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游說技巧

第七節、 詭譎善辯

73 同註 72,頁 239。

74 同註 71,頁 157。

75 同註 72,頁 27、28。

76 同註 72,頁 17、18。

82

對於縱橫家「尚辯善辯」的特點,更多實例見於《戰國策》,《鬼谷子》

主要是理論總結。77

《鬼谷子》講的是游說與謀略,如此說話是帶有謀略與游說目的的,依循這樣原 則的人,自然是尚辯善辯的,而他們所說出的話語,就帶著詭譎多變的色彩。《鬼 谷子‧捭闔》: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

乃可貴,無為以牧之。78

每個人的秉性不同,應對的方式就有不同,要順著對方的特點來駕馭他。與人應 對進退中很大的部份是言語的交流,與不同的人說話就要說不同的話。辨別不同 的狀況說適當的話,才能優游於各種環境。《鬼谷子‧權篇》: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

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 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79

跟智者說話,要表現淵博的知識;跟知識淵博的人說話,要憑藉清晰的思辯能力;

跟思辯能力強的人說話,要抓住關鍵簡單扼要;跟地位高人的人說話要講權勢;

跟有錢的人說話要講地位;跟貧窮的人說話要講利益;跟地位低的人說話態度要 謙卑;跟勇敢的人說話要圍繞勇敢;跟愚昧的人說話,要從小地方、容易的地方 去說。這就是一般說話的法則,順著對方的特質去說,還有要順著狀況去說。《鬼 谷子‧權篇》:

佞言者,謟而干忠;諛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決而干勇;戚言者,權 而干信;靜言者,反而干勝。80

有的時候要說些諂媚的話巴結對方,以求得忠誠的美名;有的時候要博引華麗的 文辭,來獲得智者之名;有的時候說話要直接了當,直言可求得勇者的美名;有 的時候要依據局勢裝出憂慮的樣子,說些悲傷的話來贏的對方的信任;有的時候 知道自己不足,為了迴避,反而要轉向責備他人的不足,以求得勝利。而有些話,

則是應該避免不要說的。《鬼谷子‧權篇》:

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

77 屈紅梅,〈論《鬼谷子》的文學思想〉,(孝感學院學報,2011 年 9 月第 31 卷第 5 期),頁 33。

78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頁 7。

79 同註 78,頁 141。

80 同註 78,頁 131。

83

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

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81

病言,就是會讓人氣餒的話,像病人一樣沒了神氣的話;怒言,是會讓人害怕得 失去了主見的話;憂言,是會讓人憂慮,因此封閉心防,不與人交流的話;怒言,

是會讓人生氣憤怒衝動,做出無法收拾的事情的話;喜言,是會讓人得意忘形,

掌握不住重點的話。以上都是要避免不說的話。除非已經非常厲害很能掌握,確 定這樣說一定會有好處,這時才能利用。這些都是說話的原則,這些原則同樣也 遵循著變化的原則,如何正確的判斷出應該使用何者方式,這裡頭微妙的差別,

就是成功的關鍵。《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而通心術。

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義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 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 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天地無極,人事無窮,

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 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

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

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82

思考就像轉動的圓,不斷的變化更新,源源不斷,就如同大自然造化萬物神妙莫 測,卻有著一個根本的道理,掌握這個道理,就能夠因應各種客觀的情況變化而 變化。游說的道理無窮無盡,就如同轉動的圓變化無窮,有靈活性也有包容性;

時而轉方,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在圓方之間互轉,能夠轉凶為吉。在事物發展中 發現問題的癥結與關鍵,然後成功的游說。這些就是《鬼谷子》詭譎多變的游說 理論。

《戰國策》中說客策士們所說的話語,同樣根據不同的狀況呈現出多變的樣 貌,或引經據典來增強自己的論點,或設一個比喻說一個故事來說明,或誇飾虛 構,或鋪排氣勢,或委婉曲折,或通俗明白的直說,使用不同的方式就是要達成 自己的目的,這些部分在前文已經有詳細的說明,以下再舉幾個例子來看《戰國 策》的詭譎善辯。

〈東周‧溫人之周〉:

溫人之周,周不納。問曰:「客耶?」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

81 同註 78,頁 141。

82 同註 78,頁 226-229。

84

吏因囚之。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 少而誦詩,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周 君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83 故事中的主角是溫地人,也就是魏國人。他到了東周卻無法進入,所以就說自己 是東周人,但是周吏問他住在哪裡,他回答不出來,所以被關了起來。周君派人 問他:不是東周人卻自稱不是外地人,是為什麼?他引用《詩經》上的話說,普 天之下都是王的土地,所有的百姓當然也都是王的百姓,依此而論,他就是王的 百姓。此番言論,對於早已大權旁落有名無實的天子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讚美,

看來雖是一種詭辯,卻大大有功效,成功的救自己脫離牢獄。

〈楚四‧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

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

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 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84

有人獻長生不死藥給楚王,傳達官拿著要入宮。守衛的官員問這藥可以吃嗎?傳 達官說可以,他就吃了。楚王很生氣,要殺守衛官,守衛官派人傳話給楚王,說:

是傳達官說可以吃,他才吃的。所以罪在傳達官而非他,不應殺無罪之人。他吃 了藥,大王就殺他,那麼這個藥,不是長生不死的藥,而是讓人死的藥。這樣不 就表示,大王被欺騙了。國君追求長生不死,所以這類獻藥的事,並不罕見。但 是實際上,是不可能有這種藥的,國君理智上明明知道,卻又被貪欲蒙蔽了眼睛。

當此點被點出時,國君當然不會承認自己是昏庸愚笨的,因此,殺了守衛官等於 承認自己被騙,這樣的事楚王是不會做的。

《鬼谷子‧權篇》:

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85

聽話貴在明明白白真偽不亂,智慧貴在明辨事理,知道該與不該,言辭貴在出奇 制勝。修養自己的心,充實內在使智慧明通,能表達清晰使人了解,又能根據狀 況說話出奇制勝,這就是《鬼谷子》的說話原則,在《戰國策》中確實呈現出此 一特色。

83 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集箋證》上,頁 38。

84 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集箋證》下,頁 890、891。

85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頁 145。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