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天人感應的厭勝儀式

第二章 上古水旱災變與禳災

第二節 殷商至秦漢時期禳災儀式的類型與更迭

三、 天人感應的厭勝儀式

漢朝盛行天人感應之說,而所謂的「天」董仲舒認為天衍化陰陽,由陰陽分 化五行,這五行相生相剋,並配以四時四方,由此產生萬物。天透過五行的各種 變化來與人類相呼應,也就是以天道作為上天的意志展現。據此只要能掌握天道 變化運行的律則,便能懂得上天的意志,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天人感應思想是 董仲舒感應學說重要的組成概念。國家皇帝的權力乃由上天授予,其德性與施政 措施必須要符應上天意志,才能使得百姓安居樂業。聶春華分析董仲舒「君權神 授」有兩個要點:「一是天為人格神之天,二是天和人能夠相感。天若只是自然之 天,就難以成為帝王神聖性的證明;同樣,天人之間若無相感,則無法說明天子 代天掌管天下的根據。」46倘若天降下災異,則肇因於皇帝的個人行為失德所造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隨之。災 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詩》云「畏 天之威。」殆此謂也。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

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 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47

上述引文解釋了何謂災異。董仲舒認為災異乃是人格神的上天對世人的警示作 用。如果國家運作未依天意而行,降下水澇旱禍等災害來譴告國家;如尚未能改 弦易轍,接著便會以各種異變使之驚駭;至此仍不足以使國家醒悟恐懼,最後禍 殃隨之而至。也就是說上天以災異為為手段,監督國家運作。韋政通指出:

國家之失是由於人為,人的意識行為,便可以引貣自然界的非常變化,這 種奇異的思想是以天人同類的假設為其理論的依據。48

至此我們大抵可以確定董仲舒以天人相類相感來說明自然災害的發生。

厭勝又可稱為壓勝,就是利用道具、言語、儀式來把現實生活中被認為不好 的事情得以消弭或轉化。最早出現「厭勝」一詞在《漢書‧王莽傳》:「是歲八月,

莽親之南郊,鑄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銅為之,若北斗,長二尺五寸,欲以厭

46 聶春華:《董仲舒與漢代美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年 6 月),頁 49。

47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頁 250。

48 韋政通:《董仲舒》,(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年 7 月),頁 93。

25

勝眾兵。」49意即以象徵性的某種道具來克敵制勝。王文岑解釋厭勝說:

厭勝辟邪即是以特定的物件或儀式來施行壓制或避除邪祟的巫術,眾多的 厭勝辟邪物件或儀式等,皆是用以迴避恐懼與焦慮,求取安全感,祈求生 活平安順暢、得福免災的心理。50

在面對水旱災時的巨大壓力之下,人民為求基本生存,以特定的道具或儀式來禳 除災異,以科學邏輯來看,係屬荒謬怪誕,但實則為人類基本心理原始思維表現。

其出現的原因是因人類對於自然現象缺乏客觀知識,僅能以自己的認知方式去認 識外在環境所致。

《易傳》建構陰陽學說,在儒家典籍中最早提及陰陽觀念在《荀子‧天論》: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這以陰陽二氣作為貫通天 人的根據,對董仲舒影響甚鉅。51在其《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說明: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 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 則亂,順之則治。52

天地之氣一分為陰陽,由此衍化出四時、五行等變化。若能明瞭這些天道運行之 理,則能調和陰陽,四時合宜。藉此繼續衍論發揮其陰陽協調的天人感應思想,

認為天氣變化受陰陽二氣牽引變化。在《春秋繁露‧同類相動》說明:

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貣,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貣,人之陰氣 貣,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貣,其道一也。明於此者,欲致雨則動陰以 貣陰,欲止雨則動陽以貣陽,故致雨非神也。而疑於神者,其理微妙也。

非獨陰陽之氣可以類進退也,雖不祥禍福所從生,亦由是也。53

漢代社會普遍認為發生旱災是陽氣過盛,所以要「開陰閉陽」、「損陽抑陰」等厭 勝儀式,透過掌握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來達到禳除水旱災變的目的。董仲舒《春 秋繁露》中關於祈雨的說明如下:

49 (東漢)班固:《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下〉,(臺北:藝文印書),頁 1607。

50 王文岑:《先秦兩漢女體與巫術研究》,(臺中:中興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年),頁 125。

51 參見韋政通:《董仲舒》,頁 77。

52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五行相生〉,頁 73。

53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同類相動〉,頁 71。

26

春旱求雨。今懸邑以水日禱社稷山川,家人祀戶。無伐名木,無斬山林。

暴巫,聚尪,八日,於邑東門之外為四通之壇,方八尺,植蒼繒八。其神 共工,祭之以生頄八,玄酒,具清酒、膊脯。擇巫之潔清辯利者以為祝。54 這裡詳實的紀錄了在春旱時期祈雨的過程。禱祭山川遙寄祈求風調雨順,還可以 看到暴巫之風仍在漢代社會中流傳。另可準備好玄酒、膊脯等祭品後,請巫師擔 任儀式的祭祝,向水神共工祝禱,祈禱能快降下雨水解決春旱的問題。如果旱災 發生在夏天,又有不同的祭法如下:

夏求雨。令懸邑以水日,家人祀灶。無舉土功,更火浚井。暴釜於壇,臼 杵術,為四通之壇於邑南門之外,方七尺,植赤繒七。其神尤,祭之以赤 雄雞七,玄酒,具清酒、膊脯。祝齊三日,服赤衣,拜跪陳祝如春辭。……。

祝齊,衣赤衣,拜跪陳祝如初。取三歲雄雞、蝦豬,燔之四通神孙。開陰 閉陽如春也。55

夏旱是由於陽氣過強的緣故,在祭品的選擇上,以雄雞、蝦豬為祭,並將以焚燒,

透過這樣閉陽開陰的象徵動作,使得上天為保持平衡而降雨。縱觀董仲舒《春秋 繁露‧求雨》紀錄求雨之法,瞭解水旱災變、陰陽兩氣變化係屬天然不可臆測,

也無法具體探查,但可透過具體的厭勝儀式來感應天道,達到禳除災害的目的,

也可看到漢代社會對於陰陽五行、天人感應這樣的信仰之深。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詳細闡述其天人感應的理論,並藉陰陽二氣及五形相 生相剋的變化解釋自然界各種災異發生的原因及對治之法。以現今科學邏輯視 之,難免荒誕怪異,不可置信。但是在漢代之時,人民發自內心,深信不疑,並 發展出具有當時時代背景的各種禳災儀式。推究其心理因素,大抵受巫術思維影 響,透過相似律與模擬律的交感巫術,衍化各種對應儀式。唯人類對各種自然界 的災異的記憶內化於潛意識,只須有類似的刺激便能引發其心理反應。透過各式 儀式的操作,來達到趨吉避凶的現實目的。

54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頁 250。

55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頁 250。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