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伍章 結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冷戰後中共的地緣外交,並以各自牽涉最多鄰國與大國政 治勢力的周邊陸地和海洋進行實際案例分析。因而,本文以權力分配與地緣政 治一章作為理論背景與架構,提出國際權力結構下地緣因素的作用,以及地緣 政治理論的思維與發展;同時,以歸納出中共地緣策略的特徵與選擇為第一 步,為後章的陸海權案例研究鋪墊基石。有權力結構與地緣政治的理論途徑為 基礎,在案例研究的兩章篇幅中,本文也實際以該周邊地區對中共的地緣戰略 意涵、大國地緣政治與影響因素、中共的地緣策略與實際作為,以及周邊各國 的回應與態度等四項命題來完整闡釋冷戰後中共周邊外交之實踐。

自冷戰後中共「睦鄰友好、以鄰為善」及「和平發展、互利合作」之周邊 外交方針,其不僅強調大國參與和對話的重要、共同關切影響和平的區域議 題;在實際行動層面,也積極建立定期互動的管道以及設法推動衝突解決之必 要。此外,隨國際權力結構的轉變,中共由於經濟發展動能和人口資源潛力而 於國際權力重分配中佔據優勢地位,進而對周邊地區及其外交政策產生更積極 的影響作用。因此,在中共崛起之際,強大的國家實力帶動地緣影響力,其國 家地緣戰略與未來走向都成為國際政治場域中眾所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綜上所 述,本研究希望能全面、完整地呈現中共在進行陸權和海權周邊外交的實際情 況,包括其外交方針、合作機制、高層對話、利益衝突、大國角力和與鄰國的 雙邊關係等有何異同,並歸納其中特徵以進行地緣政治中陸海權的思考與比 較。以下,本文將提出整篇研究的成果內容與發現要點,以及未來可持續發 展、深化之研究方向。

第一節 研究發現

本文的研究發現將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全球—區域層次的地緣連結」

和「中共周邊外交的案例分析」。在第一部份,本節將總結探討國際與區域體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權力結構及其之間理論連結之成果,再以地緣因素帶出地緣政治理論是如何 闡述地緣對國家對外政策與行動之影響。第二部份將針對兩個主要周邊區域的 案例研究所分析的結果,進行外交特徵與國家利益之要點歸納,並加以比較出 其案例整體傾向有何共通點,又存在何種顯著相異之處。因此,本節的論述目 的即在於以分為理論和案例兩大部份來提出研究發現,以具體總結出本文的研 究概念與立論依據。

一、全球—區域層次的地緣連結

本文首先點出全球與區域層次的地緣連結,由Mearsheimer 所提出的攻勢 現實主義是首次將區域層次的地緣因素引進抽象國際關係理論的學說。有別於 先前結構現實主義的單層次國際體系觀,Mearsheimer 以「地面力量的首要地 位」和「水域的阻遏力量」為結構派載入具體之地理景觀,形成全球—區域層 次得以連結的重要因素。Mearsheimer 的地理圖像使區域體系浮現於結構現實主 義中,也從而產生雙層次分析的概念框架。在此之下,Mearsheimer 綜合全球層 次的體系實力與全球—區域之間的地緣連結,進而提出一國將選擇抗衡、卸責 或擔任「離岸平衡手」等國家行動與戰略,擺脫Waltz 謹遵國際體系影響國家 對外決策的單一論調。

本文在發現Mearsheimer 所提出地緣因素得以為冷戰後國際權力結構改變 之際,隨中共自身力量的大幅提升,開始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及地緣影響力提供 解釋後;與此同時,Mearsheimer 雖動態化結構現實主義的層次分析,但也僅提 供初步的陸地、水體等地理景觀,以及這些靜態的地理景觀對於國家戰略選擇 之分析;對於國家如何真正依其自身地緣因素開展周邊外交關係,論點仍不夠 具體和有效。因此,本文在找到全球—區域層次的理論連結後,更於區域層次 納入地緣政治理論,提出陸權、海權和邊緣地帶理論等各自闡述其作為世界地 理樞紐之要素與特徵,並影響一國的周邊外交與地緣戰略,讓本文得以真正有 所本地就地緣政治和冷戰後中共周邊外交,進行實際案例的探討與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總結來說,Waltz 提供了國際權力結構的理論框架,使本文得以由冷戰後中 共於國際權力分配中佔據優勢、改變其國際地位,並影響國家對外行動進入研 究問題,並形成理論基礎;接著,Mearsheimer 則為本文在全球層次的權力分配 與區域層次的地緣政治之間提供理論連結,並使結構派從單層次轉變為雙層次 的分析框架,更加動態化國際關係的全球與區域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後,屬於 區域層次的地緣政治理論作為本文理論核心,依此探討冷戰後中共的陸權與海 權周邊外交之實際狀況。

二、中共周邊外交的案例分析

在闡釋完理論文獻為本研究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及形成的學說基礎後,此處 則以本文首章對研究所設計各層次的標的,來針對案例研究結果進行整合與歸 納,並嘗試回答本文最重要的研究問題:冷戰後中共如何實踐其陸權和海權周 邊外交?其中具備哪些要點?而中共在從事陸權和海權周邊外交上,兩者有何 異同?以下,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加以論述與闡釋。

(一)陸權周邊外交案例

在中共陸權周邊外交之案例中,本文於第參章選擇以位處中共以西的內陸 地帶,亦為Mackinder 所強調「歐亞心臟」地理樞紐的中亞地區來進行探討。

此處是中共於陸地外交關係中牽涉最多周邊國家,同時也有大國地緣勢力盤踞 以及權力真空之填補需求等重要地帶。因此,在此案例研究中,本文一一討論 了相關的地緣政治命題。然而,在對中亞的案例研究結果來說,主要可以分為 三個部分來看。

1.

較早建立區域合作機制,並納入主要大國共同參與

首先,中共於中亞地區很早就建立區域合作機制,並將存在於該地區的主 要大國勢力納入其中。隨冷戰終結、蘇聯統治集團退出中亞,而使該地區呈現 權力真空之狀態;與此同時,中共國內為全力進行經濟改革、推動建設並對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開放市場,故也採取「睦鄰友好、與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以此積極推進 與中亞國家的外交關係正常化,並開展雙邊互動與相應的多邊合作。由中共、

俄國和中亞三鄰國所形成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到其後的上海合作組織,

奠定中共與中亞的區域合作機制,以及以此搭建的高層會晤與對話平台。然 而,自「上海五國」時期,中亞的傳統地緣大國勢力俄國也同樣納入並共同參 與中共與中亞國家的外交合作機制,中俄雙方更以此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使兩股力量得以於中亞議題上採取互利合作之態度、保持「睦鄰友好」關係,

並進一步緩解中亞地區可能產生的大國權力衝突。

2.

與中亞國家的貿易互補性高,利於推展經貿合作

其次,中亞五國自獨立以來,也積極與中共建立貿易夥伴關係。經貿合作 市場提供進行國際貿易的誘因,而貿易互補性則為國際貿易創造現實基礎。在 中共與中亞各國的雙邊經貿合作中,存在極大的貿易互補性,尤其是與中共實 際相鄰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此三國不僅位處交通要道,貫通東西南 北,也是中亞商品的集散中心,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此外,中共與中亞地區的 經貿合作也吸引部分企業向中共西部地區進行投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其經濟 開發與產業穩定,並透過節省運輸與勞動力成本來提高產品競爭力。故雙邊經 貿合作的互補性也為中亞經濟增長帶來市場潛力,諸多中國製造之商品在中亞 五國市場中的競爭力日漸提升。從而,如第貳章第四節所提,中共更利於採取 以經制政,或以經擴政的地緣策略選擇。

3.

陸地邊界安全隱憂高,有加強邊防合作之必要

依地理實景來看,中共與俄國、中亞三國之陸地邊界並不似海權具有水體 的阻絕,其之間的平坦沙漠更是其中一條亞歐大陸橋之路徑。在Mearsheimer 的論調中,地面力量具有首要軍事地位,而巨大的水體將產生有效遏制作用。

因此,在沒有水體和足以遏阻侵犯的地理條件下,中共與俄國、哈薩克、吉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吉斯和塔吉克之間更需維持及加強邊界防務之合作,也包括增強陸軍防衛能力 和舉行地面聯合軍事演習。此舉除將防止中共最為忌憚的「三股勢力」入侵,

影響中共國土西半部的安全形勢,也阻絕美國自中東、阿富汗,再擴及至中亞 國家的陸空軍力量和基地部署所形成之地緣威脅。

(二)海權周邊外交案例

在中共海權周邊外交的案例研究中,本文於第肆章選擇南海作為Mahan 和 Spykman 所強調海洋與海陸邊緣地帶之地理樞紐為研究標的;同時,和中亞地 區一樣,南海海域亦為中共周邊海域中所涉及最多周邊國家,又具有諸多大國 勢力在此結盟、行動,並進行南海地緣戰略角力的熱點。對於南海,中共具有 歷史因素作為主權聲張的強烈依據,但也由此與周邊各國產生領土主權的個別 認定與爭奪情況。針對南海的地緣案例研究結果,也從三個部分加以理解。

1.

較晚加入區域合作機制,且並無納入主要大國共同參與

1.

較晚加入區域合作機制,且並無納入主要大國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