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游說技巧

第二節、 取象設喻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論到《戰國策》:

其辭鋪張而揚厲,變其本而恢奇焉,不可為非行人辭命之極也。然孔子不 云乎:「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奚為。」是則比興之旨,

諷諭之義,固行人之所肆也;縱橫家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

微婉而善喻。蓋由詩教之比興,解散辭體而為韻文,則為離騷之揚厲;由 詩教之比興,解散辭體而為語言,則為《國策》之縱橫;雖語文攸異,而

19 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集箋證》下,頁 1257、1258。

20 同註 12,頁 672。

21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頁 56。

68

69

有五十七則,最後以人為對象有十三則。」26並歸結出特色。這些譬喻以週遭的 事物說理,使人清楚明白,或去發現事物的共同點,以文辭調動君主的想像,不 論是以具體的事物「比義」抽象的義理、「比類」具體的事物,皆善用「形似」、

「神似」,巧妙結合事物之間的表現與本質。這些形象生動的語言變化多端、發 人深省,可達到說服的目的。許多的譬喻在後世成為了成語,許多寓言故事更是 具有獨立存在,世代流傳的價值;而《史記》當中也有四十一處譬喻與《戰國策》

完全一樣。27

《鬼谷子》中對於使用取象設喻的說法,如〈反應〉: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 無形求有聲。28

象就是將抽象的概念用具體的形象表達,可讓人更容易理解接受,比則是用歷史 上、現實中類似的例子來類比,這樣的手法的重點是在「象徵」、「類比」背後的 真實意圖。這樣的手法皆不直說,所以能在無形中得到對方的回應,了解實情。

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 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 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

以牧其辭。29

對方實情不明,言談之中沒有可供判斷的訊息,這時就要用寓言,或其他形象化 的手法來暗合其內心,以此來使實情顯現出來。引誘之辭中描繪同類的事物形象,

或列舉歷史上同類事例做類比,對方因此變化而有所反應,就能查見對方的實情,

確認自己的策略,駕馭對方。

《鬼谷子》在說理時也運用了取象設喻。〈謀篇〉:

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 司南也。30

在說明為什麼要揣度對方的才幹能力等實情時,用了一個比喻,鄭人採玉時一定 會駕上司南之車,因為有方向才不會迷路。同樣的道理,了解對方其實就是處理

26 施淑儀,《《戰國策》譬喻修辭藝術探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8 年 6 月), 頁 154。

27 同上註,頁 153─155。

28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頁 26。

29 同註 28,頁 29。

30 同註 28,頁 148。

70

事情的指南針,朝對的方向前進才能成功。〈謀篇〉: 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司蓋其分也。31

說明謀略要從哪裡著手,用具象的牆與樹來做例子,牆是從有裂縫的地方開始崩 壞,樹木從有節的地方折斷,縫隙疤節就是他們的分界之處,謀略也是從有分別 的地方去做策劃。〈符言〉:

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32

骨節必須有肉在其上才能活動;同樣的道理,在位者必須具備安徐正靜這樣的條 件,才能發揮作用。

依據《鬼谷子》的理論,譬喻比擬是很好用來得知對方實情的方法;同時《鬼 谷子》在闡述其他理論時,也使用了譬喻來做說明;而《戰國策》中的寓言譬喻,

則著重在闡明自己的理論。《戰國策》中所設之喻,所上之策言的基礎,就是揣 測上意。因此可以說,謀臣策士們觀察到了君王心意,才設了此喻,而在記錄上 只能看出他想傳達甚麼,並看不出他從中得知了些甚麼,又如何應對這些更細節 的部分。總之可以肯定的是,取象設喻在《鬼谷子》與《戰國策》闡述道理的運 用上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