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未來發展方向

本研究以國際權力格局為理論框架,由地緣因素連結至區域層次,再以地 緣政治中的陸權與海權概念來對冷戰後中共周邊外交之實踐進行案例分析。在 研究過程中,本文涵蓋自國際關係理論的宏觀綜述,到具體外交案例的微觀探 析。以此,本文認為,該研究問題未來得以持續朝「歷史脈絡梳理」、「個人層 次探究」和「其他地緣案例選擇」的三大研究方向邁進。

一、增強歷史脈絡梳理

歷史是理解國際關係的重要途徑,欲探究國際事件的真實面貌,必先從爬 梳歷史、考究前因後果做起。然而,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文獻分析法及 個案研究法,則較無關注於歷史事件之分析。因此,本文認為,若日後得以採 取歷史分析法,探討中共各時期地緣政治事件發生之因果關係,或一一梳理與 周邊國家的雙邊關係發展進程,從而理解這些事件或歷史因素對日後地緣局勢 的演變與發展之影響,則將能更加完整、充實與本文相關的研究主題。

二、著重探究個人層次

在本研究中,由於所採取的理論框架而使本文幾乎僅關注於國際層次和國 家層次之探討,甚少觸及個人層次。但隨當今國際政治中越來越多國家走向強 人領導,並逐漸形成趨勢,領導人的決策與個人特質往往扮演國家頂層戰略設 計和決定整體外交方向的主要關鍵。例如本文的案例研究中,可以發現中共、

美國和菲律賓,都是因為領導人的更替,而對國家對外政策和亞太地緣戰略產 生影響,有些甚至具有顯著的改變。因此,若未來能針對個人層次的領導人因 素對外交決策之影響進行更鉅細靡遺的探究,將更加理解該國制定對外政策的 原因,以及如何認知和反應國際政治事件;同時也完整國際政治三種層次的分 析途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其他地緣案例選擇

本文於首章研究限制處提及過,本研究僅能選擇中共周邊最具代表性的陸 權與海權案例,而無法一一針對中共周邊國家或區域進行探討,於此也產生以 兩個案例說明整體周邊外交情況的研究限制與不足。中共是全世界鄰國最多、

地理環境最豐富的陸海大國。因此,未來若能依地緣政治的陸海權概念,再針 對其他更多中共周邊外交的案例進行探討,則更可以印證本文所提的研究結果 是否能代表中共整體周邊外交情況,或有哪些案例符合本文總結之內容,哪些 有所差異,原因何在?以此擴展本文案例研究之代表性與研究貢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 央文獻出版社,2002 年。

王逸舟編著,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臺北:五南圖書,1999 年。

王冠雄著,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 年。

王軍、林民旺譯,金駿遠(Avery Goldstein)著,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年。

王緝思編著,大國關係。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6 年。

王義桅、唐小松譯,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著,大國政治的悲劇。台 北:麥田出版,2014 年。

王帆,大國外交。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年。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編著,機遇與挑戰:邁向

21 世紀的經濟發展目標

和基本發展戰略研究。臺北:致良出版社,1996 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大棋局:美國 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主編,中國國際戰略評論

2018(下)。北京:世界知

識出版社,2018 年。

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安常容、成忠勤譯,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著,海權對歷史的影響:

1660-1783。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年。

宋國誠主編,21 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 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 年。

吳孟儒、林曉芳、黃思瑜、楊彝安譯,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

著,未來一百年大預測。新北:木馬文化,2009 年。

何大明譯,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著,長城與

何大明譯,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沒有安 全感的強國:從鎖國、開放到崛起,中國對外關係

70 年。新北:左岸文

林添貴、顧淑馨譯,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著,大外交。臺北:智庫股份有 限公司,1998 年。

林添貴譯,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

新北:立緒文化,2014 年。

林添貴譯,比爾.海頓(Bill Hayton)著,南海:21 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 稱霸的第一步?。臺北:麥田出版,2015 年。

林添貴譯,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著,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 是誰的?。臺北:麥田出版,2016 年。

林添貴譯,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著,地理的復仇:一觸即發的區 域衝突、劃疆為界的地緣戰爭,剖析地理與全球布局終極關鍵。臺北:麥 田出版,2017 年。

尚榮安譯,義恩(Robert K. Yin)著,個案研究法。臺北:弘智文化,2001 年。

范利鴻譯,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著,海權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

侯英豪譯,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著,中國的未來。新北:好優文化,

2018 年。

郭樹勇譯,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編,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

涵朴譯,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著,即將到來的地緣戰爭。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年。

張自學譯,Hans J. Morgenthau 著,國際政治學。臺北:幼獅文化,1976 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

溫洽溢譯,范亞倫(Aaron L. Friedberg)著,美國回得了亞洲嗎?。臺北:遠 流出版,2014 年。

楚樹龍、金威主編,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年。

楊潔勉等著,對外關係與國際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黎曉蕾、袁征譯,Alastair Iain Johnston、Robert S. Ross 主編,與中國接觸—應 對一個崛起的大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年。

鄧正來譯,戴維.米勒(David Miller)、韋農.波格丹諾(Vernon Bogdanor)

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年。

劉愈之譯,史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著,和平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 館,1965 年。

劉雪蓮編著,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年。

魯創創譯,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著,大國威懾:不為人知的美軍 海陸空全球運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年。

賴岳謙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亞洲權力結構的影響。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2014 年。

韓召穎譯,約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主編,美國無敵:均勢的未 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9)。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年。

嚴春松譯,索爾.科恩(Saul Cohen)著,地緣政治學:國際關係的地理學。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 年。

譚天譯,詹姆斯.史塔萊迪(Admiral James Stavridis)著,海權爭霸:世界 7 大海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全球列強戰略布局與角力。臺北:聯經出版公 司,2018 年。

蘇長和、信強、何曜譯,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著,霸權之 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2014-2015)(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15 年),頁 89-104。

張清敏,「十九大以來中國外交的理念、布局和特色」,北京大學國際戰 略研究院主編,中國國際戰略評論

2018(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8 年),頁 14-25。

張海文、田秋寶,「關於南海國際輿論戰及其主要特徵分析」,北京大學國際戰

Saniya Nurdavletova,「中國的中亞政策:哈薩克對上合組織與一帶一路之回 應」,歐亞研究,第7 期(2019 年 4 月),頁 105-110。

巴里.布贊(Barry Buzan),「中國能和平崛起嗎?」,國際政治科學(北京),

2010 年總第 22 期,頁 1-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1 月),頁 101-121。

蔡東杰、秦偉騰,「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對中亞之影響:從地緣政治觀 點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62 期(2018 年 4 月),頁 57-74。

蔡昌言、連弘宜,「“中國崛起”對中美與中俄關係發展之戰略意涵」,遠景基 金會季刊,第9 卷第 3 期(2008 年 7 月),頁 81-128。

蔡明彥,「中國在南海的強勢外交與美中戰略角力」,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3 卷第1 期(2017 年 3 月),頁 37-54。

蔡榮祥,「中國崛起與南海衝突:臺灣在亞太秩序中之戰略影響」,遠景基金會 季刊,第19 卷第 1 期(2018 年 1 月),頁 1-56。

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評估」,戰略與管理(北京),1997 年第 1 期,

頁17-25。

閻學通,「權力中心轉移與國際體系轉變」,當代亞太(北京),2012 年第 6 期,頁4-21。

閻學通,「中國外交全面改革的開始」,世界知識(北京),2013 年第 24 期,頁 15-16。

盧政峰,「川普政府推動『一個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之願景」 ,歐亞研究,

第4 期(2018 年 7 月),頁 35-46。

四、研討會論文

孫本初,「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發表於「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 學術期刊」論壇(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2005 年 6 月 8 日)。

邱坤玄,「多邊主義與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多邊外交戰略」,發表於「全球化與中 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5 年 12 月 25 日)。

五、學位論文

王俊評,「潛在的超強:中國崛起的地緣戰略與亞太安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外交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江宜澂,「21 世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以東南亞國協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年)。

李怡,「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國立政治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呂冠頤,「現狀霸權與崛起強權互動模式之研究:一個理論與歷史的分析途 徑」,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林玲怜,「中共在上海合作組織中戰略意涵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陳冠安,「全球與區域層次辯證下的攻勢現實主義:多極、兩極與單極案例的分 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年)。

黃心儀,「冷戰後中國的中亞政策:美國反恐戰爭後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 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六、機構報告

「APEC 各會員體能源資訊分析—俄羅斯」,APEC 能源國際合作資訊網,

「APEC 各會員體能源資訊分析—俄羅斯」,APEC 能源國際合作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