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調,當今中國在地緣政治、地緣經濟上的全球定位可說「亦東、亦西、亦南、

亦北」。113 因此,在地緣戰略選擇上,中國要如何同時佈局歐亞大陸的心臟地 帶以及發揮海洋戰略,保持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道暢通和海上安全,是值得 深思的問題。

因而,就此說法看來,對照當前中共採取的地緣外交策略,可以理解其正 朝兼具陸權與海權的戰略選擇與思考邁進,並同時強調發展自身得以統籌陸海 地緣的實際能力。如一帶一路的外交戰略,其擺脫前文所提及中共長期以來受 到大陸意識的影響而僅重視陸權的地緣戰略,轉變為陸海並重、同時進行發展 的地緣佈局。此項特點對中共擁有陸海兼備的地緣現實來說,將是展現其地緣 政治實力與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改變。因此,冷戰後中共地緣策略的選擇也同 時依照保持陸權優勢和發展海權的觀念,持續展開其周邊外交工作,形成兼顧 陸海地緣勢力的戰略思考。

第五節 小結

總體而言,本章的論述目的即以權力分配與地緣政治來加強理論的連結。

如前章提及,本文以結構現實主義為理論框架,說明全球層次的國際體系和區 域層次的地緣政治是分析冷戰後中共周邊外交實踐之研究途徑。然而,現實主 義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國家中心與理性決策皆為固定的情況下,會對國家對外 決策造成影響的只剩權力。因此,本章即以權力為根本,並採國際格局與地緣 政治來探析中共周邊外交,進而強調全球層次與區域層次之間的聯繫,以及體 系結構的特徵如何反映至地緣政治的思考與決策。當然,本章也更加聚焦地解 釋地緣政治理論的背景與發展、隱含其中的思維邏輯和展現的特徵與優勢。有 堅實的理論為基礎,本章也在更貼近研究主題之目的下,系統性地梳理了冷戰 後中共地緣外交的內涵、特徵與選擇。

113 王緝思,「東西南北,中國居“中”—一種戰略大棋局思考」,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主編,

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 年),頁 25-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章首節論述國際權力結構下的地緣因素。此處說明了結構現實主義中守 勢派的單層次國際體系觀使其分析僅限於以全球為單一視角,並奉靜態、抽象 的體系結構為影響國家對外行動的唯一因素。因此,本章接續發現同為結構現 實主義,以補充和修正守勢派為目的的攻勢派,則將區域層次的地理因素引入 同門理論中,而使之形成全球—區域雙層體系的分析,也更加具體化體系結構 對國家行為的影響。Mearsheimer 的貢獻在於為結構現實主義提出先前所缺乏的 實際地理景觀,也讓本文得以在國際體系結構之基礎上完整探究冷戰後中共地 緣政治之實踐。最後,針對全球和區域層次之間的連結,本章也從體系實力的 定義與要素以及體系實力如何反映地緣策略之選擇兩處著手,以進一步加強本 文的論述與研究。

在第二至三節,本章集中進行地緣政治理論的介紹。由地緣政治的定義與 淵源出發,再提出自Ratzel 學說後地緣政治理論的萌芽與發展過程,並從中歸 納出其隱含的陸海二分地緣本質。此外,本處也點出地緣政治的二分結構性特 徵與物質性特徵,以及陸權和海權國家的優勢。本章研究發現,陸權論、海權 論和邊緣地帶理論雖各自有其強調的論點,但這些論點也呈現出皆關注於地理 條件和戰略地位的一致性。總結地說,在地理條件上,陸權論關注領土、海權 論關注海域、邊緣地帶理論則注重陸海邊界和海岸線。在戰略地位上,皆考量 到佔據關鍵地緣位置、戰略要道所帶來防禦或進攻的軍事能量、通行自由和經 濟潛能。

最後,本章也審視了中共地緣政治的特徵及其選擇。在冷戰後中共地緣外 交的內涵中,該節梳理了自鄧小平到習近平各領導人時期的周邊外交思想與策 略。在研究過後發現,鄧小平的周邊外交思想是中共發展地緣策略的基礎,其 後的江澤民與胡錦濤基本遵循其「對內發展、對外和平」的周邊外交方針,並 持續強調以睦鄰友好原則與周邊國家往來。而到了習近平時期,由於中共國力 地位與國內政權均發展至成熟階段,使中共更有自信並將周邊外交提升至一定 的戰略高度,從而積極對外從事周邊外交工作。而爬梳不同時期變動的地緣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交思維後,也有不變的地理條件與特徵。因此,在中共地緣外交的特性與抉擇 層面,本文歸納了陸海雙重性的地理條件、地緣區塊化以及涉及大國地緣佈局 的三項特徵,並闡明中共在地緣策略的選擇上,往往具有挾經濟實力擴展地緣 經濟力,以及統籌陸海地緣實力的戰略思維之考量,以完整解釋中共周邊外交 實踐的共同特徵和影響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參章 中共周邊外交的陸權案例分析—中亞

在前章節中,本文以國際格局與地緣政治來論述陸海權的特徵與優勢,以 及中共於冷戰後國際權力結構變動中所採取的地緣策略。然而,於接下來的第 參、肆章,本文將依前述歸納地緣政治不同的特徵與陸海權國家各自的內涵與 優勢為基礎,進一步聚焦研究中共周邊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兩 章,本文採取相同研究標的,目的希望能藉此於末章的結論處統合出中共陸權 與海權周邊外交之實踐有何異同,並對於其策略制定與因素考量進行更具系統 性的比較和詮釋。

1991 年底蘇聯瓦解,其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面對俄國勢力衰退而造成

「權力真空」(Power Vacuum)的背景下,中共於中亞各國獨立後,便以積極的 態度主動與該地區發展外交關係,並加強經貿、通訊、人員往來等各方面的交 流,成為世界上最早承認中亞五國並與之建交的國家之一。1 實際上,在冷戰 結束以前,中亞各國作為蘇聯所控制的「附庸國」,中共與其關係基本視中蘇關 係而變動,雙方並無太大的獨立外交互動空間;反而是冷戰結束後俄國的勢力 與影響力逐漸消褪,才是中共與中亞各國進行外交關係正常化並發展實質意義 交流的開始。另外,對中共的地緣戰略利益而言,中亞的重要性體現在許多不 同層面。以下篇幅,本章將一一的解析與論述其中的實際情況。

本章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冷戰後中共的陸權周邊外交,並以位於Mackinder 所劃定的心臟地帶中,同時又緊鄰中共周邊的中亞地區作為主要研究案例,以 探究陸權於中共周邊外交的戰略意義與影響作用。在地域廣褒和經濟潛力的陸 權國家優勢下,大國於中共周邊外交的戰略因素,以及其所採取的實際地緣策

1 蘇聯解體後,1991 年 12 月至 1992 年 1 月初,時任中共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李嵐清和外交部 副部長田曾佩即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遍中亞五國,並同各國先後發表建交公報,訂立開展經 濟貿易和其他領域合作關係的協議,恢復歷史上曾與中亞五國有過的直接往來。接著,自1991 年到1993 年,中共也與中亞各國政府展開高級領導人的互訪,呈現熱絡的外交互動態勢。詳細 內容參閱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9)(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年),頁 3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略或建立外交互動機制,都是本章的研究重點。因此,本章將首先分析中亞地 區對中共的地緣戰略意涵,並於第二節提出中共於該地區涉及哪些大國的地緣 佈局,接著第三節說明中共於中亞的地緣策略與實際作為,最後再介紹中亞周 邊各國有何回應和舉措。透過這些問題之釐清,本章力求完整檢視中共陸權周 邊外交之案例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