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雙族裔認同圖像

邊境是兩種或多種文化邊界在身體上的呈現,相同的領土居住著不同種族的 人們,在那兒底層、中層、上層階級產生接觸,它也是兩個人聳聳肩便會相 互碰觸的空間。….居住在邊境與邊緣,保持一個人變動的、多重的認同與 其完整性,就像是在一種『異類的』(alien)元素裡游泳….而這『異類的』

元素逐漸變得熟悉,即使在社會的責難之下,我們為了跟隨大眾的腳步,它 從來都讓人不舒服。不對,雖然那不舒服,卻有種回到家的感覺!

(Anzaldúa,1987;引自黃心雅,2002)

Anzaldúa 在「邊境」(Borderlands/ La Frontera)一書中,寫道奇哥娜(Chicana)

7混血女性意識與其多重混雜的自我認同。Anzaldúa 的故鄉位於美國墨西哥邊 境,是德州央格魯文化與墨西哥印地安文化競逐的區域,其中的矛盾與衝突為這 個邊境帶來「另類」的元素,不論是哪種膚色的居民,一種內在的激情正在被喚 醒,轉變中的、多重的認同正在成形。身處在多語文的環境中,象徵身體與思想 來回穿梭於美國、墨西哥、印地安文化之間,她認為邊境地帶的游離與來回拉扯 正帶來一種旺盛的生命力。面對奇哥諾人在家鄉流離失所的處境,她相信唯有繼 續的傳承才可能對抗標準英語、西班牙語的語言與文化暴力,而這種邊境的文化 透過是一種動態的故事敘說,將文化的因子流傳不斷,認同也在這隱匿的狀態中 逐漸成形(引自黃心雅,2005)。原漢雙族裔原住民,處在台灣社會眾多文化之 下,要先了解自己、認同自己,才能勾勒出屬於原漢雙族裔的認同圖像。

原住民的我族族群意象的形成因素眾多,也隨著時間和區域的不同而改變,

而族群意象確實影響著族群認同的發展。對於原漢通婚所形成的原漢雙族裔而 言,其族群意象更為混亂及模糊的,究竟他們受到族群意象影響的程度為何,又 如何形塑他們的族群認同,皆為本節所欲討論的內容之一。本節分為四個部分:

首先討論雙族裔之形成,再來是雙族裔的族群意象,接著雙族裔的認同發展,最 後探討雙族裔的認同模式。

壹、 雙族裔的形成

族群通婚/異族通婚(miscegenation, interracial marriage, mixed marriage)是 由一對男女跨越不同族群的生活世界所作的最親密的連結。「雙族裔」,意指族群 通婚第二代個體,也就是雙族裔個體的父母係來自社會上所認為的不同族群團 體。對於異族通婚的後裔,學界一般稱之為「雙族裔」,英文則為「biracial」或

「biethnic」,另外也有一些相關的說法例如「混血兒」(halfbreed)、「一半一半」

(half and half);在西方殖民史上,甚至也有語帶輕蔑的、汙名的身體指涉之詞 彙,例如「麥士蒂索」(mestizo)、「穆拉多」(mulatto)、「雜種」(hybrid)等,將 白人、黑人、印地安人之間異族通婚混血兒比為非人、半動物的說法 (引自邱莉 雯,2004) 。

族群通婚的跨文化結合,除了可能是一種個人受到異文化的吸引、對家族的 叛逆性表現(Breger & Hill, 1998),也可能是受到來自所處的社會環境當中的族 群、階級、經濟條件的限制下所選擇的婚姻形態。在台灣,隨著時代變遷,原本 居住於原鄉部落的原住民為了生計,逐漸向都市移動,民國六十年以後,移居都 市的人數更為增加,而形成一股趨勢。由於與漢人的接觸日漸頻繁,原住民與漢 人通婚的比例逐漸升高,原住民因通婚而被融合,過著漢化的生活,其原本的語 言、習俗、風俗習慣同時變革,因通婚關係,使原住民文化因融合漸漸被漢族文 化所淘汰,其族群認同正慢慢的改變。

性別通婚模式最早出現於 Merton 的交換理論,此理論認為通婚的主要方向 為「下階層的男性上婚」,這是屬於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交易13。而 Davis 則提出 不同看法,他認為父系社會中,不同種獲不同階層的女性,不會下嫁到位階較低 的團體,因為一般來說,婚後多由妻子接受丈夫的社會地位,而不是丈夫接受妻

13 擁有外貌吸引力的下階層男性,會與上階層缺乏這些條件的女性交易,用經濟學的角度來 看,較符合經濟效益。

子的社會地位。因此在他的假設中,通婚女性往往比男性擁有較差的社會條件,

如經濟能力若是種族位階,此與「婚姻斜坡14」的理論相似(何翠萍譯,1985)。

貳、 雙族裔的族群意象

族群意象是由生活中獲得,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族群的傳說、媒體的傳播等 等,有正面也有負面的,當然也有是否屬實的疑慮,但族群意象的形成就是個體 集結了自身和他人對我族所給予的評價。然而雙族裔原住民所擁有的雙重身分,

分別代表著強勢與弱勢文化,兩者間的交集必在心裡會產生矛盾與衝擊,在他們 心中對於原漢兩個族群的族群意象,必須經過自我解讀之後,發展出屬於原漢雙 族裔原住民的我族族群意象。

在族群通婚的情況下,影響雙族裔的族群意象因素很複雜,包括了階級、族 群位階、性別等的相互影響。本間美穗(1996)對台日通婚的研究中,顯示日本 先生覺得日本比台灣進步,種族優越感的驅使,使得他們比台灣男性更為強勢,

而日本太太一向被要求柔順、服從,因此不論在各方面的表現上,台日通婚者,

都顯現出男性為主、女性從屬的單向適應支配關係。父系社會對女性在婚姻中所 處地位仍具結構性的影響,即使日本女性在種族地位相對優勢的情況下,依舊難 逃相對弱勢的命運。Chan 和 Smith 對美國黑白種族的通婚研究,發現黑人男性 與白人女性的婚姻穩定度較低,因為傳統上社經地位是以先生為主,而少數族群 潛藏著為社會預設較低的族群位階,可能使白人妻子的社經地位降低,造成婚姻 不利的影響,其次是他們的雙族裔小孩,外觀上看起來像黑人,會製造出許多壓 力,白人母親必須承受更多的偏見與歧視(引自張福群,2000)。

婚姻適應意味著配偶雙方尋找共處平衡點的過程,一為配偶單方面的接受或 改變,一為配偶雙方互相調適。造成配偶單方面接受的原因可能有:優勢族群文 化價值的主導、配偶人格特質上的要求、日常生活中較容易執行。另外,配偶雙

14 當男性尋找婚配對象時,會傾向向下找年齡、身高、學歷、職業、地位等方面條件不如他 的;而女性則相反,較傾向向上尋找,形成婚配條件非平等的狀態。

方願意互相調適的原因為:雙方皆堅持自己的文化行為、欣賞彼此的生活型態而 願意接受對方文化。

在台灣原漢通婚的情形越來越多,在通婚的家庭中,性別、族群位階也都是 會造成影響族群認同的因素之一。比較特殊的是以阿美族和泰雅族女性為研究對 象的研究中,發現他們在婚姻中,較具有自主權。阿美族過去的社會型態為母系 社會,女性擔任家長一職,是家族生活與工作支配者,人格特質也較為積極主動,

男性則被期望為沉靜與害羞的。雖然後來在資本主義及經濟型態改變的情況下,

阿美族的母系社會開始瓦解,但她們在婚姻中的角色仍較漢人女性來得有自主 性。另外,傳統泰雅族的社會文化,雖然不是女性至上,但卻沒有顯示出男性強 烈控制女性的意圖,是屬於較平行發展的關係,因此可以說泰雅族女性雖處父系 社會,但仍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參、 雙族裔的認同發展

一、 Poston 雙族裔族群認同發展

原漢雙族裔所擁有的雙重身分,讓他們在認同的過程中多了幾分困難及取決 的可能性,Poston(1990)將雙族裔族群認同分為五個發展階段:首先是個人認 同的形成(personal identity):形成「自我意識」,此實上為意識到關於族群/文化 認同態度、行為等議題,而雙族裔的父母通常傾向於忽視族群差異的存在,接納 所有團體,特別是與他們一樣有特殊背景的團體;再來是將自己歸類(choice of group characterization):個人必須選擇一認同,許多雙族裔者在這種認同的掙扎 間逐漸疏離,找不到歸屬。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支持去選擇接受多 元文化存在的事實或認同父母某一方的文化;接下來則是陷入/否認

(enmeshment/denial):在此階段雙族裔者若無法認同父母雙方的文化,會陷入 混亂和內疚的負面感覺與情緒中;接著是珍視(appreciation):解決了自我認同 上的衝突,轉而珍視其多元認同,擴展其參考團體的範圍,但仍傾向認同一個團

體;最後則是整合(integration):個人能夠體驗、認可與評價自己所經歷的族群

資料來源: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p.129)。

根據 Erikson 的社會心理發展論,每一個個體在不同階段可能會面臨許多不 同的問題,產生各種的發展危機。就原漢雙族裔大學生而言,正處於發展的第五 個階段,由於肩負著兩種文化,面臨著在兩者間如何取決,又加上對自己的雙重 身分感到矛盾時,即有可能產生角色混亂的情形,導致個體出現認同危機。然而,

若是原漢雙族裔大學生在此時能夠嘗試將自己有關的多個層面統合起來,形成一 個自己覺得協調一致的自我整體,能在原漢兩種文化之間取得平衡,找出適合自 己的認同模式,便能清楚的知道「我是誰」,更瞭解自己日後的方向。

三、 Kerwin 和 Ponterotto 的雙族裔認同發展階段

Kerwin 和 Ponterotto(1995)所提出的雙族裔認同階段它聚焦於發展年齡期 間(或生活事件)、典型的態度和發生於每個階段的過渡期,以下分別說明各個 階段的重點:

第一個階段是學前階段(Preschool stage),這個期間個體會開始認知到種族 的差異性。由於他們與不同的族群的相處經驗,雙族裔會察覺種族的差異性。但 如果雙親逃避談論種族差異,雙族裔的孩子可能就會較遲才到達這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前階段(Preschool stage),這個期間個體會開始認知到種族 的差異性。由於他們與不同的族群的相處經驗,雙族裔會察覺種族的差異性。但 如果雙親逃避談論種族差異,雙族裔的孩子可能就會較遲才到達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