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基督教發展簡介

第二節 初期教會的發展簡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禮拜堂等皆屬之;第三類型的教會可泛稱為靈恩教會,這類教會受到不同年代的靈 恩運動影響而發展,如真耶穌教會的成立就與第一波靈恩運動有關。而靈糧堂則是 1980 年代末期慢慢轉型成為具靈恩特質的教會。134在本次論文所作為案例的教會,

台北市召會是典型的本土性召會,而貴格會合一堂按照貴格會的歷史,有的分支偏 向福音派,也有的偏向靈恩派。根據趙星光的研究,第一類型的教會雖然佔多數,

且被認為是主流,人數增長卻最不顯著,而年齡結構也偏向高齡化,135對福音的熱 誠也較缺,因為主觀靈恩經歷或靈裏與神的互動較少,136而第二、第三類型則相反。

而本論文的案例皆具本土性並著重信徒靈性的經驗。

第二節 初期教會的發展簡述

由於本論文探討基督教團體的增長情形,因此也有必要回溯到初期教會時期,

看看當時的教會生活如何進行、信徒如何繁增。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只討論幾個跟 本論文較有關係的面向,包含崇拜儀式、除傳福音等等。

壹、初期教會的發展概況

一、初期教會的擴展

根據聖經《使徒行傳》,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並升天,聖靈澆灌下來以後,產 生了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從耶路撒冷教會開始,初期教會經歷了兩個階段的擴展。

第一階段主要是在猶太地的擴展,以彼得、腓力等使徒們為首,記載在《使徒行傳》

第二到十二章;第二階段主要是在猶太地以外,向外邦世界的擴展,以保羅為首,

記載在第十三到二十八章。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藉著羅馬帝國所帶來政治上的和平,語言上的統一,

以及交通上的便利」並而隨著「受浸加入教會的人天天增加,耶路撒冷的教會便壯 大起來,使猶太公會的人感受到很大的威脅,企圖用逼迫去遏止基督教的蔓延。」

134 尹慶春,〈基督信仰在台灣:2012 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頁 111。

135 尹慶春,〈基督信仰在台灣:2012 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頁 115。

136 尹慶春,〈基督信仰在台灣:2012 年基督信仰與社會研究調查〉,頁 125-1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使得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受到很大的逼迫,因而往外四散,福音因而可以擴展到外 邦地。從撒瑪利亞,到安提阿,再到小亞細亞,再到歐洲,而遍布地中海全境。一 直擴展到西元二百五十年左右,全羅馬帝國的基督徒已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至 十五。138

十八世紀極負盛名的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史學巨著《羅 馬帝國衰亡史》中,提到初期教會成功的秘訣有五方面:

第一,當時的基督徒對於他們所信的有一種極度的狂熱,特別表現在對福音的 傳揚上。第二,基督徒對主耶穌再來的等待極度懇切,所以一切的苦難他們都能堅 忍。第三,他們仰賴聖靈的能力,在世人當中行神跡奇事:先知的講論,方言的恩 賜,治病、趕鬼的能力,這些在他們當中是非常真實的。第四,初期的基督徒要求 自己過著極度聖潔嚴謹的生活,這種生活的見證對於他們的鄰舍既直接又具體。第 五,基督徒相愛的團契生活對未信的人是很大的吸引。當時的教會沒有什麽組織及 架構,但信徒們卻緊密相連,彼此相顧。在他們中間消除了社會制度所造成人與人 之間的隔閡。139

二、初期教會的生活與實行

根據使徒行傳第二章第 42-47 節,我們可以看見最開始的教會生活:

他們都堅定持續在使徒的教訓和交通裡,持續擘餅和禱告。眾人都起 了敬畏,又有許多奇事神蹟,藉著使徒行出來。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 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

堅定持續的在殿裡,並且挨家挨戶擘餅,存著歡躍單純的心用飯,讚美神,

在眾民面前有恩典。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和他們加在一起。140

在這裡我們看見五旬節後的頭一批信徒,堅定的持續在實行四件事:教訓、交

137 主恢復資訊入口,《兩千年教會歷史巡禮》,2019 年 8 月 19 日下載。

138 主恢復資訊入口,《兩千年教會歷史巡禮》,2019 年 8 月 19 日下載。

139 主恢復資訊入口,《兩千年教會歷史巡禮》,2019 年 8 月 19 日下載。

140 李常受,《新約聖經恢復本》,頁 458-4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通(團契)、擘餅和禱告。早期教會從一開始就有個習俗:在每週的第一天舉行擘 餅聚會,這個實行又被稱為聖餐(Eucharist)或主餐(Lord’s Supper)。而在每週的 第一天(主日)聚集,是因為這天是主復活的日子。從此之後,基督教會就將聖餐 視為它的正式崇拜與最高崇拜。141

隨著保羅等使徒們向外邦宣教,帶領大量外邦人信主並成立教會,外邦人所組 成的教會人數逐漸增長,並在崇拜生活上帶來變化。他們不再像猶太人喜歡在會堂 裡聚會,而喜歡私下在家中聚會,並至少會在星期天舉行聖餐聚會。也因著越來越 多人外邦人想要進入教會,教會在正式接納他們之前須要有充分的時間教導跟培 訓,於是產生了「慕道期」,並使崇拜分為兩主要部分:「聖道崇拜」與「聖餐崇拜」。 由於當時基督徒幾乎不可能擁有自己的聖經抄本,聖道崇拜通常是信徒了解聖經 的唯一途徑。信徒受到聖經的教導後,然後再留下來有聖餐崇拜。142

而至少從公元二世紀起,聖餐崇拜又可分為兩個部分:誦讀、解釋經文,與禱 告、歌唱讚美詩。一開始會有親吻禮,然後開始為象徵基督身體的餅和酒禱告,之 後將餅擘開,在信徒中分享,一杯酒也被信徒共享同飲。最後,聖餐以禱告結束,

並有信徒為窮人奉獻財物。143以上這些實行都會與本文所訪談的教會在主日崇拜

(聚會)的實行有關。

而除了聖餐以外,洗禮也是基督徒的重大活動,只有經過洗禮才可領聖餐。而 新信徒在接受洗禮之前,需要經過一段慕道期,在這期間接受基督教教義的教導,

並在日常生活中表現他們的虔誠信仰,到了公元三世紀初,慕道期甚至長達三年之 久。而洗禮通常每年舉行一次,信徒完成洗禮後會穿上白袍,以象徵他們在基督禮 得到的新生命。144

三、初期教會的組織

141 岡薩雷斯 (González, Justo L.) 著,趙城藝譯,《基督教史》,頁107。

142 岡薩雷斯 (González, Justo L.) 著,趙城藝 譯,《基督教史》,頁 31,109。

143 岡薩雷斯 (González, Justo L.) 著,趙城藝 譯,《基督教史》,頁109。

144 岡薩雷斯 (González, Justo L.) 著,趙城藝 譯,《基督教史》,頁1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關於教會的組織。公元二世紀,教會顯然有三種不同的領導職分:監督(也 有人稱為主教)長老和執事。儘管新約中確實提到過這三者,但這三者的職責卻又 不分開的。例如:提摩太前書第三章中論到教會中的監督與執事時,這裡的監督與 長老式同一班人:「人若渴望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羨慕善工;這話是可信的。所以 作監督的必須無可指責,只作一個妻子的丈夫,節制適度,清明自守,端正規矩,

樂意待客,善於教導;」145(提前三 1-2)。而恢復本聖經也在該處經文以註解進一 步說明:

[監督一詞]原文由“在上面,”與“觀看者”所組成,因此是監督者。

地方召會中的監督就是長老。(徒二十 17,28。)這兩個稱呼指同樣的人:

長老,指成熟的人;監督,指長老的功用。第二世紀時,以格那提(Ignatius)

教導,監督(主教)高過長老;這錯誤的教訓帶來主教、總主教、樞機主 教及教皇的宗教組織。146

為了回應公元二世紀末和三世紀初因著越來越多外邦人加入教會所帶來的挑 戰,教會開始強調主教權威與使徒統緒,而當時異端的危險也越來越大,使得教會 更加強調監督(主教)的權威。

四、初期教會的宣教方法

教會產生以後,在信徒人數第一世紀就有了巨大的增長。然而,古代的教會並 沒有像「福音佈道會」這種大的宣教場合。而且在早期的教會中,崇拜的中心是聖 餐,而沒有受洗的人不被允許參加聖餐,所以主日崇拜並不是傳福音的場合,而是 信徒在生活中,在學校、店鋪、市集、廚房等地方進行的。這樣生活中的傳福音,

受人感動的原因常是因為有許多「受苦以至於死」的見證,有時也會伴隨著醫病等 神蹟。福音在最初幾百年的傳播主要不是在於全職宣教士,而是歸功於許多在各行

145 李常受,《新約聖經恢復本》,頁 953。

146 李常受,《新約聖經恢復本》,頁 9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各業中平凡的基督徒—奴隸、商人、勞工、罪犯等等。147

貳、教會敬拜儀式的歷史發展簡述

教會敬拜儀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約時期,以色列人向耶和華的敬拜,並將其 與新約時期教會的敬拜作對照:

在舊約的敬拜中,以色列人敬拜的禮儀部分,是一個促使他們同心合 意、集體敬拜神的架構。其實,任何團體性的聚會,包括教會的聚會,若 要全會眾均能一致性地行動,和諧地共同作事,禮儀和儀式是不可或缺的。

在會堂的敬拜中,律法書和先知書的宣讀,成為會堂敬拜的核心。而到了 新約之後,敬拜就是以基督和聖靈為中心了。148

主日敬拜是敬拜儀式的重點,稱為「崇拜/敬拜」,信徒用經文、詩歌來頌贊 神,而表現出對神的尊崇與敬拜。第一個明確記載的崇拜儀式,保存在游斯丁寫給 羅馬皇帝的《護教辭》中。游斯丁寫作的年日是使徒保羅死後約 70 年。因此他所 描述的離使徒們所實行的應相去不遠:其內容包括:一、話語敬拜:誦讀先知書、

福音書、書信、信息(教導與勸勉)、公禱(會眾站立,同聲禱告);二、聖餐聚會:

親嘴問安、奉獻(把餅和酒帶到台前)、聖餐感恩禱告、恭守聖餐。149

據說留傳到現代最完整的敬拜儀式是在《使徒遺傳》第八卷中,革利免敬拜儀 式,這可以說代表了 350-380 年時期敘利亞教會的敬拜方式,特別是安提阿教會:

其內容大致上跟游斯丁的近似,但又增加了更多禱告、讀經的內容,使程序更為繁 瑣,而東方的教會就是以繁瑣為特徵。然而聚會雖長,卻並不感覺到拖長,整體程

其內容大致上跟游斯丁的近似,但又增加了更多禱告、讀經的內容,使程序更為繁 瑣,而東方的教會就是以繁瑣為特徵。然而聚會雖長,卻並不感覺到拖長,整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