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掌握遊說對象對於事件的看法

第四章、 游說原則

第一節、 掌握被游說者

二、 掌握遊說對象對於事件的看法

對於人有基本的認識之後,就能掌握到和他應對的大方向。但只有如此游說 成功的機率還不夠高,還需要掌握其對於事件的看法,這就是蕭登福所說的「得

58 同註 56,頁 621、622。

46

其情」:「『得其情』,則是指在進行游說時,我們須進一層的去探討客體對我 們所游說的事情的看法與態度。」59

《鬼谷子‧捭闔篇》:

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 實,貴得其指。60

要如何了解對方的虛實有無,就是要順著對方的嗜好與欲望去推測,暗中從對方 的言辭中去推敲,再找機會反問對方,重點就是要知道對方的真實意圖。《鬼谷 子‧反應篇》: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

其應必出。61

自己沉默不語聽對方說,從言辭當中去推敲出他背後的意圖,如果說法中有些不 合理矛盾的地方,不能了解其意圖,就反問,對方的實情一定會透露出來。《鬼 谷子‧反應篇》: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 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 也。62

如何引誘對方表達出自己的實情,就是要「以無形求有聲」,也就是使用具象化 的手法或是譬喻的方式。若使用的方法能合乎對方的想像,對方的回應必定會顯 露出事實,就像張網抓獵物一樣,只要多設一些網羅,然後觀察等待,就能得到 實情,這就是釣人的網子。《鬼谷子‧反應篇》:

故善反聽者,乃變神鬼以得其情。其變富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 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63

對對方實情的掌握是一切的基礎,了解對方的情況才能制定對應的策略。一般狀 況別人要說才有得聽,但對方不說時,要透過觀察對方,運用各種手法,使對方

59 蕭登福,《鬼谷子研究》,頁 115。

60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頁 7。

61 同註 60,頁 25、26。

62 同註 60,頁 26。

63 同註 60,頁 29。

47

發出實情,這樣的聽就是反聽。善於反聽的人,能應變得當,詳盡的考察對方,

就像神鬼一樣變幻莫測。《鬼谷子‧反應篇》:

雖非其事,見微知類。64

有時雖然不是同一件事,但可以從事物的一些細節以及徵兆,去推理同類事物的 性質與發展趨勢等。《鬼谷子‧內揵篇》:

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65

找不到雙方共同之處,倉促的要去做就會被排斥,不知道對方的實情就進行游說 則會被否定。從這裡可以知道「得其情」的重要。《鬼谷子‧揣篇》: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 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欲必失其變,感 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 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以謂測深揣情。

66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外在去揣測一個人的內心,而有些人卻不會輕易的顯露出自 己真實的想法,但是人真實的性情與欲望,在情緒極端變化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流 露出來,因此要揣測對方的意思,就要在其很開心或是很害怕的時候,這時內心 的事情是難以隱藏的。若是這樣還不能得到實情,就要改從他身邊親近的人下手。

《鬼谷子‧摩篇》:

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67

游說的內容要使對方接受,就一定要合乎對方內心的真情,所以說只有合乎內心 情感的才會聽。因此唯有「得其情」游說才能成功。《鬼谷子‧謀篇》: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68

64 同註 60,頁 35。

65 同註 60,頁 53。

66 同註 60,頁 104。

67 同註 60,頁 123。

68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頁 148。

48

謀劃事情有其一定的方法,其中事情的因果關係一定要很清楚,才能從中求得實 情。得情之後才能製定上中下三種計謀。計謀的產生一定是根據實情而訂定,瞭 解了才能得出有效的計謀。《鬼谷子‧謀篇》:

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69

千萬不要強將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別人身上,他不想要這麼做你硬要他這麼做,是 絕對得不到好結果的;他不會你硬要教他,同樣也只會引起反彈。順應著對方的 能力與意圖才會事半功倍。

綜合以上所言,進行游說謀略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被游說者對事件的真正想 法,順著對方想要的、能理解的方式去說,這樣游說謀略才能成功。要知道對方 的虛實,必須按照對方的嗜好欲望來觀察,因為人在極喜極懼的狀況之下,是無 法隱藏實情的。這也好比釣魚一樣,運用言語來釣出實情,觀察對方的反應,變 化方法掌握談話,就能夠知道對方的實情。若是無法直接從本人知道實情,就要 改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從親近的人下手。總之,要憑藉所觀察到的來理解所隱瞞 的。知道對方的心理,這樣自己論辯的基礎就能穩固,所要游說的事情就能夠成 功。

《戰國策》中的故事也充分表現出要成功游說,必須先知道被游說者在想甚 麼,同時也針對當時的情況,利用策略去了解被游說者的實情。〈楚四‧楚王后 死〉:

楚王后死,未立后也。謂昭魚曰:「公何以不請立后也?」昭魚曰:「王 不聽,是知困而交絕於后也。」 「然何不買五雙珥,令其一善,而獻之 王。明日視善珥所在,因請立之。」70

楚王的王后死了,還沒有立新的王后,有人就建議昭魚請求楚王立新的王后。但 是昭魚擔心他的請求與楚王的心意不合,那就會得罪了新的王后。於是那人就教 他如何探知楚王的心意,只要獻五雙耳環給楚王,其中有一雙特別漂亮,之後看 這雙漂亮的耳環是誰得到了,就知道楚王最寵愛誰,巧妙的計謀卻也輕易的得知 楚王的喜好,既然喜好已明,那麼請求楚王立他寵愛的人為后,自然沒有風險。

要了解實情,有時自己無法得知,就要換個方式,讓對方卸下心防,表現出 真實的樣貌。〈秦三‧應侯失韓之汝南〉:

69 同上註,頁 157。

70 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集箋證》下,頁 869、870。

49

應侯失韓之汝南。秦昭王謂應侯曰:「君亡國,其憂乎?」應侯曰:

「臣不憂。」王曰:「何也?」曰:「梁人有東門吴者,其子死而不憂。

其相室曰:『公之愛子也,天下無有。今子死而不憂,何也?』東門吴曰:

『吾嘗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即與無子時同也,臣奚憂焉?』

臣亦嘗為子,為子時不憂。今亡汝南,乃與即為梁餘子同也,臣何為憂?」

秦王以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圍,食不甘味,臥不便 席。今應侯亡地而言不憂,此其情也?」蒙傲曰:「臣請得其情。」

蒙傲乃往見應侯曰:「傲欲死。」應侯曰:「何謂也?」曰:「秦王 師君,天下莫不聞,而況於秦國乎?今傲勢得秦,為王將將兵。臣以韓之 細也,顯逆誅,奪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應侯拜蒙傲曰:「願委之 卿。」

蒙傲以報於昭王。自是之後,應侯每言韓事者,秦王弗聽也,以其為 汝南虜也。71

韓國奪去了應侯的汝南封地,秦王問應侯是否會因此而憂愁,應侯用了東門 吳子死不憂來說明自己不憂愁。東門吳一開始是沒有兒子的人,現在兒子死了就 跟沒有生兒子的時候一樣,沒有兒子的時候不憂愁,那麼死兒子也沒甚麼好憂愁 的,而應侯本來就是沒有封地的平民,現在失去了汝南,當然也不須要憂愁。

雖然應侯說得頭頭是道,但是秦王覺得這有違常理,自己只要一座城被圍困,

就食不知味睡不安穩,應侯失去封地卻說不愁,應該不是實情。於是將此事告訴 蒙傲。蒙傲去見應侯,對應侯說自己想死,因為身為將領,竟然沒想到韓國敢忤 逆秦國奪走汝南,於是成功感動了應侯的心,讓應侯卸下心防表現出實情,將收 復汝南的事託付給他。秦王得知應侯真實的想法後,每當應侯談到韓國的事情秦 王都不聽信,因為覺得他是為了奪回封地而說。

秦王想知道應侯真實的想法,自己無法得知,蒙傲一出馬,就立刻讓應侯顯 露實情。因為蒙傲一開始就表示失去汝南很自責,讓應侯感受到對於這件事他們 是站在同一陣線上的,成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失去戒心甚至掏心,希望蒙傲 能在收復汝南上盡心盡力。從這裡就很明顯的看出應侯對於這件事十分在意,秦 王知道後當然就知道在對韓的政策上,應侯一定會有私心不公允,所以當然就不 會聽他的建議。

71 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集箋證》上,頁 349、350。

50

不能夠事先知道被說服者的看法,違背了被說服者的意願,不管說得多好,

被說服者也不可能接受的。在〈秦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中蘇秦欲以連橫 說服秦惠王,客觀分析秦國的各項條件都非常好,一定能兼併諸侯,但是「說秦 王書十上,而說不納」。72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 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 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73

秦惠王當時欲培植實力,想法和作為都是比較保守的。蘇秦不能了解這一點,只 是一味將自己認為的好方法強行推銷給秦王,當然不可能得到秦王的認同。所以 事先得知被游說者的實情是十分重要的。

在〈秦一‧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中,司馬錯與張儀兩人在秦惠王前爭論,也 是類似的狀況。司馬錯主張征伐蜀,張儀主張伐韓,秦惠王最後採納了司馬錯的 主張。因為秦惠王想要厚植實力,張儀認為應該伐韓,因為可以達成「據九鼎,

在〈秦一‧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中,司馬錯與張儀兩人在秦惠王前爭論,也 是類似的狀況。司馬錯主張征伐蜀,張儀主張伐韓,秦惠王最後採納了司馬錯的 主張。因為秦惠王想要厚植實力,張儀認為應該伐韓,因為可以達成「據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