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類型及特色

合作(cooperation)的心理學研究自1920年代逐漸興盛,但一直至1970年代才試 著與教室情境結合,合作學習也備受矚目,而發展出許多模式,依據教學內容的 不同、學習者年齡的差異及課程的需要,教師可參酌各類型的合作學習法,加以 靈活運用。

現今發展較成熟且廣為應用的類型有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小組遊戲競賽 法、小組協同的個性化法、拼圖法、團體調查法、共同學習法等,茲分述如下:

一、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s,簡稱STAD)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由Salvin於1978年發展出來,是合作學習中最簡單的教學 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合作學習教學法,大多教師以此為入門方法。

在STAD中,每個學習團隊通常含有4~6位成員,教師將學生以不同的性別、

學習能力、人格特質、社會背景等,分別納入不同的小組,形成異質化的學習團 體(Salvin, 1982)。

教師先對全班授課,以講解、討論、圖片或播放影片等方式,進行單元教學、

介紹教材重點及學習目標。接著,教師依學生的性別、學習能力等進行異質性分 組,並給予學生學習單,學生採多樣方式討論、學習,例如:兩人為單位的研究 小組、互相問答的團隊,抑或整組進行多數人討論等。

直到小組呈現討論結果、教師及同儕給予回饋、精熟教材後,教師對學生施 測以得各組每位學生的成就表現。教師每週都將進行表揚,將個人一週進步的成 績轉化為小組表現分數,優異的學生及小組將以獎勵卡、禮物、積點表、口頭讚 賞等方式給予獎勵。

最後即團體歷程與反省,小組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乃合作學習之主要依 據,其功能發揮成效將影響小組的學習成敗,因此,教師於合作學習過程中,需 時時注意小組運作情形,並有系統的安排團體歷程,對小組進行整體的回顧或探 討(廖曉青,2002)。

二、小組遊戲競賽法(Team Games Tournament,簡稱TGT)

David Devries 和 Keith Edwards 於 1978 年創立小組遊戲競賽法,且為 Johns Hopkins 大學第一個使用的合作學習法。

其流程及方式類似 STAD,也是將學生分成 4~6 人的異質性學習團體,所謂 的異質性,包含學習能力、學習動機、成就及行為特性等方面(林寶山,1998)。

同組組員共同討論、完成教師所發的學習單,主要不同是少了小考及個人進步的 轉換方式,而採用較刺激的競賽方式。

教師先準備題目單、題號卡、答案單、計分單,測驗時依各組學生能力高低分配 至合適的測驗桌,即每組高能力者至測驗桌 1,次能力者至測驗桌 2,依次類推,

各桌測驗提各不相同,每桌得最高分者替小組取得相同的積分(points)(呂欣倍、黃 秉紳,2006)。簡略來說,TGT 的教學活動為下列四步驟:

(一)、 全班授課。

(二)、 分組學習。

(三)、 小組競賽。

(四)、 分組酬償。

TGT 與 STAD 多有雷同,教材、測驗題也可互用,教師可隨情境、對象等不 同,靈活運用之。

三、拼圖法(Jigsaw)

拼圖法最初由美國的阿諾森(Elliot Aronson)等人於1978年設計、發展及提出的 合作學習模式,早期多用應用於社會、文學之教學,或是其他課本中重要概念的 學習。方式也如同TGT、STAD一般,將學生分為4~6人異質小組,每組分配同樣 的作業(Aronson, et al., 1978)。

首先,教師將學習材料分成差異的幾個部份,各組每位成員負責所指定作業 的一部份,而每組負責同一部份的成員集結一起討論、一起學習,此一團隊又稱 專家小組。最後在小組討論中,各專家小組負責同學再回到原小組,指導其他組 員其精通的指派作業。

林寶山(2003)指出每位成員都分享及教導其他組員,使小組成員都能對主題有 完整的學習。然而,拼圖法較耗時乃於施行前,教師需花時間培訓組員溝通、指 導的技巧。

因此, 史拉芬(Slavin)於 1986 年發展出拼圖法第二代(Jigsaw II),除修正拼圖 法缺失外,亦結合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之優點,將個人評量與進步成績計算的方 式加入原拼圖法內(林寶山,2003)。

流程大致如拼圖法,但沒有事先指派作業給學生,而採共同研討教材,教材 彼此不同,每組成員都有專家獨有資訊,學生必須彼此依賴、合作,才能習得完 整、全面的概念。Slavin(1986)的拼圖法第二代(Jigsaw II)主要流程如下(引自廖曉青,

2002):

(一)、 分配學生至各小組。

(二)、 小組內,每位成員都有一個專家主題。

(三)、 研讀整個學習單元,並加強自己的專家主題。

(四)、 同一主題成員至專家小組討論,以精熟所擁有之主題。

(五)、 回到原小組,報告及指導自己所研究之主題。

(六)、 進行小考。

(七)、 進行個人與小組團體的表揚。

雖Jigsaw 所花的時間、所閱讀的教材都較Jigsaw II少,但Jigsaw II給予每位學 生較統整的概念,對教材的瞭解度也隨之提升,此乃Jigsaw所不及的。

四、團體調查法(Group Investigation,簡稱GI)

團體調查法(又稱團體探究法)是由以色列Tel Aviv College的Shlomo和Yael Sharan教授所發展、提出,不同於先前合作學習的方式,此方法較重視學生自我調 整(Self –regulation)的學習活動,即由學生自行決定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而溝通、

討論整個學習方式的進行,最後由其將成果報告給全班同學(Sharan & Shachar,

1988)。

教師角色也不同,較不像前述的教學法般參與學習的內容或小組運作,而採 非指導的方式,扮演資源支援者的角色,提供學生必要的幫助及創設刺激性的學 習環境。GI教學活動之進行如下:

(一)、 全班學生拆成數小組,各組2~6人。

(二)、 各組從所要學習的單元中,自行挑選主題,再將所選主題細分給每 位成員,以完成其個別任務。

(三)、 各組將討論的結果統整後,發表或展示給全班同學。

GI的過程也可分為六大階段:

(一)、 確定主題與分組。

(二)、 計畫學習工作。

(三)、 進行探索。

(四)、 準備報告。

(五)、 呈現報告。

(六)、 學習評鑑。

因GI較強調組內分工合作與共同分享團體努力的成果,也較關注學生參與之 內在學習動機,因此多適用於蒐集、計畫、分析、評估、綜合資料以解決相關的 學習問題。

五、協同合作學習(Co-op Co-op)

於GI提出後,Spencer Kagan隨即發展出另一合作學習法-協同合作學習,此 教學法乃承襲GI而來,因此其教學流程與GI極為類似。協同合作學習的教學流程 可簡略下:

(一)、 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全班討論。

(二)、 採異質性分組,各組成員約4~6人。

(三)、 各組建立學習活動,並發展出合作的技巧。

(四)、 各組學生自行討論,依興趣選定主題。

(五)、 確定主題後,各個組員再從主題中挑選出小子題,以便共同協助及 努力,達成小組貢獻目標。

(六)、 小子題資料的準備、探究及發表。

(七)、 各組統合及討論各小子題的結論,準備小組發表。

(八)、 各小組進行發表。

(九)、 進行各小組、各組員、所完成小子題的反省及評估。

六、小結

總結而論,合作學習法包含了多樣化的方法模式,各有特色及適用範圍,教 師可隨課程科目、教材內容、學生特質等需求而靈活應用之;而合作學習的主要 目標有:增進學生彼此的溝通技巧和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養成學 生善待他人的態度,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林寶山,1998)。

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歷程中,逐漸習得如何溝通、互動,並重視團體的力量,

而非單打獨鬥、孤軍奮戰;共同探索專題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學習到整體的概念,

也培養出學生的社會情操,達成合作的教學目標。

合作學習所強調的學習結構是民主,學生負起自己及他人的責任;權力共享,

所有人都平等的參與、做決定;彼此互相依賴、互助合作,成功歸於大家,卻也 重視個人種族、宗教、性別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