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層執行者對參與式預算政策、人民信任之感受

第四章 研究結果-參與式預算基層執行者情緒勞務與信任探討

第七節 基層執行者對參與式預算政策、人民信任之感受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時候業務範圍比較模糊,局、處間就會說這個不是他的,那在 市民前這樣對市府是一個形象傷害,所以會前會區長調和鼎鼐功力 很重要。那我們跟 PM 的溝通常常就是先聽他們抱怨,有時候他們 會開罵,案子多了就會宣洩,我們就被當垃圾桶,那就只能安撫!

就是跟他溝通。」(受訪者 J)

綜上討論,可以歸納出基層執行者對於情緒勞務作用產生的影響,分別有四 項「工作壓力增加、形成工作倦怠、萌生離職意圖、維持政府形象」。由此結果 得知,情緒勞務作用下會對執行者產生負面的影響(Grandey,2000)。其中唯一 因情緒勞務所帶來的正向結果,便是人民對於政策與服務有好的感受,願意相信 政府、公務人員,進而有助於公部門正面形象的建立與維持。

第七節 基層執行者對參與式預算政策、人民信任之感受

參與式預算要能順利推行且有良好成效,必須建立在執行者對於「人民」及

「政策」有一定之信任基礎,如此不僅有助於政府與人民互動上良性關係的建立,

也會因為執行者對於業務認同而能在政策推動上,抱持較正向的情緒態度、看法,

也有助於緩和基層公務人員工作上情緒勞務的感受與負荷。

因此,本研究於訪談過程中,除了詢問受訪者對人民之信任感受外,為使對 構成信任之內涵有更深入與充足的了解,研究者也針對執行者如何認知、看待參 與式預算政策的想法進一步請教每位受訪者。故此部分先就基層執行者對與參與 式預算政策的認知與看法作分析,進而再探討公務人員對人民信任的感受,並將 兩部分所得到的結果綜合討論,以了解參與式預算之基層執行者的信任感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 基層公務人員對參與式預算政策的看法

參與式預算執行者對該項業務的信任,影響基層公務人員業務上執行與 工作投入程度。因此,研究者聚焦於第一線執行者對於參與式預算政策的認 知與看法作了解。必須在此說明的是由於參與式預算全面執行邁入第三個年 度,而本研究所訪談的 21 位受訪者有 18 位皆有一年以上的執行經驗,從中 研究者發現執行者對政策的認知與信任受到實際執行過程影響。此外,也因 為參與式預算為新興政策,在此之前多數執行者多半十分陌生、較無感受與 想法,故此部分整理受訪者對參與式預算制策的信任感受,乃是執行者歷經 實際政策執行後的主觀認知與看法。研究者進一步將 21 位受訪者在業務上 的觀點分析後歸納為「高認同信任、視為業務無特別感受、低認同信任」三 類型,以下說明各類型受訪者的看法與感受。

首先,「高認同信任」是研究者認為此類型基層執行者對參與式預算政 策抱持較樂觀支持與認同相信的看法。無論是在政策執行前或實際接觸此項 業務使獲得之感受,此類型受訪者提到的看法主要包含「政策有其實質效益

(受訪者 L、M、R、U)、對民眾具有教育與啟發性質(受訪者 B)、成為 民眾表達想法的新管道(受訪者 D、J、B)、新政策摸索歷程有助於個人學 習成長(受訪者 I、O、Q)」。

受訪者 L 表示最初對參與式預算目標、效益保持疑惑與懷疑態度,甚至 認為增加工作上負荷。然實際接觸感受後,發現此項政策有其意義,因此個 人內在認知與感受逐漸產生變化,至今執行該業務第三年愈來愈能接受與認 同。受訪者 R 與 U 提到參與式預算所帶來的實質效益,能讓公部門更了解 人民實質需要,在公共政策實踐與公共事推動上更符合民眾的需求與期待。

受訪者 R 更進一步認為不可否認一些提案的執行成果確實解決過去始終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易解決的問題,並以此回應部分認為參與式預算不具規模、意義或效益有限 的說法。

「一開始聽到就是這是什麼東西,再來就是又多一件事耶!慢慢接 觸覺得其實沒有不好,有時候我們做的事情不代表民眾想要,而民 眾想法進來後,或許會發現規劃很複雜但民眾要的很單純;或規劃 很單純但他們想要是複雜的。」(受訪者 L)

「參與式預算被人詬病說提案很小,議員就可以處理。就我來講如 果這麼容易,為什麼沒有處理掉?為什麼在這邊還會呈現出來。那 這就是代議政治制度的問題。…推到目前至少民眾、局處、議員等 接受度變高了。」(受訪者 R)

「直接讓民眾參與政策執行,對政府一些作法或施政方向提出想法,

政府沒想到的由市民角度去看。政府也許做了十件事情,其中八件、

九件做的很好,但其中一件人民覺得有瑕疵或不足可以去提案,參 與式預算就有這個好處。」(受訪者 U)

受訪者 B 則認為參與式預算政策帶有教育性質與啟發性,有助於讓民 眾因活動現場氛圍與眾人討論影響下,促發民眾的公民意識與關心公共事務 動機意願。

「住民大會討論過程的氣氛,可讓原本不想提案或沒有想法的人,

因桌長引導而講出想法,讓民眾更關心自己生活週遭環境。」(受 訪者 B)

參與式預算能作為民眾表達意見與想法的另一管道,受訪者 B、D、J 三 人皆認為此能彌補既有體制、管道的限制與不足,有助於讓人民提出需求與 意見。

「以往民眾提一些地方建設,幾乎是透過議員陳情,現在多一個彈 性方式,讓市民心中想法被公家機關接受然後執行。」(受訪者 D)

「這是一個可以打破既有體制,提供人民發聲的管道,不一定是最 好但多了另一種選擇。」(受訪者 J)

「算是一個蠻新鮮,利益還蠻良好的業務,以前都要透過里長,現 在民眾可以自己來。」(受訪者 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外,受訪者 I、O、Q 三人談到在政策執行過程感受到學習新知識、事 物有助於個人成長。雖然這些歷程中充滿不確定性與未知,但從摸索與做中 學、學中做的體會別有一番感受。

「一開始想像不出來要怎麼做這件事情,105 年都在老師帶領下做。

事實上在沒有做下一步前,都不曉得要怎麼去做,因為想像不出那 個畫面,完全無前例可參考。」(受訪者 I)

「參與式預算是一個新制度,邊做邊跟外面來參與的民眾學習。」

(受訪者 O)

「參與式預算屬於比較新的項目,同仁要慢慢去熟悉、適應。之前 也沒有前人或長官做過,等於大家都是重新在摸索,包括同仁、主 管、長官都是一邊學一邊做,經過一、兩年大家有比較上手。」(受 訪者 Q)

其次,有二位受訪者 F、S 針對研究者此部分的提問並沒有多做太多的 感受與說明,僅淡淡地回應此為上級交辦業務就是盡力將其完成。對此,研 究者將此類型執行者對政策的認同與信任稱為「視為業務無特別感受」。

「一開始想像是蠻美好的,那時候真的沒有想這麼多呀!只是覺得 反正要我們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去想會遇到什麼樣困難,反正困 難都是遇到了再說。」(受訪者 F)

「剛開始對這個不熟,只是一個政策下來要我們去執行。對參與式 預算想像就是民眾提問題我們想辦法實現。」(受訪者 S)

最後,則是對參與式預算抱持「低認同信任」的執行者,此類型執行者 多半是因為在政策執行過程感受到最初心中認知狀態與實際執行有落差,進 而因內在感受與外在實際情況和個人須有的行為表現不一致,而產生情緒上 矛盾或逐漸浮現不認同的看法,這些認知、情緒感受與應有行為長期下來無 法調和或產生對立,進而對政策形成不相信、不信任的感受。而此類型受訪 者提到看法主要有「提案與市府主要政策方向不同而產生阻礙(受訪者 A)、 人力不足工作負擔增加(受訪者 A)、人民參與度不足(受訪者 A)、宣導 推廣管道成效不佳(受訪者 C、G、T、K)、社會民情對政策需求與接受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高(受訪者 G、T、H、P、T)、憂慮特定團體操控(受訪者 N)、政策成 本過大且與既有管道重疊(受訪者 N、T、P)」。

受訪者 A 提及雖參與式預算出發點良善,但時常因為提案內容與臺北 市市政策規劃不一導致執行上產生困境。以及公部門人力有限,對於每年度 多場活動舉辦、參與人數要求等政策相關業務感到負擔沉重與人力吃緊。

「參與式預算立意良善,但執行過程浮現若干盲點,例如:部份提 案由少數熱衷者提出,大多數市民仍漠不關心、所提公共議題與市 府推行政策或業務相違背(但不違法),倘錄案後將陷於執行與否 兩難、參與門檻低。」(受訪者 A)

進而,受訪者 C 在實際執行過程感受到認識與了解參與式預算政策的 市民為數甚少,就此部分受訪者 G、H、T 也有所感,三人不約而同皆認為 這與目前社會民情及政策宣傳方式相關,這也顯現執行者在政策推行上所遇 到的困境及難處有其共通點。此外,從 G、H 兩人言談中提到「一開始覺得...

(正面的看法),但後來覺得...(負面的感受)」,可以察覺到隨著執行 過程個人對政策的認知產生變化,初期對於參與式預算都抱持較正向的看法,

認為對人民有所助益,然隨著業務的執行個人逐漸有對政策的不信任與不認 同的感受浮現。

「(過去為陪伴學校角色一員)就想說看起來還不錯,但當承辦人 後就覺得一般民眾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東西。」(受訪者 C)

「一開始有(覺得參與式預算能幫助民眾發聲),後來覺得沒什麼 效果,最主要是民情跟市府的宣傳度作法還是有改善空間啦!」(受 訪者 G)

「一開始覺得或許能(讓民眾發聲、表達意見),但後來覺得沒什 麼效果。最主要是民情,跟市府宣傳度作法也覺得是還有改善的空

「一開始覺得或許能(讓民眾發聲、表達意見),但後來覺得沒什 麼效果。最主要是民情,跟市府宣傳度作法也覺得是還有改善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