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環境的改變 (一) 居住地的改變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三、 自然環境的改變 (一) 居住地的改變

早期以農業為主的臺灣擁有許多自然環境,但自從台灣開始以經濟發 展、工業發展為主要目標後,政府便開始帶頭從事開發自然資源、開發土 地等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在參與本研究之六位家長的成長過程中,台灣 的自然景觀遭受到極大的改變。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環境與現在的差異,

負向的感受使家長開始反思人類的生活方式,並且更加認為自己揹負著保 護環境的責任。

以前我國小的時候,都還會跟我一個很好很好的好朋友,我們兩個人就是到 處去探險(笑),然後就是,那個不認識的路,然後就亂走亂走去探險,然 後就會看到蘆洲好多菜園,阿現在菜園都不見了,都變成樓房了。對,所以 我覺得...這種...改變...其實我會覺得...嘖...有點難過啦...就覺得,ㄟ以前旁邊都 是綠綠的地方,現在都不見了,所以就會...就會覺得說,那蓋這麼多房子,這 麼多人住、這麼擁擠...嘿...就...真的要這樣子嗎?像現在街道巷弄就好小,然 後都是、都是摩托車、汽車這樣子...對...(20151104 米菲-1-17)

我,從小住眷村,天空是藍的,草是綠的,水是可以生飲的,飛在上空的蜻 蜓是彩色的。如今我住在都市裡,天是灰的,牡蠣是綠的,鮮奶是假的,留 在地上的溪水才是彩色的……。相信經過這樣的長大,環保是一種每一個行 為與動作前都要先思考的發語詞。(20151210 巴大蝴-0-5)

103

企:以前的稻田都變成房子啦,以前的小溪流都變成臭水溝(笑)。

研:你看到這樣的改變,你自己有什麼樣的感想嗎?

企:就我就是說…所以我才想要…第一個就是說讓我自己的小孩也能有這樣 同樣的環境…可以跟大地有一個接觸的一個…機會。那另外一個是說,希望 有一些力量可以不要再讓那些環保有一些很自然的環境的地方不再繼續被破 壞。(20160118 企鵝-1-10)

然而,在訪談中也發現,並非所有「居住地的改變」的生命經驗都會 促使個體環境行為的產生。造成環境改變可能有許多原因,可能是因為當 地的需求必須開發土地。斑比覺得自己沒有權利干涉這樣的決定,因此選 擇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環境行為。

然後...石牌,我只是覺得現在回去看,陽明大學也是蓋了好多房子喔,對呀,

以前...它登山步道是還在啦,但是就覺得...喔!鄰近就有房子了!以前可能都 還沒有喔,但是現在到處都是校舍。

研:那這些對你...有影響嗎?

斑比:不會耶。就是會覺得,哇!你看人...就是這樣子,對呀。就是校舍不夠 吧,所以...他就一直蓋、一直蓋喔。

研:你對這個有什麼樣的看法嗎?一直蓋校舍。

斑比:沒有耶。這個權利在他們,我也不能說什麼,對。我不是那種很激進 的人。(20151117-斑比-1-20)

居住地改變未能成為影響環境行為產生的重要生命經驗的原因之一是 個體未感覺到環境與自己生活的關係。大漢溪一直存在在八哥的生活中,

但關係不親密。當堤坊築起,大漢溪被隔離,八哥也沒有因為這樣的改變 而促使環境行為的產生。

我騎腳踏車去騎河濱,我發現原來這些溪...它在我身邊耶!但是我過去幾乎...

這幾十年來,我幾乎完全沒有感受到它的存在(20151125 八哥-1-35)

104

未能成為影響環境行為之重要生命經驗的另一個原因是家長對於「環 保」的看法。從小在屏東生活的星星,搬到臺北來之後,面臨了生活空間 的不同,曾經有一段時間適應得不是很好。但她認為,無論生活空間是否 有改變,環保都是每個人必須做的,所以生活空間改變不是她從事環境行 為最主要的原因。

我覺得沒有什麼影響耶,因為...我覺得環保是必須每個人都要去做的,尤其是 越小他有那種觀念是越好。但是你生活空間的...就是你必須要是這樣的生活空 間,那個是你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沒有什麼重疊。(20160119 星星-1-14)

Palmer(1993)研究提及「居住地的改變」是環保人士選擇從事環境 行為的重要生命經驗之一。然而,本研究發現並非所有人都會對「居住地 的改變」有深刻感受。從八哥的回應中發現,若是居住地與個體的連結性 不強,則很難成為影響環境行為產生的重要生命經驗。另外,在星星與斑 比的回應中也可得知,個體思考「居住地的改變」事件的角度也是影響其 是否被個體視為是影響環境行為行為的重要生命經驗之因素。

(二) 其他自然環境的改變

近幾年來,台灣山區的自然景觀遭受到嚴重的破壞,企鵝認為,一部 分原因是因為一般民眾並不曉得自己的行為會影響自然。其中「餵鳥」事 件是促使企鵝想要投入推廣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企鵝開始注意環境議題 的起點。

其實一開始是看到有人在餵鳥,但是,其實,我那時候就在想,那當下去跟 人家講叫他不要餵,但是…他們…就變得說,要一直有人去告訴他們這鳥不 要餵,但是,其實,這種的效果其實不好。所以我覺得應該是要…類似透過 解說員,或是…教育方式,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餵食…呃…野生…動物的…

的問題是什麼,讓他們知道這些。(20160118 企鵝-1-1)

105

第一個,就是那邊的生物它會…有一些人就是會…,因為可能人變多了,所 以可能會有一些廚餘啊,或是人帶上去的一些食物,會造成這些蚊蟲,然後 另外是一些野生動物來搶食,這些都是看到的,很大的一個改變。那也看到 很多…社會團體帶的…一些登山團,他們並沒有做很好的山林教育,就到那 個地方,就有點像是觀光團。(20160118 企鵝-1-2)

因為這件事情,然後就去找說國家公園是怎麼樣去加入環保志工的這件事,

然後去看各個國家公園的資訊,然後才連結到更多有關環保的...之後就變成不 是只是在關心國家公園裏面的事情,就會變成整體台灣的一些環保的東西就 會比較關注。(20160302 企鵝-2-4)

近年來,越來越多與環境相關的負向經驗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經驗之 中。Newhouse(1990)及 Palmer(1993)指出,個體對這些與環境相關的 負向經驗產生的情感對個體環境保護行為的產生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然 而,從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的回應中可得知,單單只有負向經驗出現不一 定會造成個體環境行為的產生,教育者必須思考如何使我們提供給孩子的

「生命經驗」成為影響孩子環境行為形成的「重要生命經驗」。從本研究 家長的回應中可發現,若個體能與自然環境產生情感上的連結,較會提升 個體環境行為的意願。

四、 環保團體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