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督教中華循理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政府對話。至此,連原本不大熟悉的安息日會也能放下疑慮,攜手合作。

二、 基督教中華循理會

循理會採教區制。其「魯凱區」轄下共有九間教會,依建堂順序分別為阿禮

(1953 年)、吉露(1953 年)、大武(1953 年)、萬山(1957 年)、三和(1964 年)、好茶(1964 年)、台東(1965 年)、佳音(1985 年)、美門(2000)11。 循理會來台傳教從台灣南部開始。中華循理會在美國循理會差派教士宣教、

建立教堂、設置學校、神學院、診所,於中國經營近半世紀(1904~1949),而於 中共建政之後離開中國,轉往香港、台灣等其他華人社會繼續傳教。1952 年司 崇德(Miss Geneva Sayre)教士離開中國直接赴高雄傳教,其主要原因便是通曉 華語的她,發現在台有許多中國遷台軍民,聽得懂華語,方便傳教。自此至 1955 年,三年間即成立高雄、大寮、鳳山、屏東等教會,而至 1968 年間,循理會集 中在台南以南地區傳教,共建立 19 間教會,信徒人數 1968 人,其教勢成長非常 快速12。有別於長老教會及天主教會的是:對於山地原住民部落的傳教,循理會 在台灣傳教之始便非常重視,該教派在原鄉發展之速度,幾乎與平地教會速度同 步,甚有超越13

如此的快速現象來自於循理會的宣教策略。循理會傳教士多選擇眷村通華語 之處建堂傳教,甄選本地傳教士亦以三類方式擇取:「退伍軍人」、「原住民信徒」

以及「通曉台客語的聖光神學院 14畢業生」。循理會內部評析:除第三類同工團 隊(傳教士),因素質、環境等內外原因效果未彰之外,第一、二類傳教士皆發 揮重大功能。尤其第二類傳教士在佈道後所吸收的山區原住民籍信徒,「雖其知

11 巴學誠,魯凱區宣教沿革,收錄於郭志彬編輯,2003,基督教中華循理會台灣年議 會五十週年紀念特刊,高雄:基督教中華循理會台灣年議會。pp.63-4、pp.170-87。

12 ibid. pp.26-31。

13 中華循理會在台灣的規模,整體而言並不大。其四大區會:「北區」、「南區」、「魯 凱區」、「排灣區」,屏東原住民地族區會即佔一半,可說是針對對排灣、魯凱兩 族原住民傳教的教派。

14 1955 年由循理會教士戴永冕牧師所創,於台鐵高雄車站附近(河南二路)。

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識有所限制,但宣教士加以任用栽培,成為第一線的同工,因其德行心性在部落 得以為表率,故能產生深遠貢獻。」15

換言之,在這樣的發展策略下,循理會未若長老教會及天主教會有一嚴謹繁 瑣按立(培訓、考核、認證、指派)傳教士的程序,反而對傳道人傳教熱情之要 求,更勝於其在神學精義上之研修。受訓結業之後的理會傳教士即能以親緣、同 村、同民族的身份吸引信眾,這對於傳教初期於各地站穩教會根基,有莫大助 益。16影響最大者,即為魯凱教區宣教的彭枝定(Camake)。

好茶部落青年彭枝定在 1953 年聽聞循理會鳳山聖經講習班講習後,便決意 皈依基督教,在 1956 年之前,尚未完成聖光書院教育時,即便課程尚未結束,

即開始向阿禮、吉露、大武三個部落傳教,並招徠魯凱族人下山一同接受循理會 的宣講。此後十二年之間獨力奔走於屏東、高雄、台東等魯凱三大群領域,創建 循理會 8 所教會,亦即,除高雄、台北兩所都市教會,以及若干都市聚會點乃是 在 1980 年代隨族人移居都市而拓展之外,循理會魯凱區會所有教會皆出自彭枝 定強烈的宣教使命感而創立17

強烈的宣教使命,並非沒有副作用。1957 年,大武循理會信徒賴壽錄家遷 移到萬山,彭枝定順勢接受邀請在萬山作試探性傳教。雖然萬山語言與霧台各部 落語言不通,但彭枝定得賴家協助翻譯,故以語言上之方便為由,遊說各家接納 循理會的傳道人,當時,基督教開始在萬山設教,並無明顯教派意識的情況下,

15 同前注,pp.30-1。「同工」為基督教教內人士互稱或他稱之詞,正職或義務職之神職 人員、負有事務工作之信徒或信徒代表,皆可稱之。

16 循理會有所謂「義務傳道」制度,即:未受神學教育,儘憑其強念信念,不待上級議 會指派的義務傳道者。吉露教會 1970 至 1999 三十年間九位傳道人,皆是如此。參 見前注,p.176。

17 彭枝定的傳教事業自始並非始於其家鄉好茶(舊好茶),而是返鄉途中較近前山的瑪 家部落。戴永冕牧師 1955 年開設的聖經造就班,全數九名學生,排灣族兩名,魯凱 族七位。彭枝定在此時參與了排灣族地區瑪家教會之建立。

77

20 巴學誠,2010.1.23,訪談記錄 MBHC100123。

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傳,彭枝定身為好茶人,沒有理由拒絕。

綜上兩教派之說法,以及與信徒家搬遷的同步現象,我們實可觀察得到魯凱 族傳教的另一特殊性,在於:「教會隨家庭的婚嫁與遷移而拓展」。萬山、美和、

大南、好茶等地,本身並非沒有基督教會(新教),甚且還是教義極為接近的長 老教會,然而信徒對歸屬「原教派」的情感牽絆,不容改宗,非得再成立一同派 教會不可。此既教士的體認也是部落大眾的體認。原鄉部落此一佈教特色,乃是 都會教會拓展的基礎,更將在重建區越發堅持,成了對「原教會」的強烈歸屬感。

而後,雖然萬山部落循理會信徒雖積極參與循理會教務,但仍感念早期長老 教會的傳教,便協助長老教會於 1958 年的第二次傳教、建堂。但,從此各部落 之各個教會或基於使命、或感於競爭威脅,無不積極傳教。以循理會與長老教會 這兩教會為例,在部落,「星期一有靈修長老帶領的同工禱告會、星期三有長老 執事禱告會、星期四晚上特別訪問、星期五家庭禮拜、星期六為兒童主日,以及 星期日的主日聚會」,加上定期與不定期的聖詩獻唱、感恩節、聖誕節,以及種 種信徒團體如婦女會、青年會、松年大學(長老教會)之聚會與各種工作會議,

形成族人頗為沈重的負擔,甚而「影響了族人參與部落公共事務的機會」(台邦‧

撒沙勒 20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