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部落人心理連帶的隔離

第三章     傳統階級制度的式微與都市社 會組織的形成

第一節 、 現代國家行政力量重置下的傳統部落 一、 部落空間的秩序重置

二、 部落人心理連帶的隔離

內部民族主義興起的源頭之一(紀登斯2002:192-212)。

無獨有偶的,魯凱族以及室內葬傳統的台灣原住民,在上個世紀初也遇到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5

可以發現,作為紀登斯所謂國家暴力形式之一的行政機關,在民族心理上發生了 本質的變異。台灣原住民並未取得自治(self-autonomy)地位,有的只是中華民 國政府一體形式之下,作為行政與民意機關的一種普遍型態:「地方自治」(local self-governance)。但在行政轄區與民族生活領域高度重疊、以及鄉長為本族、鄉 代表多數為本族的霧台鄉案例上,旅外魯凱族人竟也能產生移情現象,把公所由

「地方政府」視為「民族政府」的表徵,而「要求」或「期待」,霧台鄉公所的 行政思考必須超越可見的行政疆界,不能僅囿於以涉及人口推算部落墓地需求,

而必須著眼與民族邊界,「視外地族人為自己人」。故移居到都市的魯凱族人在縣 政府一再以「霧台是魯凱族的原鄉」作為對外招攬觀光的訴求時,無法接受鄉公 所對族人喪事排拒以對,認為事不關己。魯凱族傳統疆界經日本、國民政府等外 來政權打破,傳統政治威權經國家機關取代之,民族需要有一個替代物來做為群 體的象徵。顯然的,這並非移居地的都會政府,而是原鄉鄉公所。紀登斯認為:

依戀故土,創造與灌輸富有特色的理念與價值觀,追溯特定歷史中民 族經歷,這些正是民族主義反覆出現的一些特徵。多數民族主義心理學理 論把這些觀念同個體的需要聯繫起來,認為個體置身於他們能夠認同的集 體的需要。以前能夠滿足種種需要的群體(比如地方社區和親屬群體)已 經瓦解,所以民族主義的象徵提供了現代的一個替代物。民族主義不僅提 供了全體認同的基礎,而且還能顯示出這種認同是一種與眾不同民族珍貴 的成就。雖然民族主義可能是一種比較新穎的宣言,但它迎合的卻是安全 地寄託於過去的認同欲望。〔……〕現代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史既存的傳統文 化不再整合,因而創造了對群體象徵主義的更新形式的追求,民族主義正 好符合這一點。民族主義生成的團結精神和集體義務在文化衰退的環境中 有很強動員能量(紀登斯,2006:231)。

雖然紀登斯討論的切入點乃是 19 世紀以降到當今的西方民族-國家裡面的

(少數)民族團體,但這一分析民族主義肇端的研究取向,卻也讓我們在考察由 主流民族所控制下的都市社會下,少數民族集結成民族社團的動力因,一種遠超 過他們表面的自稱,同鄉會,而獲取的民族意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