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 研究目的

身處多元族群的社會中,族群間的接觸日益密切,異族通婚的比率越來越 高,兩種文化的差異,不但可能造成雙方的衝擊,對於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成長經 歷中,承受的矛盾與徬徨,是本研究所欲探討之課題。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的身分問題比純的原住民來的更加複雜,因背負了兩種文 化的身分,一強勢文化與一弱勢文化,必須面對在主流社會中,把另一個也屬於 自己一部分的弱勢文化同化,究竟該學習何種文化,如何取捨,這是原漢雙族裔 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必須面臨的重大抉擇。另外,在原漢雙族裔的家庭中,兩種文 化發聲的情形能否取得平衡,或是有一方已經徹底被消音以迎合現在社會的主流 文化了?而在同樣漢文化為主流的情形之下,原住民男性和原住民女性之間,是 否又存在著另一層性別關係的影響?在一般的父權社會中,如果是漢人女性和原 住民男性共組家庭,是否會因為性別的關係而更充滿了掙扎?

族群認同會因為長期社會化的關係,而逐漸改變或創造,當一個族群普遍實 施內婚10,其族群認同幾乎是沒有選擇的,可能因此會更強化自己對原鄉的認 同,但當外婚11盛行時,族群認同就成為選擇的課題,他們有可能因為接受異文 化而同化於另一族群。如同王明珂《華夏邊緣》中所言,當優勢族群劃定邊界排 除外人以合理該人群的優越地位時,部分的劣勢族群被迫失意與接受優勢者的記 憶,並且同時接受較低劣的社會地位(王明珂,1997)。但現在原漢雙族裔原住 民人數與日俱增,可能對自己族群文化的認知不足,不了解部落的源流及制度、

不清楚節慶習俗的意義、與傳統文化越來越疏遠,相較於原住民文化,原漢雙族

10內婚:凡具有婚姻關係的配偶雙方皆為同一族群,或同一社群,或同一階級,或同一地區 者,人類學家稱之為內婚制。

11 外婚:凡具有婚姻關係之配偶雙方,不屬同一社會,不屬同一階級,不屬同一地區,人類學 家稱之為外婚制。

裔原住民在主流文化的教育體制下,雙族裔大學生的求學歷程可能已將漢文化內 化於心中了。故當原漢雙族裔原住民意識到自己的身分時,其文化衝擊之大,幾 乎要將自我連根拔起,因此回顧之前的族群認同,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是空的,怎 麼會有一半的自己都不見了呢?對於原漢雙族裔大學生而言,雖然仍有一部分的 族群意象和族群認同來自遺傳,以及因遺傳而帶來的文化傳承,但他們從小到大 所接受的刺激為較單一的主流文化或者是原漢雙重文化所帶來的混雜影響,那股 因受過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滋養,對於原住民認同有強烈的力量,或許是原漢雙族 裔大學生所缺乏的能量來源。本研究欲了解雙族裔原住民因著父母血緣因素,讓 他們穿梭在兩種不同的族群氛圍中,文化差異在他們的生命中顯現,在這樣的環 境下,他們如何認同自己的族群身分?如何尋求歸屬感?家庭組織和學校教育又 如何形塑他們的族群認同?綜上所述,本研究之具體目的臚列如下:

一、 探討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所接收的族群意象及其對自身的族群意象 二、 探討影響原漢雙族裔大學生形塑族群意象的因素及其意義

三、 探討族群認同的發展歷程和意義

四、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之我族族群意象與族群認同的關係

貳、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茲發展出以下的研究問題:

一、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之我族族群意象為何?

(一)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所接收的族群意象為何?

(二)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個人之我族族群意象為何?

二、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之我族族群意象的形塑歷程與影響因素為何?

(一) 刻板印象如何影響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我族族群意象的形成?

(二) 族群接觸如何影響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我族族群意象的形成?

(三)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我族族群意象形成過程中,文化霸權扮演的角色為何?

(四)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我族族群意象形成過程中,族群意象和族群階層化之間的 相互關係為何?

(五)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個人生命歷程和我族族群意象的交互作用為何?

三、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的族群認同形塑因素、流動性、發展歷程、與認同模 式為何?

(一) 影響原漢雙族裔大學生建立族群認同的因素為何?

(二) 影響原漢雙族裔大學生之族群認同發展之心理歷程為何?

(三)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的族群認同模式為何?

四、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之我族族群意象如何影響族群認同?影響樣貌如 何?

(一) 影響原漢雙族裔大學生接納或拒絕族群認同的我族族群意象為何?

(二) 原漢雙族裔大學生如何從原有的族群意象中解構,重新建立個人之我族族群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