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伺機而動的毛澤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此支撐其最高權力的正當性。當這種慣於以階級鬥爭來解決政治需求與政策的方 式形成,知識分子又作為中共與毛澤東首要的階級敵人,就註定了知識分子的悲 慘命運。

接著,大躍進帶來的慘痛災害並沒有真正使毛澤東嚴重的「左」傾思想拉正,

由於大躍進的進行與結果,黨內出現了與毛澤東意見相左的聲音,這樣的情況反 而使毛朝向更「左」的政治態度。1959 年彭德懷對大躍進政策的批評,以及劉 少奇等對大躍進失敗後的糾左政策,都讓毛澤東心懷不滿,並且要等待時機重新 發動階級鬥爭來捍衛自己的政治權力。毛為了鞏固其最高權力必須再度發動階級 革命,來鬥爭這些不順從他的黨內領導人。在這樣激進的心態下,終於導致了文 化大革命的爆發。有這樣偏激的領導人號召,中共的知識分子政策只能是更「左」

的,也再一次確立了知識分子的「工具」角色。從 1961 年周恩來等黨內領導人 開始了「糾左」的政策,中共的知識分子政策也因此得到稍微喘息的機會,但這 種情況卻被毛澤東的政治傾向打破。1962 年 8 月的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重申 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依然存在著。210這代表毛澤東依舊緊抓著最具「代表性」的資 產階級知識分子,準備再展開更大規模的階級鬥爭-文化大革命。而這一次的鬥 爭就是以「文化」層面作為開頭,並由上至下徹底清查不同於「毛澤東思想」的 各種反黨思想。

文化大革命由 1965 年 11 月姚文元對「海瑞罷官」的批判揭開序幕,毛澤東 利用對學術思想界的意識型態鬥爭為開端,順利達到他為鬥爭其他黨內領導人的 目的。在文革時期的政治氛圍已經是極度左傾,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政策又是串 連起整個運動的主軸。知識分子成了毛澤東權力鬥爭下的犧牲品,他們在文革中 的遭遇自然可想而知。

第一節 伺機而動的毛澤東

中共在 1957 年 9 月 20 日的八屆三中全會對反右運動做了總結,會議又單純 地從知識分子大多數的出身情況和所受的是「資產階級式」的教育觀點出發,認 定其為資產階級的。因而確定反右運動「主要是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範圍內進 行」。211從此,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是「資產階級」成為定調。中共建政後,毛 澤東「一言堂」的領導體制形成,使毛在各種政治策略的實行上更加專斷。再加

210 姜華宣等主編,《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紀事(1921-2006)》,頁 324。

211 同上註,頁 269-270。

煜等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紀實:曲折發展(1958-1965)》(北京:紅旗出版社,1994 年),

頁 49-56。

214 轉引自楊風城,《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分子理論與政策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年), 頁 164。

歧。就如同馬思樂 (Maurice Meisner)對 1959 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批評大躍進一 事的觀點,他認為毛澤東雖然就大煉鋼運動和公社化兩點作了自我批評,但毛澤 重,受干擾時,就會出毛病。」轉引自姜華宣等主編,《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紀事(1921-2006)》,

頁 315。 引起的「左」傾錯誤。參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 1949-1976(下)》(北京:中央 文獻出版社,2003 年),頁 980。

225 毛澤東,《在軍委擴大會議和外事會議上的講話》(1959 年 9 月 11 日),轉引自莫里斯˙梅斯 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頁 2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天講」。230為了防止所謂「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利用意識形態鼓動資本主義復辟 力量,毛澤東勢必要展開思想上的整頓與鬥爭。1963 年 12 月 12 日,毛澤東對 文藝界作的批示指出:「各種藝術形式-戲劇、曲藝、音樂、美術、舞蹈、電影、

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人數很多,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 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 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1964 年 6 月 27 日,毛在「全國文聯和所屬各協會」整風時曾指出:

這些協會和他們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數(據說有少數幾個好的),十五年 來,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執行黨的政策,作官當老爺,不去接近工農 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最近幾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義的 邊緣。如不認真改造,勢必在將來的某一天,要變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樂 部那樣的團體。231

毛澤東趨於極「左」的知識分子政策,是與他的權力鬥爭聯繫起來的。透過 鬥爭這些文藝界的知識分子,來重新取得思想上的發言權與正確性,進而逐步清 除與他有分歧的「階級敵人」。而這種發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上的鬥爭行動,終於 升高為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