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共同從事家中的環境行為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四、 親子共同從事家中的環境行為

那個網路上有一個影片,我也有跟他們分享,就是砍倒樹之後,就是最後樹 壓死了自己的那個影片。就是那種環環相扣的嘛,就是你破壞了環境,環境 最後就是...就是讓你自己生病啊,就是跟他們講這種觀念。(20160119 星星-1-9)

就是跟他們討論...老鷹....為什麼想飛,就是...你把他串聯起來就是...為什麼台 灣老鷹會消失?為什麼國外老鷹這麼多?(20151220 巴大蝴-1-49)

四、 親子共同從事家中的環境行為

孩子在養成環境行為之前,沒有友善環境的先備知識,需要透過與家 長的共同活動,了解環境行為與自身的關係、觀察模仿家長的環境行為或 從家長直接指令或引導中學習合宜行為。有了環保概念與環境行為的先備 知識後,日復一日的反覆練習,孩子漸漸將家長的想法和作法內化成自己 的生活習慣,孩子也能從過程中體認到環境行為的重要。

就變成你們可能實際帶他去做,這樣可能比較容易。(20160118 企鵝-1-14)

122

就是他們比較不會去想說要怎麼去做什麼事情,就變成說他跟的父母親,久 了,他就會知道這個不能這樣做。(20160118 企鵝-1-14)

我們...讓他們去丟資源回收啊。我們家的資源回收都是小孩子丟的,垃圾也是 小孩子丟的。所以他們是潛移默化知道哪個東西丟哪裡、哪個東西丟哪裡。

(20151221 巴大蝴-1-57)

他們回收就知道回收佔我們垃圾的多少嘛。那我們盡量少用什麼、什麼垃圾 就會...嗯。(20151221 巴大蝴-1-58)

Musser 和 Diamond(1999)指出,親子共同參與環境相關活動能使孩 子明顯感受到家長對環境議題的態度,並且學習之。在本研究中能清楚看 見家長帶領孩子實際從事家中環境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想法。企鵝認為在帶 領孩子實際做環境行為的過程中,孩子能習得合宜的環境行為;巴大蝴則 是提到孩子能從中發現自己的行為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正確的環境 行動技能。家長們亦將對孩子的期望展現在親子共同活動之中。在共同活 動的過程中,家長們透過身教或言教等方式讓孩子學習到家長對環境行為 的想法以及環境行動技能。在家長們的回應中也能得知,長期帶孩子共同 參與環境行為後,孩子皆能習得這些家長想要傳遞的環境行為。

(一) 以身作則

家長相信大人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行為,部分家長也認為孩子在習得 環境行為之前,可能不知道怎麼友善環境,成人必須透過身教,給予孩子 一個模仿的榜樣,讓孩子知道友善環境的方式。孩子除了學習家長的行為 之外,也學習家長對於環境保護的態度。當家長在日常中活中表現出對環 境保護的重視,孩子就會學習到環境保護的重要,自己必須在生活中落 實。

我們的行為一定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嘛。不會特別教他們什麼啦,那個沒有 用。(20151221 巴大蝴-1-23)

123

其實你要教他們的時候你也必須要那樣子做,他才會跟著你去落實嘛。那你 如果不做,你如果有的時候做、有的時候不做,那其實對他們來講,他們會 覺得那個不是一回事。所以你唯有以身作則,他們才知道說必須是這樣子去 做的。(20160119 星星-1-15)

其實我就是每次自己會這麼做,就是做給他們看啊。(20160301 斑比-3-2)

我覺得做了...他或許會有改變,但是如果我們簡單過生活這樣的方式,他能夠 在他印象裏面會...我覺得這就是個銘印效應啦,當然他也許自己就會有感覺。

(20151125 八哥-1-57)

Musser 和 Diamond(1999)研究指出,除了孩子直接經驗外,兒童的 環境態度也與觀察他人的經驗有關,孩子會觀察家長的環境行為並且推斷 家長對環境保護的態度。本研究結果能呼應 Musser 和 Diamond(1999)

研究結果,孩子在未學習友善環境的技能與重要性之前,不知道如何友善 環境,需要提供一個模範當作孩子的學習目標。家長是孩子接觸最頻繁、

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重要他人,作為孩子環境行為的模範最適合不過了。

本研究的六位家長皆認為孩子有觀察模仿之能力,孩子會透過觀察模仿家 長的環境行為,並且學習之。「以身作則」除了讓孩子有學習模仿環境行 為的對象之外,家長們也希望透過自己的身教引領孩子認同環境保護的理 念。

(二) 父母言教 1. 正向鼓勵

成人鼓勵是孩子落實環境行為的誘因。斑比的丈夫賦予孩子一個「環 保小尖兵」的頭銜,孩子覺得自己像是守衛地球的正義使者一樣,願意為 環境盡一份心。

然後爸爸跟他說「那沒有很髒啊,你要環保啊,你不是環保小尖兵嗎?衣服 每天洗、每天洗,你知道要用多少水嗎?」(20151117 斑比-1-5)

研:他對環保小尖兵有什麼想法嗎?

斑:就是像是士兵一樣吧,是好的吧!就是正面的。(20151231 斑比-2-8)

124

家庭和學校是小小孩接觸最多的兩個場所,家長和老師最可能成為孩 子的重要他人。不只是家中成人的鼓勵會能誘使孩子從事環境行為,星星 在訪談中也提到學校老師的鼓勵是女兒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境行為的動 力。

應該是那個誘因吧,老師會鼓勵她們說你們如果有認真做好這整本紀錄的,

老師班上第一名的…就是班上的代表的表揚,做得很好之類的,她會覺得她 想要爭取那個榮譽,所以她會想做。(20160308 星星-2-14)

2. 要求與指令

家長們也會選擇直接指令的方式指導孩子從事環境行為的方式。如同 身教的效果,父母親的指令也能讓孩子知道友善環境的方式,且透過父母 在生活中不斷的要求,能幫助孩子將友善環境的行為內化成一種習慣。

就跟他說「這個去丟廚餘桶,這個是丟在資源回收桶。」(20160301 斑比-3-3)

還是會比較勉強他們跟著一起做。比如說垃圾要分類呀……我們家小孩應該 都是很自然而然……然後我會跟他們講說可以廢物再利用的我們就不用浪 費。那我覺得我們家的小孩在這個部分可能多少有受到一點影響,他們也都 會說「這個還可以用,我們留起來用」不要說很浪費就要丟掉或怎麼樣,我 覺得多少會有這樣的影響(20151129 米菲-2-8)

3. 引導

八哥十分重視「不浪費資源」的習慣,這樣的生活態度也影響他對孩 子的教育。在生活中購買物品時,尤其是購買非必需品,八哥會引導孩子 思考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以避免過度需求引起不必要的資源浪 費。

125

當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我們會說一個引導就是說:你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之間的取捨,(停頓兩秒),那我會討論說,我今天不是不買給你,那我們 會說你真的需不需要他,你真的需要的這東西,那如果沒有這個東西你有沒 有其他的解決方式。(20151125 八哥-1-13)

4. 與孩子說明環境行為背後的原因

了解環境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促使環境行為產生的第一步。當孩子能 了解自己從事環境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自己能像超人一樣保護著自然環境 時,孩子會產生落實環境行為的動力。

研:你是怎麼跟小朋友討論不喝瓶裝水的這件事?

巴:我就會跟他們講說那個塑膠啊,你以為你在資源回收,但是就都...很多都 掉到海裡去了,也很多燒成廢氣啊。(20151221-巴大蝴-1-26)

我覺得這是你一開始告訴他要隨手關燈之外,你還要告訴她這背後的意義是 什麼,然後再去養成她的習慣,那習慣這樣之後就可以…因為你要她養成習 慣,你必須讓她知道這個…原因是什麼,她才有那個動力去配合做這件事 情。(20160118 企鵝-1-24)

上述家長們提到「言教」的目的包含傳遞合宜的環境行為及背後的原 因、提供孩子思考友善環境方式的機會。透過家長的言教,除了能使孩子 習得環境行為的技能、方法與知識,從中培養孩子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之 外,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也能提升其從事環境行為的動力。本研究結果與 林生復(2001)於該研究中的建議相符,林生復(2001)建議教育者應設 法提升孩子從事環境行為的內在動機,讓孩子了解環境行為背後深層的意 義,知道自己從事環境行為會為環境、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這樣的方式能將孩子從事環境行為的動機轉為內在動機。Fleer(2002)在 探討幼兒及小學低年級孩子如何看待他們未來的環境的研究中指出,成人 除在生活中提供相關經驗讓孩子知道與自己生活相關的環境問題外,也必

126

須讓孩子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否則將造成孩子在面對環境問題時的無助 感,可能無助於環境行為的形成。

五、 居家環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