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理論。49 Spykman 主要沿用 Mackinder 的分析框架而提出不同於陸權論內容的

「邊緣地帶」學說。其指出世界兩次大戰都發生在邊緣地帶,故世界的基本矛盾 並非在於Mackinder 所認為海洋與陸地國家之間的對抗;相反地,實際上兩次世 界大戰的結束都呈現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聯合擊敗邊緣地帶國家的基本現實。50 因此,邊緣地帶才是世界地緣的關鍵樞紐。

總言之,Spykman 對於美國地緣政治發展的研究貢獻,其地位及重要性僅次 於Mahan;而這三大地緣政治理論是在地理政治學逐步轉變為地緣政治學後,更 進一步將學理具體化的成果。至於海權論、陸權論及邊緣地帶理論的基本思想與 應用,本文將於下節的海陸二分思維篇幅中更詳細地闡明。

第三節 地緣政治的二分思維:陸權 vs 海權

地緣政治的研究目的是:「為尋求對構成國家行為之空間事物相互作用的解 釋,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對地緣空間和其發揮作用之過程的理解」。51 有此目的,

本節旨在釐清其背後所隱含的思維及內涵,由本質探究地緣政治的結構性與物質 性特徵,從而解析理論中最重要的陸海二分邏輯。然而,此處之所以提出二分思 維,並非代表地緣政治理論僅包含陸權與海權兩個層面,但從人類活動生存的地 球空間來看,陸地與海洋確為地緣政治實踐的最佳分析視野。因而,本節所提出 的論述和對陸海權國家的闡釋將更有助於本文在下節對冷戰後中共地緣策略之 選擇進行深入探究。

49 Spykman 對於地緣政治所下的定義頗具理論與政策互相結合之思考,也更貼近當今學界探討 地緣政治所關注的重點。其認為:一國的安全政策是依據其地理因素而設定,故一國於世界地 理上所處位置之研究,是了解外交政策的重要條件。詳細內容參閱沈默編著,地緣政治,頁 22。

50 陸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頁 46。

51 Geoffrey Parker, Geopoli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8), p.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陸海二分的地緣本質

(一)地緣政治的「結構性」特徵

前章撰述了地緣政治的定義、淵源以及學說的萌芽與發展,在此,本文要 更以地理空間的視角提出地緣政治之結構性特徵,強調其以陸海為本的地緣特 質。地緣政治理論自開創至今已餘百年,在不斷蛻變及發展下,累積許多理論 研究成果。然而,由總體觀之,這些理論大多以單一視角分析,而少以整合角 度審視。學者李義虎即指出,當今的研究成果缺乏對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整合 式總結和對地緣政治規律性現象的理論反映。52

實際上,雖地緣政治未以更加整合的觀點來研究立論迥異的主流理論;但 同時李義虎也認為,地緣政治理論歷經長期的發展,業已呈現出某種相當的一 致性,甚至可能形成其內部的「理論結構」,只是尚未有學者採以充分的整理、

挖掘以及系統性的說明。53 基此,欲了解地緣政治的基本思維,則更有必要點 出地緣政治理論的結構性特徵與其眾多論說中的一致性。

由李義虎的論點來看,其提出地緣政治的二分論主要體現於四個層次。54 其中,陸權和海權作為地緣政治的最大差異,其不僅支撐二分論的主脈也成為 地緣政治中最重要的理論結構。在此論點下,針對不論是陸權、海權還是邊緣 地帶等主流理論,甚至是前章所提及的單極論和多極論加以審視,將發現其皆 隱含非陸即海的二元分析視野。因而,二分論確定了地緣政治的基本性質,又 以陸權與海權的差異最為顯著,進而形成地緣政治理論一致的結構性特徵。

52 李義虎,地緣政治學:二分論及其超越—兼論地緣整合中的中國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7 年),頁 3。

53 如前註,頁 3-4。

54 李義虎強調,二分思維的主要脈絡體現於四個層次。分別是:一、陸權和海權;二、大陸心 臟地帶和邊緣地帶;三、地緣經濟的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四、於陸海基礎上形成的地面空間 與空中空間的區分,意即空權與陸海權的對應。詳細內容參閱前註,頁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地緣政治的「物質性」特徵

除前述的結構性特徵,地緣政治本質上猶有另一物質性特徵。此項特徵如 學者陸俊元所提,地緣政治與一切政治共有的本質相同,同樣追求權力和利 益,但地緣政治的權力和利益則是轉化成具體的地理要素與空間,表現為「看 得見」的物質型態,而非抽象的精神力量或如意識形態、民主、人權等價值觀 之體現的非物質力量。55 而英國地緣政治學家帕克(Geoffrey Parker)表示,

一國的權力來自於與其全部領土有關的大小與位置,以及其所擁有的自然與人 力資源等要素。56

對此,學者沈默也指出地緣政治有七個主要因素。57 特別是國家位置的要 素中,有兩點須提出說明:一、陸地與海洋;二、戰略據點。首先,一個國家 的位置是屬於大陸性或海洋性,將對其無論是經濟、政治或軍事各方面,都會 發生決定性的作用。58 且陸地與海洋對國家戰略也有不同的影響;通常,各國 將依其地理性質去制訂並發展較具優勢的戰略原則與資源,陸權國家會偏重陸 軍的發展,海權國家則注重海軍的建立。除陸地與海洋的概念外,就地緣政治 而言,戰略據點也相當重要。沈默認為,這些據點於平時可用以發展貿易;在 戰時則可充作軍事基地,具備一定的戰略價值。59

如上所述,可以理解地緣政治的研究皆以圍繞這些地理目標為基礎而展 開。舉實例來說,像是:圍繞領土、邊界或戰略通道爭議的地緣政治;或以爭 奪島嶼主權、海域邊界、海洋資源或航行自由權的地緣政治。這些範疇使地緣

55 陸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頁 114。

56 Geoffrey Parker, Geopoli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 71.

57 沈默認為地緣政治的主要因素即位置(location)、地形與面積(shape size)、氣候

(climate)、人口與人力(population and manpower)、自然資源與工業能力(natural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capacity)、科學發達與技術進步(scientific development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及政治與社會組織(political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而這些地緣政治因素正是國家 強盛的基礎。詳細內容參閱沈默編著,地緣政治,頁 23。

58 如前註,頁 25-29。

59 其提出,海峽(strait)、地峽(isthmus)、半島(peninsula)、山口(pass)、河谷(valley)、

可航行的河口(mouth of navigable river)、位於主要海洋航路上的海島(island on leading ocean route)以及運河地帶(canal area)都是戰略據點。詳細內容參閱前註,頁 32-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治具有清晰的物質性特徵,除同樣隱含海陸二分思維外,也有別於其他非物 質型態的政治。

二、陸權

vs 海權

權力誕生於空間,不同性質的空間孕育性質不同的權力。大陸環境催 發陸權,海洋環境產生海權,世界地理的基本特徵使地球表面形成陸 權與海權兩大地緣政治權力的基本型態。60

(一)陸權國家

1.

陸權的起源—Mackinder 與其陸權論

19 世紀末,隨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陸地運輸進行一波新革命。

進入20 世紀後,特別自 1920-1930 年代開始,陸路交通已顯更具有利的前景與 優越性。由此,陸權的起源和之所以被加以重視,原因就在於鐵路和公路的日 趨現代化和機動化,以致陸上交通取得相對於海洋交通的優勢,陸權的地位逐 步上升,歐亞大陸國家的地緣價值也隨之凸顯。

前章論及,陸權論裡最著名的是Mackinder 的「歐亞心臟學說」。在諸多地 緣政治學家之中,Mackinder 最先注意到橫貫大陸的鐵路將改變陸地國家的外交 策略,也成為發展陸權的重要條件。61 其於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之著作系統地闡 釋以陸權為主要特徵的地緣政治理論,提出陸權(land power)的重要性和陸上 國際力量分佈的價值取向,並強調大陸地理要素對於國際關係及權力結構的影 響。62 Mackinder 認為,在大航海時代,此種陸地與海洋的對抗對於海洋一方 有利;然而,隨19 世紀以來交通運輸系統和武器系統的發展變化,力量對比已 開始向大陸一方傾斜。由此可見,Mackinder 的史觀認為世界歷史從根本上就是

60 陸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頁 123。

61 Colin S. Gray and Geoffrey Sloan, Geopolitics, Geography, and Strategy (London; Portland, Or.:

Frank Cass, 1999), pp. 21-25.

62 李義虎,地緣政治學:二分論及其超越—兼論地緣整合中的中國選擇,頁 66-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陸上國家與海上國家反覆鬥爭的歷史。63

對於陸權的實質定義與內涵,本文於前章已有所著墨,而在此則要接續說 明。首先,陸權論關鍵地指出世界的「樞紐區域」(pivot area)在於歐亞大陸封 閉的中心地帶(大約相當於前蘇聯的領土範圍),後來也將其稱做「心臟地帶」

(heartland),因此,陸權論又被稱為心臟地帶理論,亦為當前學界所熟知的歐 亞心臟學說(如圖2-2)。64 其次,Mackinder 更以歐亞非的大陸塊組成世界島

(world island)(如圖 2-3),並提出:「誰統治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統 治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就主宰了全世界」的著名論 斷,65 充分突出陸權的地緣空間及在幅員比例、人力和資源上的優勢。

2-2 Mackinder 的歐亞樞紐位置圖

資料來源:Halford J. Mackinder,“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1904),”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170, No. 4 (December 2004), p. 312.

63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頁 48。

64 Mackinder 認為,心臟地帶具有戰略上易守難攻的特性、遼闊的範圍、豐富的資源以及把陸 地更加緊密連繫在一起的鐵路交通網,以此成為世界地理的樞紐。詳細內容參閱Halford John 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A Study in the Politics of Reconstruction (London:

Constable and Co., Ltd., 1919), pp. 93-100.

65 Ibid., pp. 191-1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歐亞非世界島之組成概念圖

資料來源:Halford John 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A Study in the Politics of Reconstruction (London: Constable and Co., Ltd., 1919), p. 100.

因而,陸權起源於科學技術的革新,並從Mackinder 的歐亞心臟學說得到 系統性和成熟的發展。Mackinder 將其陸權思想直接應用於國際政治,並堅持世 界島是國際政治鬥爭的核心,是世界強權的真正支柱;其他地區都僅是附屬地

因而,陸權起源於科學技術的革新,並從Mackinder 的歐亞心臟學說得到 系統性和成熟的發展。Mackinder 將其陸權思想直接應用於國際政治,並堅持世 界島是國際政治鬥爭的核心,是世界強權的真正支柱;其他地區都僅是附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