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致力於兒童美術教育推展的吳正雄

第四節 個案敘說文本重點建置

在寫完吳正雄個人的生命史後,本節將進行個案的敘說文本的建置,即就致 力於兒童美術教育推展的吳正雄,生命史的文本重點總結建置如下:

一、視覺藝術表現的原真性

吳正雄就讀屏東師範時,在一偶然機會被推舉為布置教室比賽的任務,其結 果轟動全校的突出表現,後來受啟蒙老師白雪痕的影響與鼓勵,對水墨畫產生無 比的熱愛,「當時的繪畫學習有那種很自在的,較不受拘限的感覺,所以就開始 完全轉移興趣了,大概就是因為有興趣,然後老師也很看重啦。(吳-1-4-3)」,因 此嘗利用課餘或一些他沒興趣的課,去美術老師的教室畫畫,在那時對繪畫的投 入,積極參與各種大小比賽,甚至到廢寢忘食的狀況。另外,由於學生時期藝術 或設計的表現能力優於同儕,師範學校時期凡全校學生活動的美工宣傳,海報、

佈景、標語等設計與製作均由他負責。這都是源自於他對視覺藝術本質美的喜愛,

轉化為他一生對真善美兒童藝術教學的追求,並成為他一生教學志業與不斷追求 更美好的力量,這種藝術教學志業的動機,實是來自於他對藝術原真性的認同。

這些還包括他曾是高雄市國小有名的球類運動教練,後來卻受到「藝術表現原真 性」的「催促」,從此投入兒童美術教育的領域裡,這就是一種原真初衷,對視 覺藝術最本質的美的追求與實踐。Tisdell(2001)認為,精神性與文化、社會正 義、社區認同均有連結。因為對文化、社會正義、社區的認同,讓個體產生了精 神性的動力。Tisdell(2001)同時指出,精神性與認同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談到 文化的精神性發展時,Tisdell(2003)也指出,精神性發展至少部分是趨向於原 真性,也就是以自我精神性和文化原真性為本。

因為認同並非靜止的,它經常會附著於深層的精神性和文化認知而改變。而

160

這個原真性的本質,應植基於自我文化。即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而吳正雄正因為 他本來就鐘愛視覺藝術表現最本質的美,對文化原真性的認同,讓他後來產生了 兒童美術教育推展的使命,輝映 Tisdell 所說的,因為對文化自主原真性的認同,

讓吳正雄產生了精神性的動力,以及一路堅持發揮藝術教育本質的力量。

二、重要他人的影響

吳正雄曾在高雄市國民小學美勞教學輔導團期間,受台灣省教育聽招徵前往 板橋教師研習會,擔任呂桂生的美勞教材研究發展計畫的研究助理。當時萬榮正 好是在台灣省輔導團,輔導團的輔導員通通都住在板橋教師研習會的宿舍,這些 輔導員每週均至各縣市國民學校作教學輔導,一週外出輔導三天,然後回來研習 會討論研習計畫和工作檢討等。也由於這個機緣,吳正雄與蔡金柱、萬榮瑞成為 莫逆之交,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在特香齋咖啡吃晚餐聊天,吳正雄自述著:「那 段時間對我倒是影響滿大的,因為一到晚上就是在充電,就這樣子,很多的包括 教師應有的教學態度、包括有一些藝術教學的資訊、教學活動的經營的問題。(吳

-2-141-3)

」,「所以如果真正要談美術教育方面,我可以學習,能夠給我一些啟發 的正面的同儕,應該是花蓮的萬榮瑞老師,我那時候曾經借調到板橋教師研習會,

前後兩年多吧,那時候開始才跟他很熟。(吳-2-139-3)」。萬榮瑞任教於花蓮的小 學,年紀大吳正雄五歲,他讓吳正雄的感覺就是思考靈活、樂觀開朗。最令吳正 雄感佩的是,萬榮瑞家裏有那個畫班,「我覺得老萬經營得非常成功,真正讓我 覺得他真的在做兒童美術教學,而不是為了比賽成績好,那種投入,對孩子的關 照的那種細膩度。(吳-2-43-1)」,「他的教學跟生活環境去連結,不是完全只是在 畫畫,這個以那時候的時空背景來說,其實是很少見到。(吳-2-4 4-1)」, 因此,

萬榮瑞對吳正雄的影響很大,並且更是多年來他學習的對象。

三、生活目標的遷移

Tisdell(2003)曾發現精神性本質為生命意義的建構,精神性經常發生在學 習環境中,而且趨向原真性或真實的自我,另外精神性也是人們透過無意識和象 徵符號形成過程,以建構知識;而在 Hamilton 與 Jackson(1998)的研究中指出,

精神性基本的三個主題,包括:自我覺察的發展、意識到事物的互相關聯性,與 崇高力量或崇高目標。即連 Lisa 也認為,精神性是對生命力覺察性的尊崇,即

161

是指一個人有所行動,是一種態度的培養,一種存在的形式、及尊崇生命的形式

(Tisdell,2003)。上述論點用來說明吳正雄,如何從一位學校排球教練轉型成 為美勞專科老師,是最洽當不過了。

吳正雄甫從中州國小遷調至市區苓洲國小服務時,由於年紀尚輕體能狀況 極佳,加上本身熱愛球類運動,因此被學校校長委派訓練學生排球隊,參加市、

省各級比賽,當時訓練球隊成為為他的教學生活,雖然球隊曾征戰至台灣省級比 賽並榮獲亞軍,但他省思這種明星球員的訓練,有違國民教育的宗旨,加上球員 受訓,付出的時間過長過多,不僅學業荒廢經常不得家長認同,而且大多數球員 都不往體育方想發展。因此他要求一直支持與關照他的校長,讓他擔任自己一直 掛心與興趣的美勞教學,他當時思考說:「奇怪了,我們國民教育的運動為什麼 是明星式的,要打球的沒機會,不想當選手打球的卻被逼迫,也因為這樣的思考,

我就想到其實我真正割捨不下的還是美術啦!(吳-1-10-3)」。這樣地生活目標改 變成為他教學歷程中持續前進的力量,但這個美術教育使命的認同,並非他原真 性的認同,而是在初始時,認為美術課的過程裡,可以接近藝術創作氛圍,重拾 他最有興趣的藝術創作的原真性認同。可是最後,藝術教學的生活目標的取代了 藝術創作,形成了他所認同的生活目標,而將兒童美術教育視為一生推動的使 命。

四、特殊事件:發現真正的自我與生存意志

吳正雄從小就顯現聰慧的天資,念過兩所小學,學業成績均名列前茅,甚至 在小學畢業總成績獲全班第一名。但後來卻沒考取高雄中學初中部,而只能考取 第二志願高雄一中(左營中學初中部),可以體會十三歲的孩子受到何等的打擊 和挫折。因此吳正雄在左中期間,有自暴自棄的傾向,已經不再求學業成績完美 了,加上當時父母感情不好,家裡大人時常爭吵,正值叛逆年歲卻遇父母離異的 變故,使他不喜歡回家,整天成群結黨,玩遍左營舊城部落大街小巷,成為一個 跟班的小混混,形成半輟學狀況。「家庭產生變故以後,對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來 講,那種打擊跟那種感覺,就是整個生活好像突然間都變了樣子了,剛進初中我 父母親就離婚,然後經濟落入谷底,很嚴重,所以根本沒有心情讀書了,在那個 之前也是三天一吵兩天一打,有時候都覺得不想回家裏了。(吳-1-124-2)」,雖然 如此,他能理解如果不讀書,大概一生都要去做苦力。「正好很湊巧,有個同學 就講說要去考師範,師範有公費啦,吃飯就不用錢啦,一出來就當老師就有職業

162

了。聽到這個突然間好像抓到一根浮木,而且一聽到說讀師範是住校,就是脫離 我的家,就可以不用在家裡了,不用每天看著那種,欸!(吳-1-126-1)」,幸好吳 正雄的天資聰慧,加上考的科目內容得視小學時之基礎,這些都對他極為有利,

因此他跟著同學去報考屏東師範學校,結果他被錄取了。錄取師範學校確實讓吳 正雄個體,在受到家中變故父母離異的極度創傷中,為個體繼續生存下去的生命 找到出口,讓精神性的展現又顯現出一種創傷療癒的意義,而這正說明文獻研究 中精神性治療的意義,讓吳正雄有重生為教育獻身的機會。

五、機智過人與創新的教學想像力

我與吳正雄相識互動至今已與二十餘年,他在朋友相處裡是公認的智多星,

這種聰慧的特性也經常應用在兒童美術教學上。除此之外,他的敏銳度極高,對 一件事情總能見血地剝析其問題所在。就以曾流行一陣子的兒童陶藝教學來說,

他抱持悲觀的觀點,「現在有很多學校在推陶藝教學,我覺得並不是一個好的教 學方式,因為陶藝的製作是很專業,技巧極為複雜。(吳-1-152-1)」,「到目前為 止我所觀察到的,所有在推動陶藝的學校,素燒是老師在燒,或者外面有社會資 原協助,孩子有很多根本不知道,他的作品為什麼會變硬、會變紅和會縮小,上 釉、釉燒、顧窯,全部都不是孩子能參與的事,那孩子在幹什麼?(吳-1-152-2)」

他接著又說:「陶藝要花很長時間學,真的要走專業路線的,學拉坯上釉和窯燒,

怎麼可能是國民教育的學習?(吳-1-152-3)」,吳正雄想要說明的是,專業教育 和普通教育必須有所釐清。「其實我們需要的就是玩黏土,玩黏土本身在小學可 以很普遍,你就非得把它弄成陶藝的話,後面那一些一大堆的工作,是孩子既沒 有參與,也沒有辦法去感覺到的,都是老師在做工,或者要用其他的資源來協助,

到頭來只有一個效應,就是學校可以有作品,可以展覽、可以裝飾整個校園、可 以燒那個磁磚去貼牆壁啊,那就很好看很有教學成果,孩子學到什麼卻沒有人會 去思考。(吳-1-153-1)」

他在苓州國小服務時,有一天發現學校正要報廢一堆舊的課桌椅,他馬上想 到可以將它們肢解拆來當很好的上課材料。這正是機智創新的教學想像力,也是 心裡頭一直注意著如何增進教學的成效和樂趣,所以才能觸發教材的創造力,為

他在苓州國小服務時,有一天發現學校正要報廢一堆舊的課桌椅,他馬上想 到可以將它們肢解拆來當很好的上課材料。這正是機智創新的教學想像力,也是 心裡頭一直注意著如何增進教學的成效和樂趣,所以才能觸發教材的創造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