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之我族族群意象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我們眼中的我們

第一節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之我族族群意象

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印象總是停留在「落後」、「散漫」、「酗酒」、「淫亂」、

「沒有知識」、「沒有計畫」、「沒有時間觀念」以及「純樸」、「老實」、「健 壯」、「大眼睛」、「比較浪漫」、「比較自然」、「比較樂觀」、「有歌舞的才華」、

「五官輪廓深」等等粗糙的認識上。這些不顧上下文的浮面評價,不論是 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構成大家彼此真實相遇的障礙(孫大川,2010)。 人們對某一族群的認知,會受到許多外界訊息所影響,可能由族群間的相 互接觸、既定的刻板印象、自己主觀的想像、或是大眾傳播散播的資訊所建構 而成。從小到大,聽過太多對於原住民的看法,有褒有貶,但不管是哪一種,

最後都會聽到「因為你是原住民啊!」這樣的歸納,可見對於原住民先入為主 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一般人對原住民的認知,仍有其刻板又兩極化的印象,

甚至連原住民本身也會因為教育、社會觀感,而對自己的文化與習俗產生誤解 或是扭曲。即使台灣不斷在進步、發展,但是沒有實際與原住民接觸,是無法 真實的了解原住民的。

壹、 從同儕及親友接收的族群意象 一、別人眼中的我

一般來說,在外型、性格、生活習性、社會福利等,人們似乎對於原住民 都有特定的想像,有些人與原住民真正的相處過,或許會發現原住民也存在著 差異性,是無法以一概全的。但大多數對原住民的認識,都僅僅是「印象中的 那種樣子」, 一說到原住民,好像就應該是這樣的人。社會心理學家 Walter Lippman 將刻板印象描述為「我們腦海中的圖像(pictures in our heads)」認為

刻板印象對於簡化記憶的複雜現實是必須的。

(一)表層的、膚淺的刻板印象

在六位訪談參與者中,分別都提到了這些曾經從別人口中聽到對原住民的 看法,一般人對於「原住民」的想像不外乎就是有個出眾的外表、眼睛深邃、

個性活潑開朗、運動細胞很好、會唱歌會跳舞、喜歡喝酒、不愛讀書……,然 而不論從別人口中所聽到的是正面的稱讚、負面的批評,甚至是憑空的想像,

這樣的刻板印象多屬於表層的,膚淺的論述,幾乎看不到對個體較深入的見 解,刻板印象往往大過真實的瞭解,事實上並不全然如此。在未與另一族群深 入相處之前,對於該族群往往都會有一種基本的想像,就像我們常聽見的玩笑 話:「你們原住民都會獵人頭齁?」阿偉也有類似經驗:

就是小一小二那時候吧!同學都會叫我「番仔番仔」的啊!我覺得那時候 小朋友都被家人影響吧!可能他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只是跟著爸媽一 起說,「你朋友是番仔喔!」之類的話,可能是出於無心的啦,可是小時 候也不會覺得怎麼樣,就都還是好朋友(偉訪-991120-P5)。

或許只是在開玩笑,但是卻不難看出一般人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還停留 在這裡,而這只是早期漢人為首的意識形態下,把原住民塑造成這樣的野蠻形 象。原住民傳統文化幾乎已經快要絕跡了,以狩獵文化來說,是生活智慧的累 積,狩獵中的倫理道德是原住民品德的根源,它不僅是採集食物的一種方法,

更是用來確認自我價值以及形塑族群認同的一個重要管道,而現在的原漢雙族 裔原住民,沒有原鄉生活的經驗,更別論及狩獵文化了,漢人以這樣的刻板印 象去看待他們,未免也太殘酷了!這種汙名化的言語,對於雙族裔原住民來 說,更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和阿偉一樣,目妮的同學們也經常因為她是原住民的關係,就認為她應該 要具備原住民「應該有的樣子」:

他們都覺得我應該很會唱歌,可是我不會唱歌,然後說什麼我看起來酒量 很好,可是我也不喝酒,還有說我很會跑步,運動很好的樣子,那我是只

有輪廓比較深一點吧!他們會覺得我看起來蠻像原住民的……還有他們 都覺得原住民很幽默啦!我是覺得真的比較好笑一點,就是一群人在一起 的時候感受比較強烈。(妮訪-991205-P4)

這種屬於表面上對一個族群的刻板印象,對原漢雙族裔原住民而言,大多 數都是不符合實際情形的。

(二)原漢雙族裔原住民享有福利的權利遭受質疑

另外在許多人眼中,原住民都是靠政府的福利在過生活,不管是各項減免 或補助,都成為漢人對於原住民的一種刻板印象。說到加分制度,筆者從小在 學業上的表現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尤其是當年為了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更 是夜以繼日的苦讀,甚至是不需要靠加分就能考上,但是身為原住民,我得到 了應得的福利,卻也引來了許多質疑,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會聽見「還不是因 為你是原住民才考上」這樣的批評。家家也有同樣的困擾,她為了避免有這種 被質疑的困擾,甚至到考完高中才去恢復原住民身分,然而在求學過程中,還 是有同學認為她都是靠加分才有今日的成績,如果是靠著自己後天努力而有的 這些成果,竟往往被人忽略了!阿偉和他的弟弟在求學過程中,成績一直都不 錯,那時候老師或許是要鼓勵他們,就不斷說他們是第一志願的保證,但其實 他們是相當不舒服、不以為然的,認為老師不需要刻意的去強調。筆者在國三 那年每天都留校晚自習,當時的教務主任巡堂時,竟然看著我桌上滿滿的書堆 說:「不用念太認真啦,反正你會加分啊!一定會考上的!」可能主任希望我 放輕鬆一點,但我還是受傷了!原漢雙族裔原住民希望別人不要只注意他們的 天分或是漢人所給的福利,而是曾經努力的過程,尤其是在一般人眼中所謂的 原住民的優勢。歷史的演變、原漢文化的重疊都成為建構族群意象的一部分,

刻板印象在族群的意象是佔了一部分,可能存在著偏見與歧視,但是族群意象 的形塑並非只有刻板印象,而是會透過相互接觸及其他方式而產生改變,是一 個動態的歷程。

早期政府為了保障原住民短缺的資源與環境,特別給予保障及照顧,希望

原住民能透過社會提供的管道取得較好的社經地位進而改善族人的生活,也就 是對於原住民在立足點上的平等所做的努力,希望能弭平環境及資源上的劣勢 所造成的差異。社會上有關原住民相關的福利政策,原本皆為政府照顧原住民 的美意,但卻因為目前原住民族裡,有居住區域的不同、社經背景的差異、知 識水平的高低、以及漢化等等因素,有些原住民家庭似乎對於政府給予的福利 及保障,不再有那麼急切的需要,這也現在雙族裔原住民被質疑的一個關鍵。

特別的是,同樣都是原漢雙族裔原住民,父母親族別組成的不同,也會聽見不 同的批評聲音。父母親組成為原父漢母的阿偉和四方,在同儕眼中,原住民身 分的取得較為合理,因此,在「居住地及生活條件和一般人一樣的情況下,為 什麼還能得到福利?」這一點上,會被質疑。而父母親組成為原母漢父的家家、

目妮、小馬和宜靜,他們的爭議就更大了,因為這四位都在求學過程中改從母 姓,恢復了自己的原住民身分,得到了原住民應享有的福利。姑且不論動機為 何,在同儕的心中,都覺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多少會認為這是不公平的事情。

(三)你看見我的努力了嗎?

然而不管是與生俱來的優勢,或是我們努力得來的成果,在一般人的眼 中,結果往往都比過程重要,是怎樣擁有這項優勢,似乎沒有這麼重要,因為 最終大家會把原因歸向「因為你是原住民」……如同阿偉說的:

被媒體慣上說好像原住民天生就應該擅長這些事!所以大家也會覺得你 運動還不錯,啊你是原住民的關係啦!唱歌也蠻好聽的,喔你是原住民的 關係!並不會覺得說其實我在這方面也努力很多,所以好像就把成功都加 諸在你的身分了!因為你是原住民,所以你應該會怎麼樣。(偉訪

-991120-P6)

原住民考試的加分制度,也是很常讓人忽略自己的努力程度,就像小馬 談到他和弟弟:

像我弟弟啊!現在國三,因為成績不錯,算是有進資優班吧!之前有開 家長會,就是要介紹新同學,就直接說他是 O 中的保證……(馬訪

-991128-P3)

會直接說這個學生是名校的保證,對他來說也算是一種肯定,但是任誰 都清楚,是因為他有加分的加持,不要考得太離譜,就拿得到名校的門票了。

這是原漢雙族裔原住民的優勢,但也是最容易讓人忽略他的努力之處。

在 Stephan(1999)的研究中提到,族群一旦被標定了,就容易產生分類,

也就是會過度的強調團體間的差異,而忽略了團體內也是有差異性的存在。

或許在老師的眼中,原住民已經被貼上了「會惹麻煩」、「辦事效率不佳」的 標籤。探究其原因,可能是之前有遇過這樣類型的原住民學生,甚至是老師 有身為漢人就比原住民來得尊貴的想法。在與研究參與者的談話中,有特別 感受到原漢雙族裔原住民想要與純的原住民劃清界線,更明確的說是與原住 民刻板印象分割,尤其是對於外界所認定的「缺點」,一方面想要突顯自己的 不同,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人家看見他們的能力及努力,而非僅僅是「原住民 的天賦」而已。

(四)面對不合理評價時的應對方式

在 Cooley 鏡中自我的理論中,強調「自我」的概念是源自個體與他人不 斷互動發展而成的,其自我形成的階段首先察覺到我們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 式,接著是領悟了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判斷,最後是基於對他人反應的理解去

在 Cooley 鏡中自我的理論中,強調「自我」的概念是源自個體與他人不 斷互動發展而成的,其自我形成的階段首先察覺到我們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 式,接著是領悟了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判斷,最後是基於對他人反應的理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