究者欲使結論可信,須透過各項方 式來了解自己在研究中可能產生的錯誤理解或偏見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問題 的方式。研究者提出以下方式以增進本研究之信實度: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