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雙族裔原住民族群意象的形成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我們眼中的我們

第二節 雙族裔原住民族群意象的形成

…姓氏的讓渡、母語能力的喪失、傳統祭典的廢馳、文化風俗的遺忘、

社會制度的瓦解、加上都市化後「錢幣邏輯」的誘惑以及外來宗教的介 入,六○年代以後的台灣原住民幾乎失去了他們所有「民族認同」的線 索和文化象徵,「內我」完全崩解。整個原住民七○年代最深的焦慮,

因而就是不斷追問自己:「我是誰?」(孫大川,2010)。

原住民在台灣社會中的權利位置,從最初的「唯一的主人」逐漸演變成現 在「完全失去主人地位」,當漢人族群成為多數後,原住民自然就成了台灣社 會中的「少數族群」。這樣的變動,主要是因為原住民各族祖先及後代子孫,

共同經歷著一段污名化的歷程,以及普便存在於漢人想法中原住民的負面特質

(謝世忠,1987),張朝琴(1999)根據其論述,將台灣原住民的地位轉變分 為四期:一為自主期,無外力的侵擾,且漢族移入少,維持絕對優勢地位;二 為淪落期,此階段多為外族統治時期,從荷蘭、西班牙、鄭氏、晚清到日本,

原住民逐漸失去原有地位;三為崩毀期,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大量漢人湧入 台灣,平埔族幾乎完全被同化,此時的「山地平地化」已讓原住民失去主體性 的地位,在經濟體系中已是最下層且受剝削,在不同的政治體系中被犧牲掉,

也於不同的社會體系中受到歧視;最後則是重建期,1980 年後原運興起,加上 解嚴後,帶動一股原住民文化熱的風潮,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成立,也代表 原住民地位的提昇及被重視。

原住民的聲音被重視了,這代表著在台灣社會中對多元文化的尊重,然而 原漢雙族裔原住民,隱藏在原住民及漢人中的模糊地帶,對於一般原住民來 說,現在大部分的原漢雙族裔原住民,因為受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並沒有接 受太多傳統文化的洗禮,與原鄉連結的情感性不強;漢人可能又帶著特定的族 群意象來看待這群人,使得原漢雙族裔原住民的所處地位,充滿了不確定性。

阿偉在訪談過程中,有談到他對於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有種矛盾的感覺:

「在原住民裡面,我會覺得我比其他原住民再低一階,會覺得突然間好像

自己不是這麼純的原住民,但是他們會講我不會,所以會覺得好像不容易 去融入這個團體裡,好像自己是在這邊的漢人,有時候他們會用母語講笑 話阿,我就沒有辦法了解,我想這也是矛盾點吧!平常覺得自己是原住 民,但是在一群原住民裡面,反而覺得自己變成漢人了!(偉訪

-991120-P11)」

原漢雙族裔所佔的位置為何?整個社會上對原漢雙族裔的重視程度到哪 呢?在目前各縣市政府的統計資料當中,能依據不同的統計需求,可以輕易找 到全縣市總人口與各鄉鎮區域人口統計資料,各種分類方式皆有,依性別、教 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類別做統計,也有原住民人口資料統計,但是內容只 包含各鄉鎮區域內的原住民男女人口數,以及縣內原住民各族人口數。亦即在 人口統計當中的相關婚姻統計資料裡,族群通婚的數字是不存在的,以族群通 婚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雙族裔原住民人口應該也越來越多,然而現在卻成了 隱藏在人口統計當中的原漢雙族裔,他們所面臨的問題與壓力,卻是值得重視 的一環。

雙族裔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呢?在 Murphy-Shigematsu(1997)日裔美國 人的族群認同研究中,提到了許多的日裔美人會去就讀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因為在那裡,有許多和自己相同身分的人,是一層保護色。當同一族 群的人聚集在一起,他們就能避免受到歧視或是質疑。而他們認為要先能主動 的認識自己的母文化,不論你文化認同的優先次序為何,如此一來才能建立自 我認同,並不是別人將你定位在哪裡,你就屬於什麼。另外,他們會努力的將 日本文化發揚光大,藉此能夠提升其地位,他們擁有的英文能力,更是幕後的 推手。或許,這就是現在原漢雙族裔的所屬位置,和被賦予的權利,這群少數 中的少數族群,不但擁有漢文化的薰陶,也富有原住民文化的傳承,可說是雙 重的優勢。

原住民權利位置的改變,是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動,反觀目前因通婚現 象越來越普遍,雙族裔原住民人口數也與日俱增,然而這個隱藏在人口統計中 的一個族群,他們是相對弱勢,還是擁有雙重優勢,抑或是有其他可能性,都

值得我們去思考。

壹、 刻板印象的影響層面

從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歷程分享中,可以看出年齡越小,受到刻板印象的影 響就越深刻。例如阿偉小時候舉家搬遷原居住地的原因,正是不斷受到漢人的 歧視,加上同學的嘲笑,當時缺乏主動的思考能力只能默默承受;目妮也承受 了許多對原住民的批評,閒言閒語的壓力,她總是感到不自在。最明顯的是從 原本沒有原住民身分,到後來恢復原住民身分時,大家對這樣的改變,總是會 認為「你們都是為了要謀取福利,才會去改姓氏」,研究參與者中的目妮、家 家、小馬及宜靜都在求學階段中改從母姓,曾經被攻擊性的言語中傷過。當原 漢雙族裔原住民一開始接受到負面族群意象或是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時,可能出 現逃避或是否認的狀況,與 Poston 提出的雙族裔族群認同發展階段相同。

當然,除了上述負面的影響之外,也是有正面影響的。例如小馬同學們每 次有需要炒熱氣氛的場面時,總是第一個想到小馬,因為他們認為原住民的印 象就是活潑開朗、熱情的;而四方則是傳承了父親原住民深邃的眼神,立體的 五官,以及阿美族較白皙的膚色,使得同學們對於他第一眼的表面印象相當 好。當刻板印象是屬於較正面的部分,是會帶給原漢雙族裔原住民擁有更多自 信心的。

對於族群的刻板印象,不僅有正面及負面的影響,有時候過度不實的指 控,或是原漢雙族裔原住民在確實的了解其脈絡之後,認為他們無須承擔這些 輿論時,那麼這樣的刻板印象,就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也就是說他們呈現了 自己一半一半的獨特性,不該被歸類於特定的某一方,也沒有必要去承受這些 莫須有的罪名。

原漢雙族裔原住民的身分,既是原住民又是漢人,因此在從前那些對於原 住民的刻板印象,用在這一群人身上,當然更顯得不合理。經過從小到大教育 的薰陶,有了主動的思維能力,面對不符合實際狀況的刻板印象,能跳脫框架

主動積極的說明,為自己爭取應有的合理對待,自然能夠化解許多負面影響。

貳、 族群接觸頻繁能建立正向的我族族群意象 一、 與原住民的接觸情形

(一) 投入學校社團活動

參加社團活動,不但能夠從中瞭解原住民文化,還可以在這個團體當中找 尋歸屬感,畢竟原漢雙族裔原住民在校園中屬於少數,能夠找到有相同背景的 同儕,認同感會大幅提升。

(二) 返鄉參加原住民傳統慶典

在本研究中的六位訪談參與者中,都已習慣在都市的生活,與原鄉幾乎沒 有連結,透過返鄉參加傳統慶典,能夠親身經歷文化的洗禮,更能體會族群文 化的意涵。

(三) 參與親友聚會

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應酬,以及從食衣住行各方面,最能看出一個族群的文 化特色,因此若平時與原住民親友來往頻繁的話,可以深入的了解原住民的想 法。

(四) 與原住民異性交往

透過談戀愛,可以很容易了解對方的背景,因此與原住民異性交往,能夠 很快速且加倍的認同原住民族群。

二、 母文化的語言學習對族群認同的影響--失落的母語

以文化傳承的觀點來看,語言和文字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原住民有語言,

但卻缺乏文字系統,僅能以口說的方式傳承,也因此現在有很多原住民喪失了

母語的能力,對原漢雙族裔來說,原本就沒有學習母語的環境,想要學習母語,

似乎只能看身為原住民的父母親,是否有想要傳承的意願。六位訪談參與者 中,只有原母漢父的宜靜會在生活中使用母語,主要是因為宜靜比較常和原住 民親戚來往,有多一點的練習機會,其他幾位除了考母語認證之外,就沒有實 際用母語來交談了。

父親是阿美族的阿偉自己認為,閩南語說的比原住民語還好,有時阿偉爸 爸在日常生活中會夾雜幾句母語,他透露出很想要學習母語的心,但是爸爸的 工作(捕魚)實在太忙了,根本抽不出時間來教他。四方的父親也是阿美族人,

四方曾經因為通過族語認證後,考試可以加更多分,所以去上了族語課程,但 是他也承認,考過了就忘記了,因為生活上不會去使用,而四方的父親,也沒 有打算教他們這些,母語的傳承對四方的家庭來說,似乎不這麼重要。對於身 處在「漢化」的環境中,使用率很低的原住民語,很容易被忽略,而雙族裔原 住民也有充分的理由選擇他要使用的語言,畢竟有另「一半」是漢人血統,語 言只是族群認同的其中一部份,不代表全部。

在種族通婚的情況下,原漢雙族裔的雙親間存在著文化差異,兩種文化間 的關係,可以從生活中看出端倪,也在無形之中傳遞了意識形態。老一輩的人 覺得透過語言的傳承,祖先的文化才能夠流傳下去,祖先的話不會講了、歌謠 也不會唱了,未來的一代註定要遺忘祖先了。母語的流失雖然不全然是原漢雙 族裔原住民的錯,但是常常會有種裡外不是人的窘境。筆者的父親也試著要把

在種族通婚的情況下,原漢雙族裔的雙親間存在著文化差異,兩種文化間 的關係,可以從生活中看出端倪,也在無形之中傳遞了意識形態。老一輩的人 覺得透過語言的傳承,祖先的文化才能夠流傳下去,祖先的話不會講了、歌謠 也不會唱了,未來的一代註定要遺忘祖先了。母語的流失雖然不全然是原漢雙 族裔原住民的錯,但是常常會有種裡外不是人的窘境。筆者的父親也試著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