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府迄今:從小販到量販,現代消費社會的確立

第二章 歷史進程中的霧鹿部落

第三節 國府迄今:從小販到量販,現代消費社會的確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1990 年代的霧鹿地區是被包含在關山的玉米收購區,而其山田燒墾的模式 近似於過去的小米種植,作為飼料用途的玉米並不需要特別的照顧,如此再加上 保證的收購價格,我的父母輩多將當時視為一段黃金歲月,工作相較現在來的輕 鬆,而生活也因甫開通的南橫公路而有許多新的改變,很多時候對於當時的意象 是新鮮而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是,父輩談及其年輕時,在工作閒暇之餘騎著摩托 車下山,到關山一間路邊的小攤暢飲生啤酒,那樣的輕鬆及暢爽感記憶猶新。然 而後來忙碌的生活雖帶來較佳的物質生活,但是心境上卻不再似從前那樣的愜意,

而是每天為了農事與農藥商和行口周旋而感到mihdi daingaz(布農語意為辛苦很 大,中文譯為心力交瘁)10。之後隨著臺灣經濟作物生產的市場趨向,平地的行 口以及外來的移民逐漸引入各類經濟作物,而在經濟發展史上呈現各種不同的圖 像。

第三節 國府迄今:從小販到量販,現代消費社會的確立

7 霧鹿與鄰近相關消費地點

10 2012 年 1 月 21 日訪談紀錄,報導人:Bukun Lavalian。

霧鹿

池上 關山

臺東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南橫公路於 1970 年代的開拓,沿著山勢與等高線開鑿,從關山至霧鹿的路 程約28 公里,使原先需要來回一至兩日到關山的路程進展到一個鐘頭以內(見 圖7)。一方面平順的水泥公路取代顛簸的石子山路,二方面是交通工具的改善,

改由汽機車來代步。當代族人的生活圈也產生了鉅變,以部落為原點,逐漸向外 延伸至關山、臺東市區,關山鎮比鄰海端鄉,是花東縱谷南端重要的交通節點。

自日治時期逐漸成為日本人向西管制布農人的重要軍警駐紮地,原住關山地 區德高與電光的阿美族人、水井子11一帶的平埔族以及大量移入的客籍先民、閩 南人與臺東農場的榮民、榮眷,各族群依其生態區域與各自的歷史脈絡略微呈現 以族群為單位的地方發展,關山地區在過去的數十年間由重要的政治、軍事區域 中心逐步轉型為地方性的經濟交換中心。來自於中央山脈的山產、農產與海岸山 脈的香茅、河階地帶因光復初期關山大圳開發而逐漸盛產的稻米,各方物產齊聚 於關山鎮。透過鐵路運輸與臺灣大社會經濟市場接軌,也因此關山鎮的農會、市 場、賣場皆相當發達。關山鎮信義路公共菜市場室內的營業時間直到傍晚,然而 最主要的農產交換時間是在上午10 點以前,過了上午零零星星未打烊的攤販提 供著家畜、家禽、水產與臺灣各地常見的蔬果,但最好最新鮮的多半已被早起的 餐飲店家與農家人挑走。由於部落距關山市街仍有近一個鐘頭的車程,加之於上 午多半為農業週期的重要時段,因此族人甚少在此一時期來市場採買。相對而言,

關山市街的幾個賣場反而是重要的採買中心,農會超市提供基本水平的生鮮商品,

而私營的政利超市、福元大賣場、正一大賣場則提供包括生鮮、乾貨、各類日常 生活用品、五金等-要什麼有什麼-的價廉商品、福元則提供了更為專業的生產用 具及零件12。甚至在市鎮還會擁有族人共同的聚會點:例如位於關山鎮上天后宮 旁的麵店,往往是中午期間下山族人吃飯聚會的場所。

距離部落來回三到四個鐘頭車程的臺東市,路程約 70 公里,是提供更大宗、

11 今臺東縣關山鎮豐泉里一帶。

12 今年(2016 年)1 月 28 日全聯福利中心於關山隆重開幕,更廣闊多元的消費產品勢必再度改 變族人的飲食消費習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專精的生產用具-農藥/肥料/種苗或日常生活用品的基地。例如臺東市區中華路二 段以南有數家大型的農具行、塑膠器材行以及可作為大量採買的農產批發市場與 大潤發、家樂福等外資量販場,生產季前的準備與生產過程中亟需周轉時自帶少 量經濟作物至批發市場求現,而需要採買特殊食材或作為一種時髦的消費場所,

量販店也展現了這類跨國外商量販店所能提供更多類型與種類的能力。

8 族人於關山鎮重要的日常消費據點

一如臺灣其他偏鄉地區,上山兜售的菜車、食物車(臭豆腐、蚵仔麵線、蔥 油餅等)、日常用品車(衛生紙、菜刀、服飾等),亦省去族人下山的時間,聽到 販售車播放的族語伴唱音樂時,只消踏出家門即可購買,雖然他們的品質並不佳 價錢更是昂貴。近期,更有一週固定上山一次的牛排車,頗受族人喜愛。交通的 便利性,直接影響部落裡的雜貨店的生意,幼時對我來說是零食天堂的雜貨店(只 要十塊錢買的十個一元糖果就相當滿足),族人光顧次數逐漸減少,功能逐漸成

(pasaipukan)與菜園(pisanglavan)、農作田地(huma)、狩獵的地方(hanupan)。 這些空間是彼此相互關聯的,猶如一首布農童謠《ku isa tama Laung》(Laung 叔 叔去哪裡?)歌詞中所敘說的,一個好奇的孩童反覆詢問「為什麼」,而可看出 整個生活空間的連續性:

ku isa tama Laung?

siza tu tangavaz azah sisizaun?

hushus tu busul azah huhushusav?

panah tu sakut azah papanahav?

hul tu cina Puni azah pahuhulav?

cindun tu habang azah cicindunav?

painuk tu uvaz

Laung 叔叔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