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2 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2

之間的細微差別。構式的演練與整合式的任務除了幫助學生運用語言,也希 望學生能融入臺灣地區的生活。教材中翻譯不應過度使用,學生應儘量學習 用華語表達,而且版本的語言可以更多元,教材若能針對學習者背景,例如 句式根據學習者的理解次序編排,話題能契合學習者的需求,如:商用華語 教材、短期留學生速成教材、青少年華語教材、旅遊華語教材等,學習效果 應該會更顯著。

7.2 研究限制

分析語料庫中的「在」構式時發現口語語料庫的語料並沒有想像中的多,

如暨南大學的口語語料庫大多是東南亞學生的口語語料,歐美等其他地區學生的 語料明顯不足。臺灣本身的中介語口語語料庫則有待發展,而口語語料庫的內容 不夠多元也是本研究的限制之一。除口語外,中研院語料庫的內容有時也會出現 系統斷句不清楚的情況,對本文語意的分析也造成一些限制。中介語的語料標示 不夠清楚也是限制,造成判讀時的困難,也因此不針對學習者本身的背景對「在」

構式使用的影響進行討論。

「在」隱現問題和句式變化其實可以配合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調 查學習者或母語人士篇章裡「在」的使用情形,因為「在」的隱現和變式的使用 和語用策略以及表達者認知圖式建構的方法有關。「在」構式於篇章中有連接新 主題的功能,不過與本研究的目的有出入因此並未細究。

再者,還有一些易混淆的詞因為篇幅的關係並未詳談,像「在」、「正」和「正 在」三者的用法近似,皆可表示狀態和動作的延續,例:

(1)他在看書呢!(自造)

(2)他正看著書呢!(自造)

(3)他正在看書呢!(自造)

但是三者的功能並不同,留學生在使用上並不好區別,也常用錯,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3

(4)公園的花正在開,很漂亮(暨南大學中介語語料庫,中級‧德國)

(5)一個大概五歲的孩子 正在望著一隻熊娃娃57 (暨南大學中介語語料 庫,泰國)

(6)你在年輕嘛!(暨南大學中介語語料庫,印尼)

這三者有時間上的關係為何?例:沒有明顯的起點和終點,「正在」不可和

「正」或「在」互換,例:「他正在要出去的時候」、「他時時刻刻都正在想著 他的計畫」,「正在」沒有否定用法,否定只能換成「沒(有)在」。還有與「在」

搭配的否定詞「不」、「沒」、「別」的關係又為何?雖然學者近期的研究顯示:「沒」

是用來否定從概念來說是現實的句子;「不」否定概念是非現實的句子;「別」否 定的是非現實概念的意願模式。所謂的現實指的是已經實現、正在發生或可以直 接感知的事;非現實則是將來或不可預知的事;意願模式指說話者期望聽話人實 現某種動作,多用虛擬、勸告、命令等方式表達說話者的態度,態度越強,未來 實現的機會越大(張立飛、嚴辰松,2011),但臺灣華語的搭配是如此嗎?又「嗎」

和「呢」在句子的使用分布為何?「嗎」和「呢」雖然都表示疑問,「嗎」多用 在陳述句後,不用在正反句,而「呢」多放在正反句後(齊滬揚,2011),如:「你 爸在家嗎?」、「曉華有沒有在看書呢?」若遇到語氣詞連用,用「嗎」,例:「你 開始在工作了嗎?」語氣詞和「在」構式的關係也值得深究。

此外,本文著重說明認知能力對語法、語意、語用的影響,其實華語的各方 面也會重塑學習者對語境的感受,雖然有統計的數據顯示,不過相關的內容還需 要心理學方面的實證研究。

7.3 後續研究的方向

本文雖然盡力對文中各部分的詮釋提供科學、歷史文獻、數據上的證據支持 論證,然而受限於時間和資源,解說未臻完備,對於相關議題有興趣者可以細究

57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認為這是對的句子,但是「正在」的「在」是多餘的,應省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4

以下研究問題:

1.認知功能語法教學的成效為何?和傳統語法教學對學生功能詞學習的幫助 有沒有不同的差別?師生的評價為何?可以做實驗對照。

2.「在」於篇章中構式的使用和單句中有什麼不同?隱現的原則和本文所提 的可否有出入?

3.臺灣華語「在」構式和大陸地區的使用是否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如:否定 詞「沒」和「不」的用法,或變式使用頻率的比較。

4.「正」、「在」和「正在」語法化的過程與之間表示時間的功能分析。

5.語氣詞「嗎」、「呢」和「在」構式的搭配關係探究。

6.加大語料筆數和內容的多元性,探討其他相似功能詞,如:「從」、「到」、「自」

等的內涵,加強功能詞教學的內容。

7.使用中介語分析,深究英、日、韓、西、德、法語等相關助詞、介系詞與 華語「在」的使用差異,了解不同母語的學生習得「在」的順序。

7.4 結語

華語教材應具有適性化、現代化、在地化、活潑化、生活化、系統化,也就 是符合學生的學習模式,融入現代化的科技和思維,發展結合地方特色的活動,

多圖片、有趣的活動,語言要實用,避免艱澀字詞,而且編排要符合科學或心理 學的成果,以上這些教材設計的理想,專家和學生皆有共識(陳燕秋,2000)。 本研究結合構式語法、隱喻、認知圖式、概念整合、句法像似性等認知功能學派 主張,修正之前重理論、語言現象、書面語的研究,著重於理論和實務、現象和 解釋、口語和書面語的結合,致力於華語教材上的創新與設計上的突破,希冀華 語學習者在學習這條路上能夠充分運用認知能力,在專業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建 立正確的語言概念圖,達到語言使用的自動化。

版。dtv 心理學百科(1):總論、方法與生理範疇(dtv-Atlas Psychologie Band 1)。台北市:商周出版。

何淑貞、王錦慧(2010)。華語教學語法。台北市:文鶴。

吳中偉、郭鵬(2009)。對外漢語任務型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為善 (2011)。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吳迪(2009)。教育統計。台北市:志光教育出版社。

吳海波(譯)(2007)。Goldberg, Adele E.著,1995 出版。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 法研究(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邵軍航、楊波(譯)(2012)。Geeraerts, Dirk 著,2006 出版。認知語言學基礎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邵菁、金立鑫 (2007)。認知功能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文哲(譯)(2005)。Slavin, Robert E. 著,2003 出版。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學富文化。

張立飛、嚴辰松(2011)。現代漢語否定構式的認知研究:一項語料庫驅動的研

陳昭如(譯)(2007)。Buzan, Tony 著,2005 出版。圖解心智圖的第一本書(Mind Maps for Kids)台北市:城邦文化發行。

黃宣範(譯)(2007)。Li, N.C. & Thompson, S.A. 著,1981 出版。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出版有公司。

楊穎(2009)。漢語表空間意義虛化的介詞「在」與英語相應表達的對比研究 及偏誤分析。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湖南省。

靳洪剛 (2005)。第二語言習得與語言形式為中心的結構教學探討。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 Volume 40:2, pp. 31-54。2012 年 1 月 1 日,取自http://nclrc.org/about_teaching/highlight_inst/Form-forcused_20Instruction_20Jin.pdf http://www3.nccu.edu.tw/~soci1005/CH14.pdf

顧建平(2008)。漢字圖解字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龔千炎(1994)。現代漢語的時間系統。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第二集,頁 147-152。

Fauconnier, Gilles ,& Mark Turner.(2012)。心理空間。載於邵軍航、楊波(譯),

Geeraerts, Dirk 著,2006 出版。認知語言學基礎(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頁 349-351)。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Geeraerts, Dirk.(2012)。原型理論。載於邵軍航、楊波(譯),Geeraerts, Dirk 著,

2006 出版。認知語言學基礎(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頁 154-178)。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Talmy, Leonard.(2012)。語法識解。載於邵軍航、楊波(譯),Geeraerts, Dirk 著,

2006 出版。認知語言學基礎(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頁 97-101)。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Tomasello, Michael.(2012)。基於使用的語言學。載於邵軍航、楊波(譯),Geeraerts, Dirk 著,2006 出版。認知語言學基礎(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

(頁 408-509)。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英文部分(按字母順序排列,斜體為專書或論文集)

Bybee, Joan. (2008). Usage-Based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Peter Robinson and Nick C. Ellis(eds.)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216-236). New York:Routledge.

Chen, Chung-yu.(陳重瑜) (1992)。Aspectual Features of the Verbs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Locatives。載於陳重瑜 著,漢英語法‧語意學論集(頁1-34)。

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Croft, William, & D. Alan Cruse.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ss, David. (1999). A Practical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Malaysia:

Lognman.

Ellis, Rod.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illes, & Mark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dberg, Adele E. (2013).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to Language.In Thomas Hoffmann and Graeme Trousdale (eds.)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pp.15-31).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dberg, Adele E., & Devin Casenhiser. (2008). Construction Learn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Peter Robinson and Nick C. Ellis(eds.)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197-215).New York:Routledge.

Grice, H.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Morgan (eds.) (1975:41-58).

2013 年 4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princeton.edu/~harman/Courses/PHI534-2012-13/Lepore/Grice-Logic.pdf Holme, Randal. (2009).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pp.177-214).

UK:Palgrave Macmillan.

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onald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ume 1.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onald W. (1999).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Langacker, Ronald W. (2001). Dynamicity in Grammar. In Axiomathes 12:22.

Levinson, S.C. (1987).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 I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3, p.402. 2013 年 4 月 10 日,取自

http://pubman.mpdl.mpg.de/pubman/item/escidoc:66711:4/component/escidoc:6 6712/1987_Pragmatics_and_grammar_of_anaphora.pdf

Levinson, S.C. (2008). 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語言與認知的空間-認知多樣性探索).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Littlemore, Jeannette. (2009).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p.162-190). UK:Palgrave Macmillan.

Skehan, Peter, & Pauline Foster. (2007). Cognition and Tasks.In Peter Robinson (Ed.)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認知與第二語言教學).北京:世 界圖書出版公司。

Tai,J.H.Y.(戴浩一) (1975). On Two Functions of Place Adverbials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2/3:154-179. 2013 年 1 月 1 日,取自 http://www.ccunix.ccu.edu.tw/~lngsign/tai_1975_place_adverbials_chinese.pdf

Talmy, Leonard.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pp.315-329).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Tyler, Andrea, &VyvyanEvans. (2004).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Pedagogical Grammar: The Case of Ove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p.257-280).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Tyler, Andrea. (2012).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etical Basics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New York:Routledge.

華語教材(按筆畫順序)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 http://202.112.195.192:8060/hsk/login.asp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http://app.sinica.edu.tw/kiwi/mkiwi/

中國暨南大學留學生口語語料庫

http://www.globalhuayu.com/corpus5/Default.aspx 中國暨南大學留學生書面語語料庫

http://www.globalhuayu.com/corpus3/Search.aspx 國立政治大學漢語口語語料庫 http://140.119.172.20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鄧守信教授中介語語料庫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704712.html 出現「在在」的文章 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506/9506-07.htm

〈懺悔錄‧卷十一‧十四〉http://www.cclw.net/soul/chanhuilu/htm/012.htm 70 頁例句 http://www.ee.nctu.edu.tw/highschool/sisters.php

教育部重編國語詞典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在線新華字典 http://xh.5156edu.com/

許秀霞(2009)。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4 月 30 日。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簡報。網址:

http://iclp.ntu.edu.tw/document/pedagogical/2009/09.pdf HSK 閱讀樣題 http://www.hsk.org.cn/download.aspx

http://iclp.ntu.edu.tw/document/pedagogical/2009/09.pdf HSK 閱讀樣題 http://www.hsk.org.cn/download.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