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嘗試以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為研究對象,結合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 與發展脈動,進行內容分析,討論教科書中理想家庭圖像的變遷,礙於研究時間 與精力限制,未能在研究方法與對象上進行多元檢證。對此,研究者進一步對後 續相關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作為日後相關研究的參考依據。

一、研究限制

研究者嘗試從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兩部份探討本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理想家庭圖像的變遷礙於本研究針對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

雖可以看出不同時期執政者政策制定與知識生產的階段性任務,但卻未能針對不 同世代的孩子進行深入訪問,呈現自身在國語教科書中家庭圖像的學習經驗,以 及個人生命經歷的主觀想像與意義建構的歷程,為本研究的限制。

此外,本研究亦未能以敘說研究的方式呈現出不同世代的國小教師,在教育 第一現場的執行經驗,尤其面臨國家不同時期的階段性政策,從農村社會、現代 家庭到後現代社會多元家庭圖像、多元性別教育與親職角色的強調,作為國家意 識形態機器的傳播與執行者,在不同世代國小教師自身的看法如何?是照本宣科?

是自我說服,配合國家政策?還是有其專業自主,增能賦權(empowerment)?

然而,在教學現場中是否有進行批判與反思的空間?在本研究中均未能有進一步 的討論,實為可惜!

(二)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本研究對於教科書理想家庭圖像變遷的討論,研究時間與精力限制,內容分 析的範圍僅限於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不但未能擴及國小其他年級,以及社會 與生活等其他領域,或國中與高中階段,進行交叉比較研究,甚至未能深入考察 不同年代與家庭相關的法律與福利政策階段性變遷。對此,研究者認為在推行中 小學多元性別教育討論之際,本研究未能完整考察、記錄台灣社會、法律、政策 與中小學教科書中家庭圖像變化的痕跡,亦為本研究的限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後續研究建議

根據本研究過程、研究限制與研究成果的發現,研究者嘗試針對「反對多元 性別勢力的觀察」與「研究方法與對象的突破」對於後續研究提出兩點建議。

(一)「反對多元性別」勢力的觀察

2005 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細則》第 13 條定明文規定「性別平等教育相 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以提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 識」,2010 年教育部有意推行中小學多元性別教育,但 2011 年真愛聯盟發動「反 對教育部在國小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中納入同志教育」一連串連署抗爭活動,使得 課綱修訂機制重新啟動;此外,教會與其相關社福團體組織開始培訓志工,進入 校園宣導性別教育,推行真愛運動,並以幸福家庭為主軸,採取實際家庭義走行 動來守護台灣家庭,從 2011 年 7 縣市響應至 2013 有 10 個縣市響應,引發長期 推動多元性別平等教育團體的一陣騷動,並掀起「多元性別」與「反對多元性別」

議題的討論。

對此,卡維波給予正面的評價,並認為校園內支持同志與恐同的兩種觀念,

應該有平等對話的機會,尊重多元文化的論述才不會只是一種政治正確,或淪為 宣傳的口號(《台灣立報》,2012/10/21)。然而,研究者則認為按後現代社會強調 解構現代化家庭,朝向多元、異質家庭的發展趨勢,《家庭教育法》將「兩性教 育」修正為「性別教育」,以及《性別平等政策綱領》與《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 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持續強化多元性別與多元家庭,以及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逐步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彷彿台灣的家庭圖像已在全球多元成家的浪潮中。但 事實上,多元性別、多元家庭的發展在台灣尚未取得社會共識,真愛聯盟、教會 與其相關社福團體組織「反對多元性別」與「反對同志教育」的勢力,對於台灣 家庭圖像建構的影響力值得為未來研究持續觀察。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的突破

在研究方法與對象的突破上,研究者建議後續研究可以從歷史社會學的研究 趨向,考察家庭教育法律制定與政策上的社會變遷,或是繼續延伸思考教科書中 對於家庭的定義與界線如何影響行動者,深入訪談不同年代的教育行動者,或是 以個人生命歷程述說研究的方式,探討教科書家庭圖像對個人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考察家庭教育法律制定與政策上的變遷

面對台灣家庭教育發展的歷史沿革,1945 年為「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改進 國民生活,以期建立現代化家庭」制定《推行家庭教育辦法》;1970 年代以「媽 媽教室」推行家庭教育;1976 年教育部更是在全國教育會議中決議全面推行親 職教育,落實於各級學校。1980 年代實施台灣第一個家庭教育專案計畫「加強 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五年計畫實施方案暨修正計畫」,23 個縣市陸續成立「親 職教育諮詢中心」。1990 年代「親職教育諮詢中心」首先更名為「家庭教育服務 中心」,二次更名為「家庭教育中心」。2003 年 2 月為「增進國民家庭生活知能,

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經總統公佈實施《家庭教 育法》至今。

在研究方法與對象上,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可立基於本研究對於教科書家庭 圖像變遷的考察,從早期欲建立現代化家庭到後現代友善家庭與多元家庭概念的 推廣,細部考察性別、婚姻與家庭教育相關法律與福利政策的制定過程與其形構 出家庭圖像變遷的因素。

2.訪談不同年代的教育行動者

除了社會建構,家庭圖像亦涉及個人主觀的意義詮釋,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 可進一步以教育前線的教師為研究對象,深入訪問學校教師在個人教學經驗中,

對於教科書對於家庭圖像的意義詮釋,深入討論不同年代的教育行動者在不同社 會發展階段教育現場的執行經驗。

3.個人生命歷程的述說

每個家庭成員心中對於家的想像與意義詮釋各有不同,伴隨著社會的變遷,

每個人對於家的想像與意義詮釋亦會有所改變。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相關研究 可以孩子為中心,以繪畫、觀察與訪問的方式,尋找其家庭認知地圖的建構,進 而訪談家中每一個成員,從個人生命歷程的角度探討不同社會階段個人對於家庭 圖像與其意義建構的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

丁庭宇(1986)社會經濟變遷與人口轉型---台灣經驗的生育行為研究。台北:巨 流。

中國日報(1956/9/12)匪提倡節育,粵普遍墮胎。中國日報,第 1 版。

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1977)台灣自來水誌。台北: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2004)多元化的家庭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2001)人口政策資料彙集。台北: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 會。

內政部社會司(2004)社會福利政策綱領。中華民國九十三年社政年報。2008 年 8 月 30 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17/93/index.htm

內政部社會司(2007)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社政年報。2008 年 9 月 27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17/96/index.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9)內政統計年報:初婚率與再婚率。2010 年 3 月 21 日,取 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3.xls

內政部統計處(2010a)九十九年第六週內政統計通報:98 年嬰兒出生狀況統計。

2010 年 3 月 21 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906.doc 內政部統計處(2010b)九十九年第三週內政統計通報:98 年國人結婚登記之外

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統計。2010 年 3 月 21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903.doc

內政部統計處(2010c)性別統計指標:結婚按國籍年齡教育程度。2010 年 3 月 21 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gender/ps03-04.xls

內政部統計處(2010d)內政統計年報:婚姻狀況。2010 年 3 月 15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3.xls

內政部統計處(2012)內政統計年報:育齡婦女生育率。2012 年 10 月 3 日,取 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4.xl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崇一(1991)台灣的工業化與家庭關係的轉變。載於喬健(主編),中國家庭 及其變遷(頁 171-18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 所。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

王甫昌(2003)社會運動。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 421-452)。台北:巨流。

王振寰(2010)現代國家的興起:從殖民、威權到民主體制的國家機器。載於黃 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頁 101-136)。

台北:群學。

王泰升(2002)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台北:元照。

王淑英、孫嫚薇(2003)托育照顧政策中的國家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4),

147-174。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

8,115-149。

王蒼柏、黃紹倫(2006)回家的路:關於全球化時代移民與家園關係的思考。廣 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4),30-37。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潔雯(2000)我國國中補校教科書現代家庭科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師範 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叢桂(1995)國小課本中的家庭價值與工作價值觀。測驗與輔導,133,2730- 2732。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台灣日日新報(1901/5/3)雜錄:男女婚姻自由論 錄清議報。鳳城蓉君女史稿。

台灣日日新報,第 4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台灣立報(2012/10/21)真愛進校園 卡維波:不是壞事。史倩玲報導,台灣立報。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57)臺灣社政十年。台北: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台灣省教育廳(1970)台灣省國民小學教育之成長。國教世紀,6(1、2),130。

台灣省媽媽教室輔導人員研習會(1987)七十七年度台灣省媽媽教室輔導人員研 習會手冊。台灣省:台灣省媽媽教室輔導人員研習會。

台灣省媽媽教室輔導人員研習會(1987)七十七年度台灣省媽媽教室輔導人員研 習會手冊。台灣省:台灣省媽媽教室輔導人員研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