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人適河的儀式模式

第三章 水、風、雨、雷神話與河伯娶婦儀式

第三節 以人適河的河伯神話與其遺存

一、 以人適河的儀式模式

部落發展的型態從採集發展到遊獵,最後進入農業社會。因耕作農穀相較於 採集遊獵其產能較豐,能養活較多的人類,開始組織因部落聚集的農業集團。原 始農業豐收與否,端賴天降雨水是否合宜。過多的雨水造成水澇,雨水不足則造 成穀物歉收。這時合宜的雨水成為了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巫師在這樣的條件中,

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保障這樣的雨水能適時適量,其巫術儀式也從此發展起來。在 萬物有靈論的信仰下,認為掌握降雨的能力在某些特定的神祇上,發展出風伯雨 師的水神信仰。風伯雨師的忽隱忽現,抽象而不可親近,便以江河這樣較具體的 形象神祇,取代了降雨的功能。至此為求雨或止雨,便將江河之神作為主要的祈 求的對象,發展出一系列的祈求風調雨順的祭祀儀式。

從商朝開始便有這樣的儀式留存紀錄。在甲骨文卜辭中便有這樣的紀錄。「丁 巳卜,其燎於河,牢,沉妾媵?」61及「辛丑卜,于河妾?」62可知當時便有以女 妻河的儀式。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中說道:

殷商王朝禘河之地,有河神廟(即河宗);祭河之禮,要沉媵幸。而「河妾」

一詞,適可證實了河伯娶妻納妾的故事必貣法自商代,也尌證明了殷商王 朝已有用人祀河的惡俗。63

人類聚落的發展首重水源充足,依河而居。但是河水一泛濫,影響的範圍較大,

人民財物受損,房屋被沖毀,農作物被大水淹沒。為求生活順利而有祭祀的需求。

對於河神的崇拜有相對應的祭祀儀式。關於河伯形象的確立大約在商周時代。李 立就此說:

傳統河神話中的河伯形象早在商周時期即已人神化。在這一時期所流傳的 河神話中,河伯或助人爭鬥,或受人膜拜,人神形象確定無疑。春秋、

戰國時期,祠河之風日盛,河神話傳說也流傳日廣。64

而祭河儀式除以人為犧牲外,在春秋時期亦可以玉珪作為祭品,如《左傳‧昭公 二十四年》及《左傳‧襄公十八年》所言:

61 62 63 64

《殷墟書契後編》卷上,民國 5 年上虞羅氏影印本。

《殷墟書契後編》卷下,民國 5 年上虞羅氏影印本。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頁 524。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67。

45

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寶珪于河,甲戌,津人得諸河上,陰不 佞以溫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將賣之,則為石,王定而獻之,與之 東訾。65

晉侯伐齊,將濟河,獻子以朱絲係玉二榖而禱曰,齊環怙恃其隩,負其眾 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其官臣偃實先後之,

苟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復濟,唯爾有神裁之,沈玉而濟。66 從上述的紀錄中,祭祀河神從商代以活人為祭品,隨時間發展,社會人文價值提 升,以人為犧牲的祭祀儀式過於殘忍,而替以玉類珍寶或是家畜來敬獻河神。但 是這樣以人為祭的巫術思維並沒有消失,而是內化為人類面對水災的深刻記憶,

轉化為習俗,仍舊在各地普遍流傳。這樣的以女妻河的風俗儀式被保留下來在史 書上也留下紀錄。除《史記.滑稽列傳》述西門豹治鄴外,酈道元《水經注.江 水》引《風俗通》中也載云:

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孚,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江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

冰以其女與神為婚,徑至神祠勸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厲聲以責之,因忽 不見,良久,有兩牛鬬于江岸旁,有間,冰還,流汗謂官屬曰:吾鬬大亟,

當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綬也。67

從上述這則記錄,蜀地為祭祀江神(河伯)當地每年均須準備二童女作為犧牲,

以獻祭江河。但是在這裡多了民間故事傳說的樣貌,李冰為破除該惡俗,親身前 往神廟,更能化作水牛,與江神相鬥,最終獲得勝利。李冰到蜀地後,視察水脈,

興修水利,修築各式灌溉堤防,深得人民感恩戴德。在民間故事中,被賦予英雄 性質,而能跟神祇相鬥。這些民間風俗儀式的紀錄,都可以視為商代以人適河的 巫術遺存。

這樣祭河的儀式的主神河伯是用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在中國神話世界中。戰國 時期屈原的〈九歌.河伯〉內有專章記錄祭河伯的歌舞儀式。又穆天子傳云:

辛丑,天子西征,至于䣙人。……天子飲于河水之阿。天子屬六師之人于 䣙邦之南、滲澤之上。戊寅,天子西征,鶩行,至于陽紆之山,河伯無夛 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河宗伯夭逆天子燕然之山。勞用束帛加璧,先白

□,天子使𥘯父受之。68

65 (春秋)左丘明著、郁賢皓、周福昌等注譯:《春秋左氏傳讀本》〈昭公二十四年〉,頁 1534。

66 (春秋)左丘明著、郁賢皓、周福昌等注譯:《春秋左氏傳讀本》〈襄公十八年〉,頁 1046。

67 (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卷三十三〈江水〉,(上海:上海印書館,1965 年),頁 434。

46

我們大抵可以發現戰國時代便有以無夷作為河伯的紀錄。對於河伯的起源,王克 家提出:「『河伯』是『河宗氏』部族的先祖。西周時期,在人們的觀念中,河伯 成為具有神性的人物。春秋以降,有關『河伯』的傳說演變為神話。至戰國時期,

『河伯』已成為神話中廣為流傳的人物。」69現存文獻來看,河伯之說的起源從西 周開始,王氏所言大致符合歷史史實。我們可以推想河宗氏原是生活聚集在黃河 流域的部族,其部族先祖河伯馮夷這個部族擅長與河神接觸相關的巫術,因此被 後人賦予神性,掌握了管理雨水威能。接下來我們可以參考《山海經》對河伯馮 夷的紀錄:

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夛恒都焉,冰夛人陎,乘兩龍。一曰忠極之淵。70 這則記錄的「冰夷」實則為「馮夷」,也可稱之為「河伯」。河伯具有人的形象能 乘坐二龍,巡遊江面之上。袁珂考察河伯的形狀,參見《尸子輯本》、《繹史》、《韓 非子內儲說上》得到河伯之形,實當是人面魚身。71在《山海經》魚、龍的動物形 象常常跟氣象的降雨相關,具備控雨的能力。河伯形象由這兩種動物相伴組合,

也合乎先民對神祇的認識。

目前出土的漢代畫像石,我們可以找到以河伯出行為主題的畫面。如上圖(圖 三-4)72中,河伯端坐於車輿上,上有華蓋遮頂,車前有御者手執韁繩,駕四魚。

魚拉車前行,又有蛇龍漩渦為輪。車駕儀式前有人執盾開到,後有人乘魚在河伯 車駕後方,對舞兩側亦有魚群環伺。這樣具象的畫像石重現了《山海經》中河伯 的形象。

68 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述》卷 I,(北京:中國書店,1990 年版),頁 3。

69 王克家:〈漢畫像石《河伯出行圖》與《九歌》的舞劇性質〉,(北京:《中國文化研究》2013 年 01 期),頁 173-179。

70 袁珂:《山海經校注》,頁 317。

71 參見袁珂:《山海經校注》,頁 318。

72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6 河南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2000 年),

圖版一五五,頁 126。

圖 三-4 南陽王莊:河伯出行圖

47 圖 三-5 南陽:河伯圖

又如上圖(圖三-573)左側刻有一象,中間陳列一虎一熊,右側有三魚拉車,

車上有一尊者為河伯。《楚辭‧九歌》中〈河伯〉中描寫這樣的出行:「與女遊兮 九河,衝風起兮橫波。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74將圖像與文字相結合,

我們可以對河伯出行這項風俗,有全景式的瞭解。

從上述的紀錄我們了解,屈原〈九歌.河伯〉是河伯神話的文字口語敘述,

漢代畫像石則為河伯神話的繪畫圖像敘述,兩者各自以藝術詮釋的方式重新演繹 從商代遺留下來以女妻河巫術儀式。原本恐怖殘忍的人祭儀式,添加上「人神戀 愛」的浪漫元素,沖淡了其神秘血腥的氛圍,轉變成嘉年華式的典禮在中國各地 繼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