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中國共產黨對於知識分子態度的矛盾思想反映在政策的反覆上。自中國共產 黨建黨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及進入建國時期,知識分子問題一直都是黨內 爭論的重要議題,對知識分子的政策上始終沒有達成共識。4知識分子政策的反 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的矛盾心態,不斷在團結利用與改造打壓之間來 回拉扯。對於知識分子問題的研究在學術界有很多的討論,中共對知識分子時而 爭取時而鬥爭的矛盾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重點在於引發這種矛盾關係的內在因 素究竟為何,又該從什麼層面來挖掘出這個問題的核心。

中共對於知識分子政策的矛盾表現在利用與打壓的態度上,之所以會有這種 現象,也與整個時代大環境有關,可以說是以當時的情況所需要來轉換政策。但 是,我們必須更深一層探討其內在原因為何。

一、 關於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定位

中國共產黨信奉的馬列主義,對於知識分子這一群體與其他階級有所區別。

馬列主義主張的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是有機聯繫的統一整體。5世 界上的千差萬別、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現象,只不過是物質的種種表現形態,而且 這物質世界永遠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運動著、發展著。既然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那麼,意識就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世界 觀。6馬克思主義認為,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還存在著一個中間等級。

這些中間等級會同資產階級作鬥爭,但都是為了維護他們的生存,以免於滅亡。

所以,他們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是反動的,因為他們 力圖使歷史車輪倒轉。7因此,有學者指出,知識分子原是人類社會出現了階級

4建黨初期至 1927 年八七會議之前,提出知識分子是革命隊伍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的觀點。1927 年八七會議至 1935 年,對革命陣營的分析出現了「左」的偏向,懷疑黨的「四大」提出的「工、

農、知識分子是革命力量的三大組成部分」的正確性,並認為大革命的失敗是知識分子弄壞的。

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又作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一直到建國後的 幾年內,對知識分子是採取「團結、教育、改造」政策,重點為改造。但自 1957 年至 1976 年,

知識分子工作就從反右擴大化以後陷入低潮。

5 艾思奇主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年 4 月第 3 版),頁 72。

6 同前註,頁 29。

7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282-28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以及體力勞動分化的產物,他們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不能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 階級,而必須以知識為生活手段,依附奴隸主統治階級而生存。他們為奴隸主階 級的利益服務,在意識型態領域中通過思想文化的工作,去維護奴隸主階級專政 制度。8資產階級把醫生、律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僱傭勞動者。9 這種外在行為決定內在思想的辯證唯物論,就說明了知識分子的存在與地位價 值。因此,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更進一步指出,中國知識分子是「沒有形成整個階 級的」,是「介於統治階級與剝削階級之間的一種中間份子」,是「可以為革命所 用,亦可以為反革命所用的游離勢力。」10

照辯證唯物主義內容,知識分子所受的教育使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在他們腦中 根深柢固,加上他們是為資產階級服務、搖擺不定的中間等級。因此,知識分子 生來就是無法與資產階級以及資產階級思想脫離關係。毛澤東更在 1925 年 12 月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在文中,毛澤東把中國社會各階級劃 分為五大類:大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大 資產階級」是指買辦階級、大地主、官僚、軍閥和反動派知識階級。此外,更進 一步指出:「反動派知識階級──以上四種人附屬物。」「這一類階層與民族革命 之目的完全不相容,始終站在帝國主義一邊,乃極端的反革命派。11」但到了抗 日與國共內戰時期,毛澤東又積極拉攏知識分子,並強調沒有知識分子的協助,

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直到新中國建立,一個政權的運作又需要大量的知識分子 協助建設,尤其是新中國這種推翻舊有體制新建立的國家政權,對人才的需求更 是如飢如渴。由此可知,中國對知識分子專業的需求是必須的。但在爭取與打壓 的矛盾衝突關係卻伴隨而生,且看似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討論因為階級屬性定義的不同而造成對知識分子的團結利用與打壓的矛盾 可又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由知識分子創建並領導的黨,何 以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竟會是矛盾的?第二,對黨外知識分子的矛盾該如何解 決?

1. 根據列寧的說法,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較早時期,不可能有像科學的社會主 義及無產階級革命那樣的高度自覺,全賴工人階級以外的,但在意識型態上

8 玄默,《中共對知識分子的統戰和迫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 年初版),頁 2。

9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275。

10 參照歐陽正宇,〈中國共產黨早期對知識分子問題的認識〉,《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 年第 2 期。

1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國共產主義研究小組,1976 年版),頁 1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傾向於工人階級的非工人階級知識分子把那樣的思想傳授於它。非工人階級 知識分子作為一種「革命的酵母」,完成了這一思想的傳授以後,它本身立即 溶化於工人階級之中。因此,有學者指出,無論是列寧們,或毛澤東們的領 導人,他們雖是知識分子,但一經組黨從事所謂革命,即不再承認是知識分 子了。12這樣看來,這些人黨化為共產黨內部的成員之一,擁有無產階級的 世界觀,與一般黨外有舊有思想的知識分子已經區分開來了。

2. 利用黨外知識分子的專業才能既然是不可避免,但又礙於知識分子的資產階 級思想的作祟,中國共產黨人就必須對知識分子進行所謂思想改造來淨化他 們使其世界觀發生轉換,真誠地為新中國以及無產階級服務。

如果中共領導人以及毛澤東都想用思想改造來使知識分子的世界觀轉換成 無產階級的世界觀,這本身就存在一個無法客觀衡量的問題。思想改造要到什麼 程度,才能使知識分子完全轉換為無產階級的一份子;又或者是,接受思想改造 後的知識分子要如何才能使中共或毛澤東承認其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同 樣的問題也可以用在黨內知識分子身上,一個人的思想豈能完全以外在行為概 括。更何況,中共建國後,許多知識分子對新政權充滿希望與信心,願意留在新 中國盡一份心力。許多在國外的知識分子也紛紛回國,期望與新政權一起努力。

所以對於中共的政策大都是願意主動配合,包括思想改造運動。這樣的行為都還 不足以被接受為無產階級的一份子,到 1956 年周恩來在中共中央關於知識分子 問題會議上表示,「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思想上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已經成為工 人階級的一部分了」13之前,中共也陸續發動幾次對知識界的攻擊。14另外,在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鬥爭也開始轉向了黨內知識分子。

因此,單純就馬列主義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定位來探討對待知識分子的矛 盾政策可能太過簡單,因為對共產黨人來說,知識分子階級屬性是個客觀存在的 事實,既然有可使黨內外知識分子皆溶為無產階級當中的解釋辦法,何以中共黨 內對知識分子認知會有分歧?為何在進行思想改造或承認黨外知識分子世界觀 已根本改變的同時,又對知識分子加以打擊?又為何對知識界發動攻擊的標準似 乎都以毛澤東的感受為標準,以至於黨內外知識分子都會成為被打擊的對象。如 果更進一步以毛澤東所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來形容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知識分子只能依存於無產階級底下,那其思想以及世界觀

12 夏曉華,《共匪對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控制之研究》(台北:陽明山莊,1957 年 9 月),頁 1。

13 參照沈志華,〈1956 年初中共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社會科學》,2006 年第 8 期。

14 在中國建國後至 1956 年期間,中共進行了四次「文藝整風運動」,包括「武訓傳」事件、「紅 樓夢研究」之批判、清算「胡風反革命集團」以及「丁、陳反黨集團」事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若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來看,就應該要轉變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為何對知識 分子還是使用兩面手法的態度與策略?因此,以毛澤東作為中共領導人為鞏固權 力層面來看對知識分子的矛盾作法可能較可解釋。

二、 毛澤東面對知識分子的自卑心理

這項說法應該是討論毛澤東如何看待知識分子較為熱門的一個論點。以這項 論點說明毛澤東對知識分子抱持著矛盾的心理,始於毛澤東年輕時期與有地位的 知識分子相處的經驗所造成。

毛澤東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就沒有繼續上大學,初到北京的他經由李大釗介紹 給他的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謀生,月薪僅 8 元,而當時北大教授的月薪為 200 元至 300 元。根據斯諾披露於《西行漫記》中與毛澤東的對話有更直接的証明,

顯示他對於擔任圖書管理員時受到的歧視、輕蔑耿耿於懷,這些屈辱讓自視甚高

顯示他對於擔任圖書管理員時受到的歧視、輕蔑耿耿於懷,這些屈辱讓自視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