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信度、效度與倫理

研究最重要的是必須兼具信度、效度,甚至還要符合研究倫理。因此,本節 就本研究的信度、效度與研究倫理進行討論,第一部分說明質性研究的信度,第 二部分為效度,第三部分則討論有關研究倫理,以及個人在研究過程中如何遵 守。

一、研究信度

質性研究的信度包括內在與外在信度,高敬文(1996)指出,所謂「內在信 度」是指:當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同時運用數位觀察員,對同一現象或行為進行 觀察;然後,再從觀察結果的一致程度,說明研究值得信賴的程度。至於「外在 信度」則是指: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如何透過對社會情境的深入分析,概念與 前提的澄清與確認,以及蒐集與分析資料的方法等,做妥善的處理,以提高研究 的信度。Kirk 與 Miller 提出三種質性研究信度測量的方法(姚美華,1996),包 括:(1)狂想信度:即對不同的研究對象持續採取同一種方式回應,以避免不同 的回應可能影響到研究的結果。(2)歷史信度:即在不同的時間點所測得的結果 之間的相似性。(3)同步信度:即同一時間內產生相似的研究結果。

Guba(1990)也提出質性研究信度的四項標準,包括:(1)可信性:也稱

「確實性」,即是指研究的真實程度,而為達到研究的確實性,他也建議採取的 策略,包括長期參與、同儕簡報、多元測定、參照適切的資料、參與研究者的查 核。(2)遷移性:即稱「可轉換性」,即是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

能有效地做資料的描述與轉換而成文字的陳述。並可透過兩種方式提高遷移性,

包括蒐集豐富描述的資料,與採用特定目的的取樣。(3)可靠性:即指資料的收 集方法與分析方法的邏輯要求,其策略包括使用重疊的方法、採取逐步印證法、

留下稽核的記錄。(4)驗證性:即指客觀性、一致性與中立性,可採取對研究結 果進行稽核,以增加研究的驗證性。

除了以上的運用,在提升研究的信度方面,潘淑滿(2003)也提出具體的策 略,包括:(1)重視對事件的描述與組合。(2)使用低推論性描述。(3)利用錄

99

音等器材,幫助研究。不同於量化研究,質性研究重視的是「社會事實建構的過 程」,以及「人們在不同的、特有的文化社會脈絡下的經驗和解釋」,而依據以上 學者所提出在信度的可信性、遷移性、可靠性、驗證性,與內外在信度,以及所 謂的狂想信度、歷史信度、同步信度等等,為達到本研究結果能儘量符合信度的 要求,所採取的做法,包括:參照適切的資料、參與研究者的查核、蒐集豐富描 述的資料,與採用特定目的的取樣、重視對事件的描述與組合、使用低推論性描 述,配合參與觀察研究,與利用錄音等器材,以幫助提升研究的信度。

當然,本研究具備這些上述觀點所叮嚀的信度問題。首先本研究在進行訪談 時,有加以注意高敬文所指出的內、外在信度;在內在信度方面,一來,鑑於本 研究並非對陌生的田野環境作參與觀察;二來,兩位對象又是筆者二、三十年熟 識,深深理解他們的專業素養,而且他們為藝術教育奉獻至今,均超過四十年,

並且身心非常健康,腦筋靈活、耳聰目明,因此本研究取得的資料極具信賴度。

在外在信度上,我在研究過程中,透過對臺灣藝術教育實施歷程的社會背景作深 入分析,訪談的同時,如有概念或時間矛盾的敘述,及時作澄清與確認,以便使 資料蒐集能圓滿妥善,以提高研究的信度。

至於 Kirk 與 Miller 提出的三種質性研究信度,同樣地,我對兩位研究個案 均極專心地傾聽他們所說的故事,亦作相同的應對,以免有厚此薄彼之信度缺失,

另外逐字稿完成後,已寄給兩位研究對象作現場文本的內容確認,對本研究的資 料信賴程度確有增加。Guba 所提及的信度的四個標準,除了研究過程中有小心 遵行外,論文寫作時,筆者也有逐點自我省思評鑑。

二、研究的效度

Lincoln 和 Guba 曾指出,研究中的效度,代表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可 信性」、「可靠性」、「確實性」、「一致性」,與「準確性」等(引自陳向明,2002)。

而質的研究者真正感興趣的,並不是量的研究所謂的「客觀現實」的「真實性」

本身,而是被研究者所看到的「真實」,他們看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以及研究關 乎對理解這一「真實」所發揮的作用;且其所謂的「客觀」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 實體,它是一個與主體相互配合、適應、轉換和變化的另外一個「主體」(陳向 明,2002)。

至於何謂「效度」,對質性研究者而言,效度是指研究者透過研究過程以獲 得正確答案的程度(姚美華,1996)。效度也是指研究者所設想、或測試的命題,

100

都能吻合日常生活的情境(高敬文,1996)。陳向明(2002)則認為,「效度」指 的是一種「關係」,是研究結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的問題、

目的、對象、方法和情境之間的一種「一致性」。而這個「真實性」或著說是「真 實可靠性」,指的是對研究結果的「表述」是否「真實」反映在某一特定條件下,

研究者為了達到目的,而使用某一研究問題,以及其相適應的方法,對某一事物 進行研究這一活動。所以,質的研究者應該從自己從事研究的經驗出發,介紹自 己在研究過程中是如何思考、甄別和處理效度問題的。

在研究中有很多可能影響效度「失真」,即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

「確切性」比較低。導致效度「失真」的原因,陳向明(2002)分析指出,包括:

(1)記憶問題,即記憶衰退,以及人們往往「選擇」回憶起某些事情,而「選 擇」「忘記」某些事情;(2)研究效應,即指在研究中,被研究者可能表現得與 平常不一樣而導致效度失真。(3)文化前設,指的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來自不同 的文化,使用的是不同的語言,他們之間很容易產生「誤解」而影響到效度。(4)

間接資料來源,即被研究對象給研究者提供的資料是間接的二手資料,可能造成

「以訛傳訛」錯誤的消息導致效度失真。

由於在訪談過程中,被研究者可能因「記憶衰退」、「表現不一」、「隱瞞真相」、

「撒謊」、或「產生誤解」都可以被認為是他們有意識「選擇」的行為,而研究 中常常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建構現實」資料的,往往也常產生失真的效度,為避 免這樣的情況發生,不少學者提出提高效度的策略,如 Kirk 和 Miller 提出三種 質性研究效度測量的方式,包括明顯效度、工具效度與理論效度(姚美華,1996)。

而高薰芳、林盈助與王向葵(2001)也提出五種檢核效度的方式,包括多元驗證、

回饋、參與研究者查證、豐富的資料,與進行資料的比較。還有,陳向明(2002)

除了將導致效度出錯的因素稱為「效度威脅」,也提出八種進行效度檢驗並設法 排除「效度威脅」的具體手段,包括偵探法、證偽法、相關檢驗法(即三角檢驗 法)、反饋法、參與者檢驗法、搜集豐富的原始資料、比較法、闡釋學的循環等。

綜合以上,在檢核研究的效度方面,本研究採取相關檢驗法(三角檢驗法)、參 與者檢驗法,與搜集豐富的原始資料,其執行方式分述如下:

(一)相關檢驗法(三角檢驗法)

相關檢驗法即稱三角檢驗法,是結合各種理論、研究者、方法與資料來源,

針對同一現象進行研究的方法。也即是將已獲得的資料,以多重管道的方式加以 檢驗。在質性研究中,最典型進行相關檢驗的方式便是結合訪談與觀察這兩種方

101

法,觀察可以使我們看到被研究者的行為,而訪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們行為的 動機,通過在訪談結果之間進行比較,我們可以對被研究者所說的和做的事情之 間進行相關檢驗(陳向明,2002)。

本研究為提高研究結果的效度,因此,在資料的取得方面,除了採取訪談法,

即對兩個研究個案進行至少 3 到 5 個小時以上的訪談,另外,因為兩位研究個案 與筆者極為熟識,在未正式作研究前已互動二、三十年以上,三角檢驗認為研究 同時也配合觀察法,即採取至少半天的參與式觀察,以佐證訪談資料是否「實真」, 所以本研究對筆者來說,是一項幾十年的參與觀察,遑論「半天」。但這兩種方 法相互搭配的方式即是一種三角檢驗,亦即是「方法」的三角檢驗,本研究對使 用三角檢驗法來增加研究效度是具充足的把握。

(二)參與者檢驗法

所謂「參與者檢驗法」,即是研究者將研究結果反饋到被研究者,而觀看他 們有何反應(陳向明,2002)。而請被研究者參與檢核分析、資料,正是質性研 究三角檢驗中屬於「分析者」的三角檢驗。此方式有助於資料信效度的檢定(Patton, 1990)。對於被研究者有所意見,研究者應該加以尊重,對結論進行修改;而有 時候被研究者可能改變自己的初衷,「否認」當初自己說過的話、去做過的事,

或有意「歪曲」自己行為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應該想辦法弄清楚,被 研究者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陳向明,2002)。在敘述信度內容時提及,在資料 蒐集後立即謄寫現場文本,筆者把文本寄予兩位個案審閱,而且文本均經兩位個 案私人信箱通訊往來,其功效形同親自簽名確認,期間遇到關鍵且不清楚之處,

也必定親自溝通清楚,更不排除作第二或第三次訪談,雖然造成研究過程繁雜瑣 碎,但如此程序下確保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得到更好的效度檢驗。

(三)搜集豐富的原始資料

本研究在提升研究結果效度的方式上,搜集豐富的原始資料為策略之三。而 所謂的原始資料,不僅包括從被研究那裡搜集到的材料,還包括研究者本人在研

本研究在提升研究結果效度的方式上,搜集豐富的原始資料為策略之三。而 所謂的原始資料,不僅包括從被研究那裡搜集到的材料,還包括研究者本人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