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理論背景

3.5 認知功能教學法和語法教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具體化(embodiment)、共現詞素(collexemes)、語法化(grammaticization)等 概念也可以讓語言教師、L2 學習者得到一些啟發(Bybee,2008;Tyler,2012):

1. 識解的概念提醒教學者近義詞彙選擇的構式不同,凸顯的內容有異,說 明時應重視詞彙語意和構式義之間的關聯。

2. 隱喻的概念可以應用在語法教學上,像「『在』是一種空間」除了表現 的是位置外,也可以表示處於某種狀態之下。

3. 範疇化的觀念讓學生了解高頻詞彙具有多義性,且這些意義與原型和構 式有關,字典的定義並非全面的。

4. 帶學生做動作,或用視覺輔助,建立學生語言能力和真實世界的聯結。

5. 帶學生觀察構式中的共現詞組,例如:英文動詞後不定詞或動名詞的搭 配,或是「躺在床上」和「躺在街上」相比,前者應該較常出現。

6. 語法化程度越高的詞彙,在言談中顯現的程度越低,在構式中常變成是 一個累贅的成分,如位於句首的「在」即是,這也是學習者難以掌握的。

3.5 認知功能教學法和語法教學

語言理論更需要有系統、具體的教學方法加以實踐。與認知功能學派相關的 教學法主要有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以及 任務式教學法(Task-Based Approach),以下就三者的教學原則、過程、限制分 別討論(張靈芝,2006:147-160;劉珣,2008;周小兵,2009:41-55):

1. 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稱認知-符號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創始人為美國心理學家 J.B. Carroll。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學,

主張第二語言學習是一種感知、思考、記憶、想像的過程,反對聽說法 (Audio-Lingual Method)重結構操練、刺激-反應和模仿的主張,特點和原 則如下:

(1)學習語言的過程是發揮學習者智力的過程,透過感知、思維、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憶等心理活動將語言知識鞏固、運用,其中的過程主要包括信息 的儲存、認知過程和元知識,大致如圖 3-1325所示:

圖 3-13 學習和記憶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儲存可分成記憶系統和知識分類兩方面討論。人們首先透過 感覺器官(sensory register)的注意將外界的刺激留下,這些零

散的反應經過腦部的處理所獲得的整體反應,稱為知覺(perception)

延續 60 秒以內就是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短期記憶的容 量有限,大約 5-9 個訊息單位,經過複習可進入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長期記憶可分成情節(episodic memory)、語意(semantic memory)和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保留的時間無期限

(Slavin,2005:204-212)。再者,知識主要分成有關語言事實的 陳述性知識,例:字彙、詞語、句子;有關語言理解的程序性知識,

例:詞句的用法;對自己學習過程進行調整的策略性知識,例:閱 讀策略、組織策略等(張靈芝,2006:149-154)。根據王建勤(2006:

290-307)的調查發現:成功的漢語學習者最常用的策略就是認知 策略,其次是補償策略,非常用的策略是記憶和情感策略,但是一 般的學習者卻不常用認知策略,教師應該提倡,以增加教學品質。

人們的認知過程主要分四階段:注意-知覺-編碼-提取。新知 識學習需要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喚起舊有認知結構的方法就是提

25圖表來源:張靈芝(2006)。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47 頁。

外 部 環 境

感覺器官 感官記憶 短期記憶 長期記憶 後設認知

效應器 反應生成器

注意 知覺 編碼

提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問。之後學生可以經過課堂互動中的一些線索獲得訊息。學生將訊 息轉換、統整、聯結後形成網絡,經由外部的刺激提取需要的內容。

這裡還牽涉到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個體對自己認知加工過程的覺 察,心理學家稱之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其中包括了解自 己、他人的學習過程和監控、調節自己的認知策略。學習者在學習 母語或其他語言時已建立的後設認知常用來指導他們學習華語。學 生若知道自己學語言的優缺點,配合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或專業科 目,常常能獲得較大的進步,而這也是語言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要協 助學生的一塊-協助學生擬訂策略自我學習(張靈芝,2006:

157-160)。

(2)強調理解語法、有意義的練習,重視演繹法(the deductive method)

的教學原則,主張句型操練應建立於理解的基礎上,反對太多的 知識講授(老師講解不超過教學總時間的五分之一)。

(3)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以培養學 生興趣和信心為重要目標。

(4)不只重視語言的一個面,而是聽說讀寫整合練習,書面語和口語 都獲得同樣的關注。

(5)適當使用學習者的母語,如進行母語和華語的對比教學或是透過 學習者母語解釋一些較抽象的語法概念,但是母語也不應濫用。

(6)學習者的偏誤被視為是學習的中介過程,所以只對嚴重影響溝通 目的的錯誤進行糾正,並非有錯必糾,以免打擊學生信心。

認知法的教學過程是:(1)語言理解(2)語言能力的培養(3)綜合 運用階段。(1)語言理解:先複習學生的先前的語言知識,之後引導學生 觀察並發現規則,這時可以使用較多學習者的母語。(2)語言能力的培養:

再來是練習。先做理解性練習,再做結構的變化練習,之後配合情境練習,

這階段儘量少用學生的母語。(3)綜合運用階段:學生使用學過的內容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行真實的溝通訓練,專題報告、即興談話、角色扮演、主題寫作等。不過 這種教學法的限制是相關的教材教法缺乏系統,在理論的實踐上仍有待努 力(周小兵,2009:48-51)。

2. 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又叫概念功能教學法(Notional-Functional Approach),源於西歐,盛於美國,創始人是英國語言學家 D.A.Wilkins,

重視語言溝通的作用,原則如下(周小兵,2009:51-53):

(1)以語言功能為核心,教學時應該使用真實語料,語法只是用來實現 功能的方法。

(2)第二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溝通能力,所以要盡可能創造真實 的語言環境和多元的教學活動。

(3)語言技能要互相結合訓練,以滿足溝通的需要。

(4)強調表達內容而不是表達的形式,在不影響溝通的情況下,一些語 言形式的錯誤可以被容忍。

(5)教材內容按照範圍和話題排列,如:打招呼、問候、寒暄、介紹等,

內容會循環,且會增加難度。

教學的流程包括(1)展示圖表實物(2)從教材中找語言重點訓練(3)

相關的語言要點放在同一單元練習(4)教師提供具有信息差(information gap)

的任務讓學生練習。功能法對教材編寫很重視,常依照需求性和內容難易編排。

3. 任務式教學法(Task-Based Approach):學者(周小兵,2009;吳中偉、

郭鵬,2009)表示任務式教學法出現於 20 世紀 80 年代,重要人物有 N.S.Prabhu、

David Nunan 等。N.S.Prabhu 指出學生應該從具有真實溝通目的任務學習。所謂 的任務,就是完成某些事、活動,這些事情、活動可能是具有真正目的的真實任 務(real world task),或是經過教學者精心設計的教學任務(pedagogical task),

其構成的要素包括(1)背景材料:屬語言類的課本、報刊、學生作品、歌曲、

劇本或是非語言類的圖片、表格等皆是,需要依照學習者程度適當改編(2)場 景和角色:小組合作、個人操作還是全班活動都要有明確指示,學生是信息傳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者,老師只是輔助者和監督者(3)活動內容:任務對活動的內容要有清楚的指 示或步驟,重語言意義的傳達而非只有形式練習(4)目標:明確、具體的目標 是任務的必要條件,它能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學生應該把重點放在如 何完成任務,而教學者的重點該擺在如何評鑑學生的完成度。任務教學的問題是 難度往往難以掌握,教學者應注意任務教學的步驟:(1)分析教學內容,兼顧知 識性和應用性(2)透過 Ellis(2003)的難度因素分析26選擇合適的任務,有時候 不只是語言應用的問題,還包含認知複雜度、範圍和媒介等(3)結果評估除了 要注意學生的完成狀況外,語言的精確性、流暢性和複雜性都應列入考量。

從語言教學縮小範圍至語法教學,邵菁、金立鑫(2007:73-80)主張認知 功能為主的語法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有效語料」的呈現,認為語言的規 則是要透過學生思考、比較、歸納才能獲得,反對結構教學法一味灌輸學生文法 規則,要求學生背誦佳句,也避免功能法不照結構難易安排教學的弱點,本文十 分贊同。除此之外,認知功能學派的教材、教法比較其他教學法仍有待開發,因 此決定採用此法進行研究。不同於定式教學法(Form-Focused Instruction)是種以 語言形式為中心的教學法27,「認知功能語法教學」重視學生觀察和選擇構式的能 力。如何呈現和演練?以「在」為例,透過有順序的排列,學生可以理解狀語的 語序和結構間的差別:

(1) 學習 看書 在教室學習 在圖書館看書 昨天在教室學習 昨天在圖書館看書 他昨天在教室認真地學習 他前天在圖書館認真地看書

學生可以從例句整理出華語的狀語規則:主詞>時間>地點>情狀>動詞。如果 加入否定詞,很多學生更容易出錯,與其讓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不如讓學生參 考以下實例:

(2)昨天在教室學習

26 詳見 Ellis,Rod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7根據靳洪剛(2005)〈第二語言習得與語言形式為中心的結構教學探討〉一文指出:定式教學法 的步驟是 1.介紹定式和限制 2.使用視覺、聽覺等多方輸入集中練習目標定式 3.藉由提問、訊息交 換以拓展規則 4.綜合練習,拓展目標定式的難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3)昨天沒有在教室學習 (4)昨天在教室沒有學習

第(3)句否定的是「在教室學習」這件事,隱含可能在其他地方學習;第

(4)句否定的是「學習」這件事,隱含在教室裡可能有其他活動,教師要提供 的是語境和難度適中的素材,並參與討論。這種以學生認知、語言使用為基礎的 引導式教學法(guided discovery)主要的步驟是:一、呈現例句;二、引導學生 討論規則,具有演繹、歸納、類比法的特點,再配合實物講解「在…上」、「在…

(4)句否定的是「學習」這件事,隱含在教室裡可能有其他活動,教師要提供 的是語境和難度適中的素材,並參與討論。這種以學生認知、語言使用為基礎的 引導式教學法(guided discovery)主要的步驟是:一、呈現例句;二、引導學生 討論規則,具有演繹、歸納、類比法的特點,再配合實物講解「在…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