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當代藝術教育思潮

由於上述的背景,臺灣在 1997 年頒佈《藝術教育法》,以國家的力量推動藝 術教育的工作,這其實是臺灣熱心藝術教育的學者多年努力的成果,從此藝術教 育不再是被動的民間活動,而是一項法令保障的全民福祉。2001 年開始,更全 面實施推行九年一貫學習領域新課程,課程綱要的初衷,乃是因應後現代、全球 化、多元文化、社區取向、跨文化、視覺文化等藝術教育思潮的論述和主張,以 下也將逐節探析其要。

第二節 當代藝術教育思潮 一、後現代藝術教育觀

要為「後現代」作精確地定義是很困難的,在時間上,其與「現代」並無明 顯的界線,即使大部分的批評家,將它劃分為 1968 年以後常見的一些製作影像

27

風格與手法,也有學者使用「後現代」一詞來描述二十世紀晚期,資本主義晚期 的一些特別的意識型態與社會特質(Sturken & Cartwiright, 2001)。Lyotard(1984)

則認為「現代」一詞,是指任何訴諸某種「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將自身 合法化的科學;而「後現代」,則是定義為對後設敘事的懷疑態度,他指出後現 代主義象徵著目前文化狀況已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轉變,轉變之後,科學、文學,

以及藝術的遊戲規則都已做出改變(Lyotard, 1984, 23)。1980 年代,後現代的相 關論述已備受矚目,Doll 認為現代主義的課程是簡單、穩定、普遍、永恆、和諧 的,而後現代主義的觀點,則是複雜、渾沌、有限、暫時、多元的,具有從封閉 系統走向開放系統,從簡單結構走向複雜結構,從累積變革走向轉型變革的發展 趨勢(Doll,1989;周佩儀,1999)。後現代主義,主要是反對現代主義之歐洲、

基督教、白種男人為中心,以及因果律、線性的思維模式。而後現代主義藝術,

則是對於現代藝術之質疑與批判。1990 年代,國際市場文化及現代主義,進入 後現代主義思潮,並試圖打破高階藝術與低階藝術的分界,排斥個人中心主義,

強調多元、折衷,及作品主題的多重解讀性,並追求藝術與生活的關連性(郭禎 祥,1999)。同時,後現代論述也大量出現在藝術教育文獻中,挑戰傳統菁英藝 術對藝術的刻板定義,傾向於個人生活內涵的小敘事,而非追求宏大的美學或普 世價值的呈現(趙惠玲,2004)。

上述的觀點直接衝擊了藝術教育的觀念:強調個人主義、自我藝術探索歷程 得突破、形式主義美學和藝術學習專家詮釋如何教藝術的語調。雖然後現代反對 藝術成線性發展的事實,但沒有提出任何一種具說服力的方案,說明現代主義解 體後何種體系正在主導掌控,因為所有人還具備現代主義的思維,用這樣的思維 在思考後現代究竟要呈現什麼樣貌。因而 Sturken 和 Cartwiright(2001)就表示,

後現代主義並不只是一種風格或影像,它常依賴多元風格及影像去形成它的多樣 性的世界概念,這是後現代思想的核心,而後現代風格的反思性格(reflexivity)

與後設溝通,以及對日常生活各面向的傳統後設質疑,更凸顯出普遍性的自我意 識抬頭。以往現代主義所鄙視的低階的、大眾的、商業文化等的形式,卻成為後 現代主義所企圖專研及批評的文本。接受生活中種種的複雜,摒棄簡化的二元論 與單文化的宇宙,及理性主義的科學解決方案,正是後現代主義的一項要件,而 藝術也因此呈為後現代主義的一個象徵,正如同科學是現代主義的象徵(Lyotard, 1984;Freedman,2003)。雖然 Efland、Freedman、Stuhr(1996)等人,將後現 代藝術觀念的特質歸納為五種,藝術是文化的產物、短暫及空間的 滙流、民主及 對他者的關懷、觀念的衝突與接納與多元解讀,但筆者認為,他們皆掉入現代主

28

義的思維了。另外,Day(2004a)則認為後現代藝術具有尊重個人的觀點與詮 釋、修正的藝術史觀(包括女性主義與意識形態價值觀),有別於現代藝術威權 式的單一觀點、男性的藝術史觀,其次是後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有別於現代藝術的 傳統媒材形式,另外後現代藝術關注的課題有環境、大眾傳媒、政治、次文化與 社會運動,更有別於現代藝術的美學價值觀,乃純粹的形式,與真實世界毫無關 聯,且沒有敘述或寫實。還有折衷與挪用是後現代的慣用手法,有別於現代藝術 的原創特質,作品的意義取決於情境,更有別於現代藝術的普世價值,並且擁抱 流行文化,有別於現代藝術之輕視流行文化。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的理念正是現代 主義藝術教育的頂峰,其十分重視學習目標和結果的驗證。教學目標以行為目標 假設為主,具體的測試目標和標準化的教學活動程序是教學的主要內容,這種標 準化的教學活動程序,曾經被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的學者認為,藝術教師根本不需 透過藝術專業訓練來培育,一般教師假如依據所規劃的程序教學,仍然可以達成 相同的教學成效。事實上,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的結構相當嚴謹,對學生成就的評 鑑相當重視(Greer & Hoepfner, 1986)。藝術課程的評量和評鑑藝同樣具備科學 化的測量傳統,評鑑亦是人類理解事務和世界的核心(Eisner, 1996, 1)。若以啟 蒙時期科學觀點看來,評鑑是為了使教師盡其所能保護年輕人遠離那些不當教學 和薄弱的課程 (Eisner, 1996, 3)。

然而由於後現代藝術家的創作,不再像現代主義的藝術創作只是追求技巧與 形式,或是表現個人的情感。後現代理念的藝術家們重視作品的獨特意義與概念 的傳達,以及對多元社會文化的關懷與批判,所以很難評斷軒輊。一樣地,後現 代藝術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模式對視知覺的原形動力理論持相反的觀點,卻以

「微型敘述(Little Narratives)」、「權利與知識之環扣(The Power-Knowledge Link)」、「解構(Decostruction)」,以及「雙重符碼(Double-Coding)」為後現代 課程的原則與內涵 (Efland, Freedman, & Stuhr, 1996, 91-113)。少量敘述是指不 相信現代主義的大故事式的後設敘述(meta-narrative),蓋因後現代藝術家們都 以較少敘述的探究為主,所以課程結構必須包含多樣發展和多元的藝術形式,不 論是藝術史或藝術學習上都應該打破單一、威權、菁英主導既成的觀念;權利知 識的聯繫是指優勢與弱勢族群對知識主控的爭議,論述製造價值觀與意義,及其 對教育所造成的影響;解構是指藝術的解釋並不是絕對的。解構主義的藝術評論 家主要認為,影像和文字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文化意義。雙重代碼是指在現代的課 程裡融入另類的意義。Efland(1996)便認為,後現代藝術教育的課程設計,有 如網絡般,呈現出多元、複雜和非線性的設計架構,並著重科際統整,不僅涵蓋

29

視覺藝術,更擴及人類研究與社會研究等其他領域。而後現代的藝術教育,不能 再依賴二元的對立,原創與模仿之間的對立早已消除。Freedman(2003)更指出,

對於後現代的視覺文化,不能再採用二分法,並選擇其中一個立場,必須是多元、

多面向的,後現代可說是挑戰了固有並是為理所當然的各種假設。Slattery (1995)

認為後現代的學科模式,必須強調知識、學習經驗、國內社區、自然世界和生活 本身的關連性,他提出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應用到後現代的課程上是相得 益彰的,他認為這種理論非線性的思考模式,可對教學帶來激盪和預期以外的學 習成果。混沌理論運用在藝術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在教師基本操控下(如時間安 排和教學程序)引發學生對藝術的探究興趣。教師在沒有預設立場的情況之下,

透過師生互動,不斷產生刺激和回饋,新的思維不斷衍生,使教育的價值擺脫自 上而下的垂直操控。混沌理論是一種動力和擁有無限潛力的觀念,對現代主義所 強調的系統操控與嚴謹的課程內容來說,可以解釋為一種方法論上的反動,能引 發更多的教育可能性。不過,要教育界認同混沌理論,並嘗試把它變成教學主流 具有一定的困難度,教師也未必理解和接受,但這種觀點確能位藝術教育注入新 思維。

除此之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是後現代課程的另一新思維與主 張,其課程觀念從以往現代主義注重技術操作,轉向學童主動建構知識和價值體 系。建構主義強調知識是統整的,課程觀念強調沒有固定的思考模式和範式,主 張只有透過學習者自己的經驗來賦予學習意義,主張建構具自身經驗的意義才能 獲得知識。在課程得實踐上,教師會引入多種具挑戰性的新觀念,以求打破學生 既有的平衡基模(schema)觀念,重新發展出具有個人意義的認知基模。另外也 著重透過協商學習(negotiating learning),使學習者自行進行基模調整(Gergen, 1995)。學習者透過合作,共同分享建構新的觀念;在此教師的角色乃輔助學生 建構知識的鷹架(scaffolding)建設角色 (Hogan &Pressley, 1997)。

後現代的藝術教育觀,擴展了對生活周遭環境與社會背景的關注,使藝術的 學習能親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並能體會藝術創作中所富含生活的愉悅感,在藝術 的教學上,絕不能再自限於傳統精緻藝術的框架,必須了解到,創作技巧本身並 不是目的,而是詮釋人類文化與創新意義的手段。後現代的藝術價值觀的改變,

已使藝術教育深切的體認到,原有的藝術教學模式早已不合時宜,二元論的絕對 性與中心主體觀點,顯然無法符合社會及學生的時代需求,必須重視藝術教師的 増能賦權(empowerment)、強調批判思考與多元的精神,並尊重個人不同的觀 點,將個人、藝術、生活,與社會關注議題融為一體。

30

二、全球化取向藝術教育觀

西方國家在六〇年代之後,拜電腦發明之賜,網際網路世界集結了人類數千

西方國家在六〇年代之後,拜電腦發明之賜,網際網路世界集結了人類數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