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前賢研究成果回顧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前賢研究成果回顧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前賢研究成果回顧

一、研究範圍

本題研究的範圍,時間上以秦漢為主,惟秦朝國祚僅 15 年(B.C 221- B.C 207), 留下的人文課題有限,故討論對象偏重漢朝,且上推先秦相關課題,以便追源溯 本。

本題研究所參考的文獻資料,以《山海經》8所述神話、巫術、巫師及宗教神 話觀為主。《山海經》非一人一時一地的編纂作品,成書時間或可推測為戰國到漢 代初年,但敘述內容則年代久遠,荒渺不可考,所以司馬遷說:「至《禹本紀》,《山 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9,因而參考斟酌其他時間相近作品,如:《尚 書》10、《詩經》11、《楚辭》12、《史記》13及《淮南子》14等相關文本記載相互補充,

互為說明。由於上述典籍記載的內容多為零星片段,且多經歷代文人潤飾增刪,

而出現內容不一致,或有訛誤,必須比對追溯,小心求證。

近年神話學的研究轉向,葉舒憲先生在《文學人類學教程》中提出的四重證 據法指出:

歸結到中國文化研究的四重證據法:一是傳世文獻,二是出土文獻,三是 人類學的口傳與非物賥文化遺產,四是圖像和實物(文物典章制度源於宗 教儀式的法器/道具,所以它也能敘事,叫物的敘事)在敘事概念上,也 可以分成四個部分:文本(包括書寫和口傳的)的敘事、圖像的敘事、物 的敘事和儀式的敘事。15

除原本著重的傳統文字訓詁、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外,亦參酌民俗資料所載禳 除儀式、民俗劇及古代的實物圖像。本文屬於人類共通的神話母題及神話儀式思 維則參酌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 1854-1941)《金枝》16、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

8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 8 月)。以此本為主。

9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 公司,2010 年),頁 1316

10 (唐)孔穎達等撰:《尚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11 (西漢)毛亨纂、(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上海:上海印書館,1965 年)。

12 吳福助:《楚辭註繹》,(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

13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

14 (西漢)劉安等編:《淮南子》,(上海:上海商務,1967 年)。

15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7 月),頁 20。

16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金枝》,(陜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 年 11 月)。

6

1850-1928)《古代藝術與儀式》17。期許能以較宏觀的視野探究群眾意識與儀式效 能。

跳脫過去中國神話的研究大部分採用文字文獻的保留資料進行探討與分析,

20 世紀後期,考古博物學的進步,大批古文物的出土,讓學者可以直接面對實物 的圖像與畫像進行研究,這些古文物經學者們的解釋,促進神話研究的發展。同 時可以避免文字記錄所造成的闕漏及學者個人想像的臆測。此外,俞偉超主編的

《中國畫像石全集》18如:漢代墓室壁畫、畫像磚、畫像石內關於神話的圖像敘事 留有豐富的圖像紀錄可作為參考,使神話學研究走入圖文兼併的新階段。漢畫像 石的多彩及主題多樣性、民俗性足以提供本論文視覺性的訊息。

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努力將神話的詮釋不僅於神祇怪異的巷議街談,企圖利用 大傳統的的框架視野及小傳統的文獻分析,去探討藉由禳除水旱災變神話所傳達 人類內心的價值意識與複雜的心理欲望。

二、前賢研究成果回顧

關於神話的研究近年來漸趨蓬勃發展,在臺灣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發展臺 灣的神話學領域。其中與本文相關的有袁珂《山海經校注》19蒐集《山海經》歷代 注釋,為後人研究《山海經》提供良好的材料。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 初探》20將《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依其主題進行分類,依照神話學的視角進行 解構。先從巫術崇拜與祭祀儀式開始,依序為人獸組合的形象、變形神話、自然 神話、反抗英雄神話為止。大抵依照初民的心理狀態及時間先後進行分類。有助 於學者從神話學的角度認識《山海經》。但受限於篇幅未能針對《山海經》神話記 錄進行神話思維的剖析。

關於水旱災變儀式的神話專書有王孝廉《水與水神》21。這書以民俗為考察的 對象,除二重證據法外,開始針對中國各地的風土民俗進行探討。神話學的範圍 不再只是傳統的文獻典籍,納入民族志的資料後,神話學的研究視野從研究室內,

走到田野鄉村。打破冰冷枯燥,高不可攀的圍籬,走進人群中。並將《山海經》

內的神話人物形象進行研究。只是內容各篇均是針對單項風俗進行討論,並未發 展出一套整體價神話思維體系以涵攝全部的風俗神話。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 話考》22中建立中國的神話族譜。神話與歷史傳說相互雜揉影響,有的為自己的民

17 〔英〕簡.艾倫.哈里森著,劉宗迪譯:《古代藝術與儀式》,(北京:三聯書店,2008 年 9 月)。

18 俞偉超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 年)

19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 8 月)。

20 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8)。

21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 年)。

22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年)。

7

族建立起源神話,以彰顯自己民族的優越性。往往將英雄人物賦予神格,導致我 們閱讀神話史料的困難。丁山以深厚的訓詁學識,結合甲骨文與金文針對神話人 物進行分析,有助釐清學者對於中國神話人物的認識。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 究》23從宗教角度針對中國原始宗教進行研究,著重原始社會中的社會及宗教現 象,並指出:「原始宗教不僅是宗教發生史或宗教概念的問題,也是文化原型的問 題,因而有必要解釋原始宗教與各種不同時代文化群體需求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 實。」24提到文化原型的概念,文化原型可以跨越時間限制,從一個時代傳遞到下 個時代,一個區域傳播到另一個區域。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 究》25古代神話中對於日中有烏,月中有兔的神話傳說起源,由於典籍文獻紀錄分 散,加上學者自己的解釋闡發,未能有大致認同的結論。本書大量蒐集出土實物 圖像,包含帛畫、畫像磚、畫像石、石棺石窟畫像作為研究對象,對於日月符號 崇拜進行研究發現結論:「日中烏鳥是『二足』的形象;而月中的兔是作奔跑狀,

三足的烏與搗藥的兔原是屬於西王母的神仙世界的」。從此研究可以發現實物圖像 的素材為原本單調文字紀錄的神話世界增添一幅色彩斑斕的視覺形象,讓符號崇 拜與神話形象的分析更能切合歷史演變的事實。

關於水旱災變神話的研究,前賢雖能注意到水旱災變神話中人民以民俗方式 應對禳除災害,卻較少關注其對文學的影響。在學位論文方面,曾舒的《傳統農 業社會的水旱災害民俗研究》26針對水旱災害成因的民俗解釋歸納為:天帝降災、

神怪降災。其分類過大,所舉言例並未針對人民心理因素多作闡釋。對於民俗儀 式功能的說明多著墨在抽象說明,未能就禳除水旱災害神話的儀式與神話作結 合,且未能仔細探討神話對民俗的影響。郁高強的《秦漢水旱災害及救助措施研 究》27就秦漢時期文獻《史記》、《漢書》、《後漢書》的基礎上,參考各類自然災害 資料,進行統計。然就救助措施部分未能說明人民為何會相信該措施的心理因素,

無法看出人民心理的災害意識。王文岑的《先秦兩漢女體神話與巫術研究》28整理 先秦兩漢時期的神話與巫術,對女體巫術作出詳細的分類。

關於旱魃神話的期刊論文方面,陳師器文的〈人牲的符號記憶:從虎食人卣 到虎食女魃〉29從西漢晚期的虎食鬼魅、虎食女魃這類畫像石歸納出旱魃從天女淪 為鬼形,從擁有止風停雨的神力到匍匐虎吻的人牲形象轉變,應為中國福神禍鬼

23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24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頁 582。

25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 年)。

26 曾舒:《傳統農業社會的水旱災和民俗研究》,(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27 郁高強:《秦漢水旱災害及救助措施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年)。

28 王文岑:《先秦兩漢女體與巫術研究》,(臺中:中興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年)。

29 陳器文:〈人牲的符號記憶:從虎食人卣到虎食女魃〉,(陜西:《長安學術》第七輯,2015 年 1 月)。

8

9

個範圍。曹勝高〈《河伯》以女妻河考〉39用以女妻河的風俗闡釋《九歌‧河伯》, 由此可以看出河伯神話與以女妻河風俗儀式的關係。

前賢對禳除水旱災變神話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礎,大多就神話內容進行考 釋、廓清問題,惟對於禳除水旱災變神話的儀式功能論述尚少,無法看出禳除水 旱災變神話的縱向變化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本論文試圖就禳除水旱災變神話 與儀式進行推本溯源,並兼及其對風俗儀式的影響,嘗試跨越時間的幅度,探討 人類對於自然災害發生時的引發心理緊張與恐懼及其紓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