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戰國策》與《鬼谷子》考辨

第一節、 《戰國策》考辨

一般認為戰國始於韓、趙、魏三家分晉,結束於秦始皇統一天下。春秋時代 周室及各國都有史官專管記言、記事,其後戰國列國的歷史,本來也是有史官記 載的,但是秦「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因此「獨有秦 記」,卻「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1,於是要從史家的角度,一窺當時的歷史 面貌確實是困難的。而我們現在對於戰國的認識,仍多是從西漢時,劉向整理校 訂的《戰國策》來的。其按國別記敘分篇,總計十二國,共三十三卷。這樣分明 是一部史書,但是歷來又有許多學者認為,其為一部子書。

一、作者

《戰國策》是由漢劉向校錄,此為學界公論。至於作者是誰?〈四庫全書總 目提要〉說:「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2,學者並不以此為滿足,在 深入研究後,有羅根澤等學者主張為戰國齊人蒯通所做,但多數學者仍認為此書 並非出自一人之手。張正男《戰國策初探》中對此有深入探討,他認為蒯通勸韓 信自立的文章,收入在劉向編錄的《戰國策》中,所以是作者之一。但是蒯通是 否有編撰或寫定其它的篇章,因為證據不足不能斷定。3諸祖耿認為:「《戰國 策》的作者,不是一人。是戰國時代的一群『游士』,其中可能有蒯通,但不一 定全是蒯通手筆」4,這種說法基本上與張說相同,但又更加保守謹慎。

諸祖耿又說:

1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史記十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年 10 月再版),頁 268。

2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二冊史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10 月,初版),頁 149。

3 張正男,《戰國策初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年 4 月),頁 34。

4 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前言》增補本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年 12 月),頁 18。

12

13

的編著者。何氏認為《戰國策》的原始材料,大部分是遊士的記錄,而部分的材 料,是遊士學習揣摩時的習作,和一些歷史記載,除此之外,教授游說策謀,和 對遊說感興趣的人,也都有可能是《戰國策》的編著者。12

由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知道,《戰國策》確實非一人之作,各個篇章是 由不同的人所記錄創作,而且這些人分布的年代和地域橫跨了整個戰國,他們的 身分大多是遊說之士,也有部分可能是史官。

二、歷來歸類

《漢書‧藝文志》中將《戰國策》、《國語》、《太史公》同歸為《春秋》之屬

「《戰國策》三十三篇。記《春秋》後」13,表示這個《戰國策》和這個類別的 書籍,都是屬於史書的範疇。歷代有記載《戰國策》的書目,多將其歸為史部。

《四庫全書》將其收在史部雜史類。而依照現今的中國圖書分類法,《戰國策》

亦被歸類為史書14

以下根據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增修本〈戰國策考研錄〉15,將歷 代收有《戰國策》的書目整理成表格,如下:

表 1《戰國策》歷代歸類表

編號 史部 子部 未歸類

1 漢班固《漢書》 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 志》

南宋葉適《習學 記言‧序目》

2 唐長孫無忌《隋書》 南宋陳騤《中館興閣書 目‧趙士煒輯考》

清陸漻《佳趣堂 書目》

3 五代後晉劉昫《唐書》 宋元間馬端臨《文獻通 考》

清黃丕烈《士禮 居藏書題跋記 二》

12 何晉,《《戰國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 12 月),頁 81。

13 施之勉著,《漢書集釋‧藝文志第十》第九冊(台北:三民書局,2003 年 2 月),頁 4176。

14 依照中國圖書分類法,書分為 10 類:總論、哲學類、宗教類、科學類、應用科學類、社會科 學類、史地類一、史地類二ˋ語文類、美術類,索書號分別為 000、100、200、300、400、500、

600、700、800、900。《戰國策》歸屬於史地類一之下的先秦,索書號為 621 開頭。

15 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戰國策考研錄》增補本下,頁 1848-1872。

14

4 北宋王堯臣《崇文總目》 元脫脫《宋史》 清黃丕烈《求古 居宋本書目》

5 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明葉盛《菉竹堂書目》 清咸豐間朱學勤

《結一廬宋元本 書目》

6 南宋鄭樵《通志》 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 錄》

7 南宋尤袤《遂初唐書目》 明高儒《百川書志》

8 南宋高似孫《史略》 清徐乾學《傳是樓書目》

9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 題》

10 明范欽《天一閣書目》

11 明朱睦㮮《萬卷堂書目》

12 明錢謙益《絳雲樓書目》

13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 要》

14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 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

15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

16 清瞿紹基《鐵琴銅劍樓藏書 書錄》

17 清楊以增《海源閣藏書目》

18 傅增湘《雙鑑樓善本書目》

19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將《戰國策》歸為史書雜史的共有十九本,將其歸為子部的共有八本,其中六本

15

將其歸為縱橫家,而《菉竹堂書目》、《世善堂藏書目錄》兩本則沒有再細分,另 外還有五本沒有歸類。由此表格中可以看出,從漢代開始就將其歸為史書,一直 到宋代,才有書目將其歸為子部。

劉向〈校戰國策書錄〉云:「其事繼《春秋》以後,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 五年間之事,皆定以殺青書,可繕寫。」16劉向校訂《戰國策》時,是肯定其在 史學上的地位的,明白指出它可以銜接《春秋》後與秦之前的這段歷史,而它的 呈現方式,是以臣下輔佐國君的謀略為主,「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

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17也從此確定此書書名。劉向在編撰《戰國策》

的時候,也參照史書《國語》的編撰方式「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這樣的原則 來進行「除復重,得三十三篇」18

《戰國策》在劉向編撰時的企圖,就是填補這段歷史空白,所以歷來大部分 的人都將其歸為史書。但是《戰國策》中大量記載的策謀,篇章中過於誇大說士 謀略的力量,應該記錄史實卻沒有記年,有些人物也不詳,不禁令人懷疑它應該 是一部子書而非史書。

三、歸納於史部之說

以體例上來說,《戰國策》以國為單位分卷是為國別史,但是其中完全沒有 年代的紀錄,劉向自己也說「略以時次之」,因為他無法完全判斷事件發生的次 序先後,只能大概排一下,記史卻不記年,似乎有違常理。可是《國語》也有許 多篇章沒有記年,甚至整卷都沒有記年,如〈卷四‧魯語上〉、〈卷五‧魯語下〉、

〈卷十一‧晉語五〉19。在歷經秦火、項羽之火後的戰國史料殘缺,所以在整理 這些資料上,不能十分精準是可理解的,這也就無法成為否定其歷史地位的有力 證據。而其中有許多的篇章,根本沒有記載說客的名字,如〈卷六‧秦四‧或為 六國說秦王〉:「或為六國說秦王曰:『……』」20,〈卷一‧東周‧或為周冣謂金投〉:

「或為周冣謂金投曰:『……』」21根據鄭良樹的統計,這樣的篇章共有三十三篇 之多。22鄭良樹也推論這些篇章,之所以不載說客的名字,是因為這是縱橫之士

16 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校戰國策書錄》增修本下,頁 1795。

17 同上註,頁 1795。

18 同註 16,頁 1795。

19 薛安勤、王連生注譯,《國語注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4 月),〈魯語上〉頁 150-196、

〈魯語下〉頁 197-251、〈晉語五〉頁 473-502。

20 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集箋證》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2 月),頁 426。

21 同上註,頁 40。

22 鄭良樹,《戰國策研究》,頁 148-154

16

的習作;既然是習作,當然就不會有主角說客的名字。23這樣的說法固然大膽,

卻非不可能,至少在史實的紀錄上,這樣確實反常,因此說《戰國策》不是史書,

顯然合情合理。

《史記》為正史,其在史學上的意義與價值都是不可動搖的,關於其對戰國 歷史的記載,「幾乎可以說大部分取材於『戰國策』」24,司馬遷在劉向之前,

當然不可能看過劉向所編纂的《戰國策》,所以這裡的「戰國策」指的是劉向整 理之前的原始材料,我們也可以這樣解釋:

《史記》、《戰國策》存有互見材料的情形很可能既非《史記》採《戰國 策》,也非《戰國策》割取《史記》,而主要是其所據的「戰國權變材料」

具有「同源異流」的文本形態使然。這意味著《史記》、《戰國策》之間 的關係,並非以往所認為的相互襲取採割的情形,而當是各有所據,只是 其所據材料多具「同源異流」的文本形態而在某種程度上較為近似罷了。

25

司馬遷與劉向都企圖還原當代的歷史,從他們所能見的材料中去呈現歷史,

這些材料也就是劉向所說的「國別」「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

「脩書」,而如同鄭良樹所言:「太史公所看到的「戰國策」,若不是篇幅比劉 向本豐富,就是不止於劉向所言的七本而已」26,司馬遷看到的材料,應該比劉 向的更為豐富,這些相同的部分「既然司馬遷視之為史料,劉向編訂《戰國策》

時視之為史料,並把所編定《戰國策》看作史書自然符合漢人的看法」27。 楊寬《戰國史》說:

《戰國策》主要是縱橫家所編選的遊說故事和遊說辭,原是供游士作為榜 樣而揣摩學習的。許多遊說辭是用作練習遊說的腳本的,許多獻策的信札 也是供遊士模仿的。當戰國末年和秦、漢之際,有些縱橫家誇大遊士合縱 連橫的作用,有偽託著名縱橫家和將相所做的遊說辭和書札的,甚至虛構 合縱或連橫的故事,這是必須認真加以鑑別的。28

所幸,隨著近代考古學的發展與古代文物的出土,尤其是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 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得以有所依據去辨別《戰國策》史料的真偽。

23 鄭良樹,《戰國策研究》,頁 164。

24 同上註,頁 177。

25 趙爭,〈史記與戰國策關係新論〉(史學月刊,2012 年 12 期),頁 124。

26 同註 23,頁 200。

27 韓輝,〈試論戰國策的性質〉(欽洲學院學報,2009 年 8 月第 24 卷第 4 期),頁 15。

28 楊寬,《戰國史》1997 增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年 10 月),頁 19、20。

17

《戰國策》中紀錄許多關於蘇秦的遊說辭,並將他和張儀寫為同時對立的人 物,〈卷二十二‧魏一‧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曰」29下 一篇開頭則為:「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30,雖然沒有說明是那位魏王,但是 一個勸合縱,一個勸連橫,又為上下篇,劉向在編纂上是以時序作排列,想必認 為這兩件事是前後發生的。〈卷三‧秦一‧秦惠王謂寒泉子〉:

《戰國策》中紀錄許多關於蘇秦的遊說辭,並將他和張儀寫為同時對立的人 物,〈卷二十二‧魏一‧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曰」29下 一篇開頭則為:「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30,雖然沒有說明是那位魏王,但是 一個勸合縱,一個勸連橫,又為上下篇,劉向在編纂上是以時序作排列,想必認 為這兩件事是前後發生的。〈卷三‧秦一‧秦惠王謂寒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