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所當然的身分:阿偉和四方的故事

第四章 研究參與者的故事:一半一半的我們

第一節 理所當然的身分:阿偉和四方的故事

同樣是原父漢母組合的阿偉和四方,在原住民身分取得上是非常具有合理性 的,然而就在這種理所當然的情況下,也引來諸多批評與不解。

壹、 入境隨俗?

阿偉的父親,阿美族人,原本是住台東,以捕魚為業,母親是閩南人,阿偉 的外公也在捕魚,那時候在南寮漁港認識了阿偉父親,因此介紹他們認識。在阿 偉小的時候,父親也經常出海,大概三五天才回家一次,與家人的相處時間較少,

這或多或少也影響了阿偉接觸與學習母語的機會。阿偉曾經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爸爸也試圖著要將母語傳承下去,但是礙於工作與時間的關係,卻難以實行;隨 著阿偉的年紀增長,學業和其他事情所佔的比例變重,又加上不住在家鄉,因此

就算現在有學習母語的機構,也因為沒有時間而放棄了學習母語的機會。阿偉父 親這邊的親戚,大多都是靠海維生,住的比較遠,因此,從小阿偉和媽媽這邊的 親戚相處較為頻繁,也多用閩南語溝通。

阿偉父母親的婚姻,並不是一開始就受到祝福的,母親因為必須在舅舅結婚 之前先嫁人,恰巧在這時候,外公和阿偉的父親在同一個場合工作而有機會認 識,當時阿偉母親在家裡因為是第二個女兒,所以很不得疼愛,家裡人覺得就隨 便找個人結婚就好,阿偉的母親也是覺得很委屈,但是卻沒有說不的權利。

「我媽說他結婚的時候他就一直哭一直哭這樣啊!我媽就覺得很委屈啊,說 為什麼還要嫁給一個『番仔』啊?」(偉訪-991120-P5)

但是或許是漢人女性「嫁雞隨雞」的心態,時間一久阿偉母親似乎能夠與他 們相處得很好,就算在一個全部是原住民親戚的場合裡,雖然不會說原住民語,

但是卻能自然地融入其中,原住民親戚對於阿偉母親,也是抱著非常接納的態 度。反觀是與漢人親戚這邊的相處,卻出現了許多摩擦與問題,小時候的阿偉還 沒有辦法察覺不對勁,但是長大後的觀察,和母親偶爾的訴苦,在在都讓阿偉感 到震驚。就連會舉家搬離漁港附近,也是因為原住民這個身分的關係。

「我們小時候對漢人存著一點點害怕的感覺,會離開漁港也是因為被漢人歧 視的關係,因為其實被欺負了不可能不知道嘛!就覺得他們很不友善。還有 家族吧!就像是我外公阿舅舅啊,都多少還是會歧視原住民。」(偉訪 -991120-P6)

小時候阿偉的父親常常告訴他,說他們以前剛到南寮的時候,漢人都會歧視 原住民;母親也常說「他們都欺負爸爸」「薪水都沒有發」等等的話,甚至在阿 偉還住在漁港的那段日子裡,「番仔」是經常在阿偉耳邊出現的詞。

「那些人都會欺負我爸,欺負原住民這樣子。例如說該有的薪水沒有發啊!

或者是工作會特別重這樣,算是剝削吧!然後講話會比較難聽這樣子。而且 小時候還蠻常聽到「番仔」這兩個字的。」(偉訪-991120-P4)

和阿偉父母親的組合都為原父漢母的四方,父親是阿美族人,母親是閩南 人,父親老家在花蓮,後來工作的關係搬到高雄,才認識四方的母親。因為父親

的親戚大多還在花蓮,因此互相聯絡的機會就比較少,但是和母親親戚這邊也沒 有太頻繁的互動,大概就是像一般的小家庭一樣,過自己的生活。在家裡,都是 以國語溝通,父親也很少講母語,只有回部落喝了酒之後才會說,沒有學習環境,

父親自己也沒有想要教四方說母語,不過後來升高中的時候,因為可以加分的關 係,四方去學了母語、考了族語認證,但似乎沒有在生活中實際運用的機會。

四方的父母親要論及婚嫁時,也遇到一些難題,女方家人不太願意把女兒嫁 給原住民,但是時間一久還是接受了。四方母親結婚之後,面對這一群原住民親 戚,其實適應蠻好的,和大家都能相處融洽。四方從父母親對親戚的互動中發現,

漢人與原住民對族群的看法不太一樣。

比較多是媽媽那邊對原住民的看法,大概就是愛玩愛喝酒比較懶散啊!比較 浪漫吧!不受控制吧!不過是不會有歧視的感覺啦!也有比較正面的啊,像 熱情、唱歌很好聽啊、運動細胞好啊!很隨和!爸爸就沒有特別說什麼。(方 訪-1000106-P2)

貳、 不公平

在求學的過程中,阿偉遇過一些不公平的待遇,還有一些不友善的言語。年 紀小的時候,或許還不知道,但是長大後回想起來,那些,都是傷害。小學階段,

同學會「番仔番仔」的叫,或許是被他們的家人所影響,可能連那是什麼意思都 不知道,是出於無心。當時阿偉也沒有太多的感覺,年紀小,也不知道該如何表 達心裡的感受;但是從國、高中之後,就比較沒有這種情形。推敲其原因,小時 候,我們的觀念及想法常常是受到家庭因素影響,會不經意地表現出來自父母親 的不完全正確的觀念而傷害他人,隨著年齡增長,受教育的時間變長,對人的尊 重也提高了,不友善的言語或是誤解都會慢慢減少。

反觀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受害者」,小的時候就算受委屈了,可能也不懂得 為自己發聲,長大之後,就開始會替自己爭取,為不公平的事情站出來。有一次 阿偉大學的某一堂課中,老師的一句「他們那些番仔」,引起阿偉和另外兩位原 住民同學的不滿,下課後立刻和老師表示有不受尊重、不舒服的感覺,事後那位

老師也感到相當抱歉,因為一時口誤,讓同學心理產生不愉快:

是真的不舒服!像是說他講到喝酒,就好像是原住民一定很愛喝酒,可是明 明某些平地人喝得更誇張啊!而且還亂性哩!啊我們不會啊!就是喝得開 開心心的然後結束。可是原住民卻被人家標籤化了!就覺得很不舒服啊!

(偉訪-991120-P6)

不過現阿偉認為階段大部分的同學,都認為原住民很好,尤其是有許多正面 的特質都會加在阿偉身上。年紀越小,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越深,負面的刻板印 象,更是會容易根深蒂固,但隨著受教育以及知識水平的提升,對人對己的判斷 標準就更明確了。

另外,阿偉談到老師對他的影響很深,小學老師對阿偉的態度一直都不是很 好,常常沒有理由的找他麻煩,或者是一群同學犯錯,老師卻選擇性的只處罰阿 偉,於是阿偉也變得更加叛逆。

但國中時,遇到一位很照顧阿偉的老師,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那時候行為啊、功課啊,都還不錯,所以那時候老師也會認為我這個原住民 很不錯,比較特別,因為那時候國中也有其他的原住民同學,但是他們就比 較不乖啦!功課比較不好,也很愛搗亂,老師都會覺得說這個原住民比較上 進一點,所以都會特別想要鼓勵我拉!我覺得是互相的耶!因為被老師重視 之後,就覺得要更努力才行。(偉訪-991120-P5)

四方同樣也因為原住民的身分,遭遇到了一些問題。四方從小就在都市長 大,國中小的時候,常常有同學好奇的問他一些問題,「你是從山上來的嗎?」

「那你們都怎麼來的啊?」「你怎麼有鞋子可以穿啊?你們不是都打赤腳嗎?」

(方訪-991120-P3)這些聽起來是玩笑話,但是多多少少都帶著一點歧視的意 味!同學們對原住民的印象就是比較窮困、水準較低,所以遇到四方的時候,也 是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四方輪廓很深,但是長的白白淨淨的,不太像印象中的原 住民,不過四方運動細胞很好,這也是常常受到大家青睞的一點。

另外,四方最常聽到大家講原住民的,就是同學間最在意的加分問題了,大 家都會發出那種不公平的抗議聲音,認為四方住在都市,生活條件這麼好,而且

一點都沒有原住民的樣子,憑什麼可以取得這樣的好處,四方從小就必須受到這 種質疑,加上四方去考了族語認證,加分的比例又更提高,隨著大家的反彈聲越 來越大,四方的壓力也越來越明顯。

參、 參與原住民事務的經驗

雖然阿偉沒有住在原鄉部落的經驗,但是從小就會去參加原住民的活動,像 國中、小的時候,學校會集合原住民去參加活動,希望學生能藉此更認識自己,

會去認識原住民文化。當時阿偉是覺得很有趣也很幸運,因為全班只有他一個人 能去參加,對於參與活動的真正意涵,並不是很清楚。像是有一次阿偉去參加了 一個原住民才能去的活動:

會去日月潭啊,去了解認識原住民文化,但小時候都不知道學校的用意,但 現在想起來才知道說那是學校希望我們更了解自己,當時覺得還蠻好玩的,

還有會想說為什麼班上只有我可以參加,然後又可以跟別班同學出去玩,而 且整台遊覽車上面都是原住民同學。(偉訪-991120-P3)

除了在學校的活動之外,在家鄉豐年祭時,阿偉都會隨著父親一起回去,阿 偉對於豐年祭蠻感興趣的,覺得那些活動可以跟平常沒有聚在一起的族人見面,

是很有意思的。到了台北求學之後,也參加了原住民社團,社團裡面遇到非常多 原住民同胞,在這裡得到以前沒有的歸屬感,在社團裡面也認識更多原住民文 化,與其他同胞的交流,讓他更喜歡原住民的身分。

四方同樣也沒有部落生活經驗,從小就生長在都市,回原鄉的機會很少,大 概就是過年過節,和豐年祭的時候,會和父親回去參加,和親戚也比較少來往。

不過四方沒有參與學校原住民社團,接觸比較多的原住民都是在教會裡面的弟兄 姊妹,有幾次的接觸是因為傳福音的關係。四方認為原住民的習俗裡,有些與基

不過四方沒有參與學校原住民社團,接觸比較多的原住民都是在教會裡面的弟兄 姊妹,有幾次的接觸是因為傳福音的關係。四方認為原住民的習俗裡,有些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