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客觀條件變遷,舊法已不適應現今市場環境

3.1 統一企業所得稅之理由

3.1.1 客觀條件變遷,舊法已不適應現今市場環境

在 1980 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資本不足和外匯短缺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主 要因素。為了滿足外匯需求以及經濟增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需求,中國政府在經 濟增長和對外開放迫切需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情況下採取了一系列鼓勵 出口和吸引外資流入的政策措施,對外資給予所得稅優惠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 容。在改革開放初期,為吸引外資並考慮到外資進入新環境所面臨的風險,中國 決定實行最醒目、最直接的稅收優惠政策,與內資企業相比,外資企業的實際稅 負約低十個百分點,此乃中國在過去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所形成的內外資兩個所 得稅稅率,是適應當時中國整個經濟發展過程的實際需要,以此鼓勵外資進入。

這種優惠措施是順應國情、推進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一種理性政策選擇。從實 施效果看,其對緩解資本和外匯不足、擴大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透過對外開放促 進經濟增長,的確發揮了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在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 GDP

5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稅務學會會長楊崇春,安徽稅務高峰論壇。

6 蔡敏,「專家指出:稅改後中國稅制仍具國際競爭力」,新華網,2007 年 4 月 25 日。

年均 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 2.7 個百分點來自利用外資的貢獻7

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過去,中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今非昔比。首先,現在中國 已經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從過去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向內涵式經濟增長模 式,中國的企業也都在市場運行機制的環境下運行,公平和競爭是兩個相輔相成 的重要市場經濟特點。接著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市場從有限範圍和有限 領域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元的開放,從以試點為特徵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法律框 架下的可預見的開放,進口關稅水準大幅降低,外國資本和產品將大量湧入。最 後,區域發展戰略也從重點發展沿海開放地區轉向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加上奧運 會、世博會、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帶來的商機所具有的吸引力,

可以預言中國將成為未來五至十年世界最龐大的潛在市場。現今中國的經濟體 制、宏觀經濟環境、外匯和資本供求關係以及外資企業來華投資動機等,都發生 了重要變化。然而在種種興辦企業所必需的條件,如原材料、市場與勞動力等逐 漸成熟之際,內外資企業稅負不均卻越來越有悖於稅收的國民待遇原則,也進一 步影響了內資企業提高競爭力。

僅就外匯和資本供求關係來說,2006 年中國貿易順差已經達到 1775 億美元,

2007 有望突破 2000 億美元。在經常項目順差迅速增加的同時,資本項目順差也 一直保持在較高水準。國際收支長期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迅速增加,按國家外匯 管理局官方網站公布的資料,截至 2006 年 6 月底,中國外匯儲備為 9411.15 億美 元,超越日本,居世界首位。至 2006 年 10 月,外匯儲備更突破一萬億美元大關,

達到 10663 億美元8,07 年仍以每月五百億美元左右的速度在增加9。隨著中國外 貿出口和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外匯資金總體上由短缺轉為相對充裕。這就要求 中國在利用 FDI 過程中,一方面仍然需要合理引進 FDI,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要把著力點放在以引進外資促進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和自我發展上,更 加注重優化外商投資的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和技術層次,大力提高利用 FDI 的品 質和水準10

而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放大,亦使得中央銀行由於外匯佔款劇增而引起的基 礎貨幣投放大量增加,從而成為引發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因素。專家認為:「如果 說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憂心的是資本不足和外匯短缺的話,那麼現今則正好相 反,高額外匯儲備和過剩的流動性成為如今最大的困擾11。」弱化激增的外匯儲

7 柳立,「新《企業所得稅法》將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訪談記錄,金融時報, 2007 年 4 月 24 日,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學家苑德軍發言。

8 參照 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tjsj/tjsj_detail.jsp?ID=110400000000000000,17&id=5。

9 參照 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tjsj/tjsj_detail.jsp?ID=110400000000000000,18&id=5。

10 雷廣平,「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對我國利用 FDI 的影響」,稅務研究,第 251 期,37 頁,2006 年 4 月。

11 柳立,「新《企業所得稅法》將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訪談記錄,金融時報, 2007 年 4 月 24 日,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學家苑德軍發言。

備對經濟運行的負面影響,與如何緩解流動性過剩,已經成為中國中央政府和央 行面臨的一道極需解決又頗為棘手的難題。是以旨在鼓勵出口和吸引外資以解決 資本和外匯不足的外資所得稅優惠政策,似乎已無繼續存在的理由,統一內外資 企業所得稅、取消外資超國民待遇的呼聲日高,因此不能再用最初的稅收優惠政 策來吸引外資。

兩稅合一短期內有助於緩解流動性過剩和人民幣升值壓力。外匯儲備的增加 額主要由資本和金融項目下的外商直接投資和經常專案下的貿易順差構成。中國 自價格開放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對外匯儲備增長的實際貢獻已經接近出口對外匯 儲備增長的實際貢獻,並有逐漸增強的趨勢。香港特區、臺灣、韓國、新加坡對 華投資額共佔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 66%。這些來自於香港特區、臺灣等地,主要 從事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生產產品,

從而返銷回國或是香港,或出口到第三國,因此被稱為出口導向型投資。這類型 製造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受稅率的影響普遍比尋求境內市場或特定區位優勢的 公司要大。因為出口導向型投資的目標在於獲得東道國廉價的資源,對經濟環境 的要求也不高,主要關注原材料的成本以及包括稅收在內的各種經營成本。而 且,這種公司通常具有很高的流動性,很有可能在可選擇的地點之間比較稅收的 差異,尋找更有利的稅收優惠政策12。從表 5 中可看到中國 2004 年外商投資企業 對部分國家的出口、進口情況。其中亞洲十國/地區佔有絕對的優勢,由此可見其 出口導向型投資的特點。這些企業一般規模較小,流動性較高,對包括稅收在內 的各種生產和經營成本較為敏感。

表 5 2004 年外商投資企業對部分國家/地區進出口情況表

國別/地區 進口金額

(億美元)

佔全國三資企業出口 總額比重%

出口金額

(億美元)

佔全中國三資企業出口 總額比重%

香港 73.8 2.27 691.57 20.42

澳門 1.56 0.05 8.55 0.25

臺灣 493.87 15.22 84.31 2.49

日本 675.16 20.8 480.38 14.19

菲律賓 74.82 2.31 22.8 0.67

泰國 69.55 2.14 27.71 0.82

馬來西亞 125.05 3.85 49.66 1.47

新加坡 89.05 2.74 88.16 2.6

印尼 34.22 1.05 22.59 0.67

12 同前註,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德旭發言。

韓國 452.31 13.94 154.4 4.56 亞洲十國/地

區合計 2089.39 64.37 1630.14 48.14

歐盟(15 國) 361.69 11.14 571.58 16.88

美國 233.27 7.19 822.71 24.3

數據來源:中國商務部,「2005 年外商投資報告13」。 觀察中國主要周邊國家和地區,如印度、韓國、菲律賓等國都加大了稅收優 惠政策的力度,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相當低,意在透過稅收政策吸引外 資。因此,當稅率提高和稅收優惠取消使經營成本提高時,這類投資就很有可能 撤離,而轉到低稅國家和地區。

根據中國吸收外資的具體情況(見表 6),2005 年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來 源地仍較集中。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地區累計對華實際投資總額佔全國實際使用 外資總額的 89.71%。其中,亞洲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香港、我國、新加坡是中國 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地,分別列居排名第 1、2、6 位。這些來自於香港、臺灣的投 資,相當一部分屬於出口導向型投資,很可能因為中國稅收政策的調整而減少。

表 6 截至 2005 年底累積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地區

國別/地區 實際使用外資金額 比重(%)

香港 2889.48 46.42

臺灣 621.19 9.98

美國 543.85 8.74

日本 534.45 8.59

韓國 313.18 5.03

新加坡 289.56 4.65

英國 132.87 2.13

德國 115.17 1.85

法國 74.7 1.2

荷蘭 69.67 1.12

十國/地區合計 5584.12 89.71

13 參照:http://www.fdi.gov.cn/pub/FDI/wzyj/yjbg/zgwstzbg/2005chinainvestmentreport/t20060423_27560.htm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商務部,「2006 年外商投資報告14」。 因此,新法頒布後,外資企業稅負的增加將在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此類 低技術的外資進入,從而造成中國出口導向型投資的減少,也將降低經常項目和 資本項目的順差及外匯儲備的增長幅度,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流動性過剩和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至於資金龐大的跨國投資者,其於投資決策的關注點已從享 受優惠政策演變為佔有中國市場,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型集團於中國設立亞太地區 總部,促使中國的產業集群優勢日益增強。在這種客觀條件下,稅收優惠政策的 調整不會改變多數外資進入中國的決策,且能促進引入外資的結構優化,提高外 資利用水準。

事實上,除了稅制改革,近年來中國對外資政策多有調整,《關於外國投資 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2006)15以及《關於外商投資舉辦投資性公司的補充規 定》(2006)16等相關規範陸續公布,同時發改委、商務部等國家經濟決策部門也 發布關於外資投資的一些新規定。並於 2007 年 3 月 8 日起廢止《關於印發〈出 口收彙考核試行辦法獎懲細則〉的通知》17,此施行細則乃是中國人民銀行、國 家外匯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擴大出口於 2000 年聯合發 布18。而如今中國貿易順差大、經濟環境改變,為順利通過《企業所得稅法草案》

鋪路而廢止該施行細則。

種種跡象顯示,在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對外資投資正在進行重 新審視和評估,從單純的吸引 FDI(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量以及促進 GDP 增長到 全面考慮 FDI 的品質,同時也開始對自身投資環境進行了全面審視檢討。

針對合併中外資企業所得稅是否會減少外資的流入,持否定答案者認為稅收 政策是吸引外資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絕不是決定性因素。除了稅收政策,還有 政局穩定、貨幣穩定、非壟斷、法律制度健全、市場、配套設施等,當稅收作用

針對合併中外資企業所得稅是否會減少外資的流入,持否定答案者認為稅收 政策是吸引外資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絕不是決定性因素。除了稅收政策,還有 政局穩定、貨幣穩定、非壟斷、法律制度健全、市場、配套設施等,當稅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