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有人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相關儀式的解釋,神話就此逐漸發展出來。

中國文明發展從採集狩獵發展至農耕聚落,農耕工作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

配合季節遞嬗、各地區的地理氣候栽種各式農作物,為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提 供一定的保障。當時的人們開始著墨研究如何增加土地農作物的產量,以滿足越 來越多的人口需求。除了掌握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規律外,不符合規律的奇異變化,

如過多或過少的雨水影響農作物的生產與收成。面對這樣不可捉摸的自然異變,

人類的恐懼內化為普遍而深刻的集體記憶。

面對天文及水旱災的異變與異象,如何應變與自處成為人們不可迴避的課 題。且在趨吉避凶的心理之下,具有祈願意義的神聖儀式蘊育而生。這些禳除水 旱災變的神話與儀式隨著人文意識的提升、文明的進展,經由眾人的美學加工與 濡化,不復得見當初的質樸與原貌。透過對河伯、旱魃神話與儀式的究本推源,

瞭解其歷史流變及後續對民俗文化的影響。並透過心理分析,探求上述神話與儀 式對人類心靈的療癒作用與穩定社會的功能。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神話」流傳於民間傳說故事,或表現在各節慶習俗中,或成為後世文人創 作的典故原型。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裡的諸神,樣貌各異,情感豐沛,任意妄為,

他們的超越常人的能力,彷彿是人類某種情緒欲望極大的誇大與戲劇化,讓人望 而生畏亦生羨。中國神話,除了《山海經》中記載著各種樣貌怪異,混雜著肢體 羽翼及奇特威能的各種奇禽猛獸之外,也看見了手握青赤蛇,操作著簡單巫術祈 求起死回生的群巫。《楚辭》〈九歌〉十一章及〈天問〉凡三百七十六句共一百七 十二問,除了呵天地問日月,也保留了后羿射日、鯀禹治水等神話傳說,曲折地 反映了原初時代人類與酷日暴雨的抗爭。「神話」不僅僅是「神話」,它也是一種 思維方式乃至於一種生活樣態。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 1874-1945)說:

神話的貣點都是世界與人之間某種空間-物理對應性,並由這對應性導出貣 源的統一性。3

緣於這一獨特性,神話思維穿越物體空間時間的區隔,讓我們得以透過神話了解 初民是如何認識世界、與世界對話。從這點比較,如果我們將今人與初民擺在一

3 〔德〕恩斯特.卡西爾:《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 8 月),頁 103。

3

起,不同之處就在於兩者物質文明的不同。暫且將這因素放在一旁,考察兩者相 同之處,就會發現人最樸實的模樣,透過神話,反映出人類最真實而簡單的心理 樣貌。

神話根植於各種族與國家的民間信仰故事。這些故事情節呈現出荒誕不合理 的情調,不符合我們現在對自然的科學理解。但是對當時初民而言,卻是真實的 存在。具有超能力的神祇不存在客觀的物理空間,而是存在初民想像出來的神聖 空間。物理—神聖空間互涉相涵下,初民在物理空間裡透過一連串的模擬仿效,

祈求神聖世界中的神秘力量的輔助,以解決目前遭遇的困難問題。原始社會帶有 超自然性質的簡單儀式在中國古代社會保持著重要的地位,對政治、軍事、文學、

藝術、文化、習俗都發生深刻的影響。集體性的儀式活動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群舞 藝術。商周時代,從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除旱求雨的雩禮、驅逐不祥鬼魅的儺舞 都可以找到這樣的特徵。英國研究神話與儀式的劍橋學派代表人物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 1850-1928)說:「原始神學實乃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原始階段。每一個 原始之神,就像他由之脫胎而出的儀式一樣,是要架設在現實生活和藝術之間的 橋樑。他源於開始被馴服但尚未被徹底馴服的欲望。」4初民面對自然的威脅,透 過對神聖空間的模仿取得神祇的憐憫寬恕,或是神奇力量,以求生存與繁衍。隨 著理智邏輯、科學理解的逐步發達,人類面對自然時那種盲目崇敬的心情慢慢淡 去,但恐懼與欲望卻並未消失,藝術創作是人類宣洩情感的主要管道之一,巫術 主要的手法不外模仿與類比,正也是藝術創作的源起動力。《山海經》中巫師祭祀 山神的裝扮配飾、夏后開上嬪於天得九歌九辯等敘述,可以看到關於巫儀舞蹈與 音樂的最早起源。

中國以農業立國,相關崇拜神祇儀式敘述很多。有信仰生育女神、植物神、

太陽神、水神等神話大抵都是基於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穀物順利成長豐收 的想法。在祭祀的過程中,以舞蹈獻祭為主。巫師扮演神祇與眾人的媒介,歌舞 喧騰熱鬧,巫師帶領誦禱禱詞,獻上各式祭品,祈求神明的憐憫保佑。《山海經》

中獻祭之物,除酒之外,有璋玉、璧玉、稌米,稻米及雞豬牛羊等太牢少牢之禮,

少見以人為祭品的記載。但是隨著專制帝國的出現,也出現了以人為犧牲的國家 暴力。在《史記‧滑稽列傳》中有關〈河伯娶親〉這則歷史故事,雖然經過作者 的藝術潤飾,至今讀來讓人感到驚恐害怕。丁山在《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中 謂:

殷商王朝禘河之地,有河神廟;祭河之禮,要沉嬖幸。『河妾』一詞,適可 證明了河伯娶妻納妾的故事必啟發自商代,也證明了殷商王朝已有用人祀

4 〔英〕簡.艾倫.哈里森著,劉宗迪譯:《古代藝術與儀式》,(北京:三聯書店,2008 年 9 月),

頁 147。

4

河的惡俗。5

神祇應該是善良正義的象徵,怎麼還會需要如此駭人聽聞的祭品才能滿足。人跟 神之間的關係為何?人如果是依照神祇的形象創作出來的,那人應該要得到神祇 的祝福庇佑,為何還會遭遇懲罰?那這樣的人犧儀式是中國特有的巫術儀式嗎?

又不盡如此,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 1854-1941)《金枝》說道:

節日中燒掉的妖巫偶像,其實尌是燒掉巫婆或男巫的代表。根據順勢或對 巫術模擬的規則,燒毀妖巫的偶像,其實尌是燒毀妖巫本人。6

東西方文化都有這樣的人犧儀式,可知這不是中國社會特有的殘暴習俗。究竟什 麼蒙昧的想法與意識,將人投入河中或將人置於柴堆上焚燒以取悅於神?在當時 的理解,造成澇禍的原因是水神的憤怒,旱災的成因是太陽神的憤怒以致不雨?

亦或是天女旱魃為禍人間?自然環境有其常與異常的律則,人們以戒慎恐懼的心 情與天真誠悃的態度,試圖找出在常與異常間的自處之道,平息天地鬼神的憤怒。

本文同樣以戒慎恐懼的心情與天真誠悃的態度,試圖追源溯本,探討在黃帝與蚩 尤之戰中悄然出現的天女魃,她奇特的歷史遭遇;同時探討神嫁河伯的女子,在 歡欣鼓舞的巫頌聲中,她與白黿文魚如何逐流而去?我們是否能夠透過神話的象 徵話語與巫術思維,跨越時間的幅度,找到我們人類心理幽微的起動與顫動。

坎貝爾(Joseph Campbell 1904-1987)《千面英雄》:「夢是個人化了的神話,神 話是消除了個人因素的夢」7神話不是僅僅存在於神祇的神聖空間,也不是僅僅存 在書面的文字記錄,是我們據以生存的原始初基。夢或許是虛無飄渺的,但在複 雜的心理作用中,隱約有種神秘力量藉此賦予人類一種超脫現實的可能。人類在 物理空間上面對許多的困難挑戰,面臨生死交關的考驗。現在生活的人類雖掌握 較為進步的科學,面對自然,透過理性邏輯的演繹分析,不再像初民般無助,只 能一味祈求神明的協助。但是隨著科技的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是拉得更 遠。人面對孤寂危難時徬徨失措的那種心理,與初民大致無異。隨著文明的發展,

崇拜神祇偶像、以人犧為祭的儀式不復得見。但是黨同伐異,以巫術式話語加以 的迫害的手法仍大行其道。本文希望對水旱災變的神話材料保存有所貢獻,試由 水旱神話中的文本分析、禳除災變祭儀的分類、神祇形象轉變等角度,分析初民 對於災變的巫術儀式及其歷史記憶,以瞭解神話背後所蘊涵的悲歡大夢與文化療 癒。

5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2011 年 1 月),頁 525。

6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金枝》,(陜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 年 11 月),頁 720。

7 〔美〕約瑟夫‧坎貝爾著,張承謨譯:《千面英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年 7 月), 頁 1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