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歷史進程中的霧鹿部落

第五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錢,再拿去超市市場購買日常用品與食材。伴隨著南橫公路的開發,金錢交易更 加便利,只要花不到30 分鐘的車程就可以到達關山市鎮中心的超商市場,買一 盒標籤上寫著產地來源為澳洲的牛肉片。這一切的消費模式與食物來源空間都不 是傳統生活所能想像的。

為了換取更多的金錢,就必須種更多的作物;為了種更多的作物,就必須有 更多的耕作空間,於是部落周遭的山林被夷平,不管是平地還是斜坡,只要能種 的地方就闢成農田。這樣使用固定耕地的農作方式也不同以往,是每隔幾年就重 新開闢耕地,整個部落的空間一直在改變中。甚至隨著經濟作物的種植,連作息 時間也被改變,分割為農閒期與農忙期。

對族人而言,傳統領域就是生活的地方,包含所有日常活動的範圍,因此狩 獵的地方是傳統領域、耕作的地方是傳統領域、居住的地方是傳統領域、採集的 地方是傳統領域、祭祀的地方是傳統領域……。這樣的空間是自古以來一直延續 下來的而不斷變動中的,在部落規範下這樣的範圍被維繫的完整有序,直到殖民 政府進入後,改變了土地使用的規定,瞬間這些領域空間被切割的支零破碎,這 涉及到了國家霸權下的權力不平等。這樣的切割,不只是實體上物理空間的被分 割,抽象的社會關係網路也被瓦解,例如親屬關係、氏族關係。自此,族人不能 自主的在自己的土地上游移、活動與決定使用的方式、時間,甚至失去了與土地 之間的人地關係。

第五節 小結

綜觀三次的變遷均涉入了極複雜的區域再結構過程,影響所及當代霧鹿人的 日常生活,自然包括了日常的飲食。首先是國家力量的進入改變原先氏族親屬的 組成方式,改變的不僅是實際的聚落空間,也改變了抽象的社會關係網絡。再來 是南橫公路通車後造成的明顯影響,更為驚人的是生計方式由家戶消費的生計經 濟模式過渡至市場化生產經營,這過程壓縮至近十五年左右。公路的開通使部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在區域內的結構重新調整,不僅作為親屬交換的重要位置,也成為重要的農業產 地,同時改變族人的生活圈型態。然而,即便外在的環境造成原本部落空間的斷 裂,族人卻仍能以既有的文化邏輯與慣習,去回應、去重新創造當代獨有的飲食 文化模式。這將是後面三章的主題內容,分成結婚的豬肉分配、祭儀中的祭肉分 食與日常餐桌飲食樣貌三個部分作為分析的當代飲食經驗。

為什麼是這三者?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就是我所經驗到的經驗,某種程度 上可以作為霧鹿部落布農人的飲食經驗的部分樣貌。也就是說,從小生於部落長 於部落,文化的氛圍無時無刻在指引我min Bunun(作個布農人),根深蒂固到我 幾乎意識不到的文化結構加諸於身上,與日常各個活動產生影響互動,而這些行 為活動也反過來重塑我的文化概念的認知並發生意義:結婚、射耳祭、日常生活。

若抽離自身經驗,從外部的觀點來說,我們可以看到這三者飲食經驗代表著 社會的三大範疇:親屬、祭儀、消費,且作為社會空間的分析上各有其重要意義。

此外,這樣的飲食經驗發生於當代,卻又各自以「傳統」的形式回應外在社會空 間與空間關係。綜觀上述三者飲食經驗,雖不是當代霧鹿布農人飲食生活的所有 全貌,但也已相當程度上呈現了日常生活與特殊事件常為發生的飲食活動,涵括 了布農族重要的氏族親屬、祭儀文化的討論,更納入通常在研究上隱而未見的日 常生活層面,從而在討論上是有其意義的。

在進入後面的主題之前,我必須重申,這三者飲食經驗及其所互動產生的社 會空間等概念是水平的關係,而非垂直具有階層的連結(例如傳統近代當代)。 也就是說,三者是同時發生在當代的布農人生活之中,而無所謂時序之分,或者 傳統現代之分,我們應避免落入這樣的二元對立思考之中。這些現象是同時發生 在族人身上而產生意義:許多看起來形式傳統的,可能是近現代社會改變所造成 的結果;看似當代的現象,反而可能是傳統思維的延續。每一份經驗當中都是時 間、空間與各種力量的再脈絡化,但礙於文本寫作的侷限性,讀者在未經說明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前提下不易跳脫「章節安排的先後順序,可能具有時序上的垂直關係」的閱讀慣 性,在此必須特別說明-本文的視野所截選的斷代是寫作當下(2010-2015)與我 迄今的生命經驗所感受(1988-2016),透過不同的經驗情境探討各種觀念、力量 的交雜與再脈絡化,而成為真實的一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