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農村社區自主治理案例分析與實證

第四節 外部環境變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外部環境變量

本節以中寮鄉在九二一地震後重建過程中外部環境變量的觀察所得,

分析對社區治理的集體行動結果所造成的影響。根據實際觀察、訪問及資 料分析,中寮鄉自九二一地震之後的家園重建到產業轉型,影響集體行動 的外部環境變量主要包括下列幾項因素:

一、累積社會資本的公共性論壇

地震之後進入中寮鄉的協助團體中,有三個文史及社會工作團隊 帶動了中寮人重新思考他們與這片生活與生產的土地之間的相處之 道,這三個團隊是中華民國社區資源交流協會、果然工作室及鳳邑赤 山文史工作室。

中寮自清嘉慶年間開墾至今,土地一直是中寮人最主要的資產。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土地是營生的資本;但從生活的整體來看,土地 是中寮是生命的母體。在大地之上,蒼穹之下,所孕育的與自然的共 生,正是中寮人最深刻的生命經驗。與自然共生的文化,帶給過去的 中寮極多生活的智慧,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就是一種倫理關係,土地 的生命是在人為的生活中同時被關照。如今,中寮的人地倫理暫時被 市場經濟的邏輯取代,土地成為單純的生產工具,物化了人與土地的 關係。滿山的檳榔樹與超限利用的陡坡果園,毫無節制的濫用化學肥 料造成土壤的酸化等等作為,述說的正是這種人與地關係的疏遠。

在這些團體進入中寮之後,除了他們原本就是致力於推動鄉土生 命本質與永續發展的理念宗旨之外,也發現在中寮人心裡的底層,人 與土地的共生關係應該仍然存在,只要中寮人認同自己的土地,人與 土地的倫理就能重建。尤其對未來中寮的整體發展,人地倫理的重建 就意味著中寮人生活文化的延伸與開創。

基於這樣的理念,果然工作室以鄉人的眼光來找尋中寮的文化與 歷史的本質,發行半月刋的「鄉親報」,除報導鄉人在重建過程的各 種觀感與感人事跡之外,更推動中寮人自己來撰寫各村的文化與歷史,

喚起鄉人共同的歷史記憶。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則發行「中寮鄉新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景」,為中寮人未來共同發展家園宣導愛鄉愛土的理念,強調唯有對 這片土地付予長遠的維護與灌溉,才能有永續的明日。中華民國社區 資源交流協會54在地震後的第一時間即已進入中寮鄉,迅速瞭解各方 進來的單位團體的性質和工作,協助鄉民處理外來緊急救援物質的安 置和鄉民的安頓工作,與鄉民們建立了緊密的互動關係。交流協會爭 取到臨時鄉公所附近的一個小貨櫃屋,佈置了可供意見交談與分享的

「荼坊」空間,鼓勵鄉民對公共議題的討論對話,推動了鄉民們開始 實踐民主化與公共性的概念。

除了文史工作者所帶動的對故鄉土地的省思之外,進入中寮鄉協 助重建的中原大學建築系團隊與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也與上述三個 社會工作團隊為了重建工作的推動,進入各村與村民們舉行「社區論 壇」共同討論災後復原的各項課題。這種「社區論壇」的座談會通常 是外來團隊在不熟悉鄉民之間的社會網絡關係的情況下,經由村中的 意見領袖出面召集村民面對面溝通,以瞭解村民們問題與協商解決策 略最直接快速而有效的方式。由於是透過地方意見領袖或具有「制度 關係」的公職人員出面邀集,並沒有強制性,因此在各村舉辦的「社 區論壇」的情形也可以作為檢視各村社區的人際網絡關係與社區凝聚 力的指標。通常如果地方意見領袖較熱心,而且當地社會網絡關係緊 密,則較容易形成參與的結果。另外,如果該項議題與居民切身的利 害直接相關的話,或因地方遭受重大的共同危機時,居民也較有參與 的意願。反之,若地方意見領袖對「社區論壇」的召集顯得不積極,

或社區居民對共同事務的集體協商方式不關心,社區網絡薄弱且參與 度不高,則外力團隊也將難以透過適當的管道來瞭解居民的需求,更 遑論凝聚社區共識。

表 4-2 記錄在地震當時從十月至十二月之間在中寮鄉各村所召開 的「社區論壇」情形,在中寮鄉十八個村落當中有九個村落由當地意 見領袖召集舉辦了「社區論壇」,其中永平村與中寮村因位於全鄉的

54中華民國資源交流協會是一個具有非常豐富經驗從事社會工作的基層草根性非政府 組織(NGO),在台灣各地的工作模式一向擅長資源運用的結合、交流分享與創造突 破,並強化共生的組織與社區關係的理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經中心,受災程度相對較為嚴重,因此容易受到外來團隊的注意將 其列為優先推動的重點村落,居民也因受災嚴重,對重建相關資訊及 法律的需要動機大,因此重建進度較快。而八仙村與義和村則因居民 的凝聚力強而且社群網絡較緊密,經由熱心的社區領袖號召帶動下,

居民參與重建的討論與協商意願高,並且與重建團隊的配合較密切,

因此重建計畫的推動亦較順利55,「社區論壇」舉行頻度亦較高。

從當時的會議記錄來看,初期居民最關心的無非就是如何復建自 家房舍的問題,討論的議題大都圍繞在建築管理法規、災後緊急規定、

臨時安置方案、與貸款補助辦法等。同時外來協助團隊也積極宣導社 區「整體規劃」的相關事及產業轉型的方向。這種「社區論壇」的效 果除了協助居民解決立即性安置與復建的知識與訊息需求外,無疑地 也會增加居民對參與集體行動的誘因效果,提升對未來發展的樂觀預 期。

事實上僅有一、二次的「社區論壇」經驗並不保證能在居民集體 行動的促成上造成什麼重大的效果,關鍵還是在於是否能由論壇轉為 真正的集體行動,建立彼此合作的信任感與共享規範,最後落實為社 區生活的行為習慣。「社區論壇」的建立一方面需要靠社區居民既有 的社群網絡關係來形成凝聚力,另一方面經由「社區論壇」所提供的 交流平台亦會增加居民的互動與合作情感,經由討論所形成的共識幫 助居民建立合作的內部規範,經過多次的共同協商及參與社區共同事 務的過程,能夠合作培養居民互信、互惠的基礎,進而累積當地社群 的社會資本,對後續重建工作及社區發展事務的持續推動也是一項重 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居民參與「社區論壇」更容易獲得重建的訊息與 知識, 對增加居民治理社區事務或解決自己生活困境的能力有所增 進,因此也累積了居民的知識資本。

在中寮鄉各村中由「論壇」的召集、村民參與治理事項討論、建 立行動共識、尋找行動的資源,到最後能促成集體行動實現的結果的 實例,經由相關資料記載與訪談得知,包括永平村、中寮村與資源交

55 林逄展(1992:60-63)曾對八仙村居民參與重建工作的情形,以發動居民參與福盛 圳復圳計畫為例,描述了意見領袖的熱心推動與居民的社群網絡參與動員的情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流協會共同推動的「教育學習體系」所開辦的一系列教育課程;八仙 村與中原建築團隊推動的「八仙社區總營造計畫」、果然工作室與北 中寮七村共同設立的「龍眼林社區學園」、龍安村社區營造及「老人 生活照顧」等集體行動實例56

二、外力專業團隊帶動集體學習累積知識資本與人力資本 地震後進入中寮協助解決重建工作的義工團體、學術單位、專業 組織與民間團體,對居民治理社區事務及個人生活問題的解決,實際 上產生了極大的協助效果。以本研究觀察外力團體對社區治理的集體 行動助益主要表現在二方面:首先,是外力團隊提供了社區居民主要 的知識與技術支援,尤其在中寮鄉所推動的項社區學習計畫,為當地 居民累積了知識資本,成為後續產業發展轉型重要的技術基礎。其次,

是在協助居民進行集體行動再造的過程中,由外力團隊分擔了制度規 則的提供以及組織架構建立的成本,協助居民建立了集體行動的互動 規範與運作組織,使個人在參與集體行動中的責任與權益具有一致性,

維繫集體行動持續發展的激勵效果。

由於中寮鄉遭受的損害極為嚴重,並且相關的地權複雜、國有土 地佔用嚴重,而政府的重建作業程序不時的更動,主管單位權責與意 見尚未整合,造成初期重建計劃的推動進度頗為緩慢。而在政府單位 與學術界同樣希望藉著這一次的重建能大幅度的提升重建區的環境 品質與建設水準。重建的協助團隊「中原建築」與「東海建築」採行 了參與式的規劃設計程序,主動進入各村進行重建的「社區論壇」, 直接協助居民解決重建問題,並且宣導「整體規劃」與社區營造的理 念,在重建過程中進召開了多次的重建座談會57,不斷的嚐試著重新 找出中寮鄉的文化、歷史與空間的風貌特徵,以融入建設的環境涵構 當中,雖然因此延緩了重建的腳步,卻也培養鄉民們熟悉集體參與重 建的程序,並為後續社區總體營造建立了居民主動參與的基礎。

56 有關北中寮的災後重建過程在林逢展(1992)論文中有詳細的過程記錄,另外在《中 寮鄉親報》及龍安社區發展協會印製的《龍安新契機》中均有論及事件過程。

56 有關北中寮的災後重建過程在林逢展(1992)論文中有詳細的過程記錄,另外在《中 寮鄉親報》及龍安社區發展協會印製的《龍安新契機》中均有論及事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