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家長團體成員」角色視框

一、七位團體成員之經驗敘說

(一)以智慧伴佐真心的 C

其實我們人生會繼續 carry on 下去,

當你本來相信的事情,被更加認定的時候,

你就會希望它發揮的方式運用更廣泛。

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建立於他對自己的認識跟理解,

不是說我長得很美,我就是很厲害,不是。

而是說你清楚認識到你自己的長處跟限制的時候,

這個才真的是自信。

摘自 C 的訪談稿 C 是一位四十五歲的母親,在跨國企業擔任會計主管。C 的獨生女 Cc 今年 13 歲,在 2 歲的時候被診斷出有亞斯伯格症。C 在三年前曾參加過研究者的家 長團體。然而與三年前尋求 Cc 狀況解決之道的愁苦不同,除了敏捷清晰的思考、

條理分明的口語表達仍是 C 鮮明的色彩之外,現在的 C 更多地流露對孩子、對 他人的愛與理解。

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多次接觸到 C 坦誠真摯的眼神,以及她對人 的理解與關懷。C 在訪談中曾說,「有愛不夠嘛!誰沒有愛呢?我們需要學習如 何正確地去愛一個人,不然以愛之名做傷害的事情很多」。她在接受研究者的訪 談時曾提到,「我真的覺得帶人跟帶小孩其實是一樣的,你如果有良心帶你的部 屬的話,那你要付出真心,跟你要真心對待你的小孩是一樣的」。在研究者眼中,

C 是一位懂得以智慧伴佐真心的人。

C 提到她對於團體中引入局外見證者的經驗,主要在於幫助她擴展更完整的

80

視野,並且增強了她原初對人的相信—「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價值」,並再次認 知到,引導他人看見個人價值並找到方向,讓她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二)傳承母愛光輝的 D

我會一直把她的照片擺在我的床頭。

我一直常常就是會看她,然後會跟她講話,

因為我想說,她雖然走了,但還是支持我最重要的力量。

對,雖然她走了,

但我相信她還是,她的精神還是在我的…

她的生命還是活在我的心裡面。

摘自 D 的訪談稿 D 是一位四十八歲的母親,除了協助先生處理事業上的工作之外,主要專職 在家照顧孩子。Dd 是家中長子,在三至五歲之間,陸續被診斷有發展遲緩、高 功能自閉症與注意力缺陷等症狀。家中除了 Dd 之外,還有一位女兒。

從第一次接觸 D,經歷八次團體,乃至於後續的訪談等過程,研究者在 D 身上持續看見她對人的開放與親近的特質,D 在回想自己的人際關係時,也憶起 自己的確樂於關懷他人、幫助他人。除此之外,D 在團體過程中多次展現了她願 意面對內在脆弱的勇氣,並為了成長而採取實際行動的力量。她的坦露與真實,

對催化團體成熟佔有重要的地位。

D 對於在團體中引入局外見證者的經驗頗為深刻,她感受到局外見證者的生 命與她的生命經驗之間的重疊,為彼此的生命注入了理解與支持,並且幫助彼此 看見,當她們走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之後,會激發出更大的力量,陪伴孩子繼續 往前走。D 也從自己對孩子的愛,看見她與已離世母親之間的愛,並使自己成為 一個持續學習成長的人,好讓在天上的母親不需要為她擔憂。

研究者看見 D 不僅傳承了母親對她的愛,也將母親帶給她生命的影響延伸

81

到自己的孩子以及她所接觸到的人身上。而她所接觸到的人當中,包含研究者。

(三)脫去緊箍咒的 E

如果我 65 歲還健康的話,

我會很感恩,很感恩有這些歷程,

就像 B 講的,「精彩」!

我覺得我的人生雖然有那麼多的挫折跟痛苦,

可是真的是一個成長,也是一個精彩。

我會告訴 45 歲,現在的我,

感謝有這些成長,感謝有這些精彩,

感謝我現在能自私,感謝我把緊箍咒拿掉,

讓我將來會越來越健康,也越來越精彩。

摘自 E 的訪談稿 E 是一位四十五歲的職業婦女,有三個孩子,二個女孩是姊姊,Ee 是個男 孩,排行第三,14 歲。Ee 在三歲時被診斷為輕度自閉症,另外在國小一年級時 被診斷出有第一型糖尿病。

研究者對 E 感受最深刻的,是除了本研究安排的二位局外見證者之外,研究 者似乎成為 E 的另一位見證者,見證 E 如何從婚後對自我的否定中,重新尋回 婚前對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並且欣賞與肯定走過困境的自己。研究者不斷地在團 體過程中看見 E 對團體的信任,願意對團體成員敞開自己,願意以自己不為人知 的艱苦經驗來溫暖團體夥伴。E 對自己有一種真誠的謙卑,她能坦然面對自己的 現況,然後從現況中出發。研究者常從 E 對生命的真誠得到反思與滋養。

對 E 來說,經歷團體中引入局外見證者,是一段看見生命中框住自己的緊 箍咒以及拿掉緊箍咒的過程。E 與局外見證者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彼此激盪,幫助

82

彼此看見生命中的框限,但也看見了自己掙破框限的力量與堅毅。

(四)不只走到這裡,還會走得更遠的 F

感謝孩子努力面對焦慮,在學校中努力撐下來,

孩子光能做到這一點,就很棒了。

只要把時間拉長,真的會看到孩子的改變。

就像 A 說的,「歪歪斜斜又怎樣,我們還不是走到這裡了」,

我覺得,我們不只能走到這裡,我們還能繼續走下去呢!

摘自 F 於第八次團體的發言 五十歲的 F 是一位全職在家照顧孩子的母親,家中有二個孩子,排行第一的 是姐姐,Ff 是排行第二的男孩。Ff 今年 14 歲,四歲時確診為亞斯伯格症。

在進入團體之前,F 告訴研究者,要敞開自己走入社群對她來說具有挑戰性。

然而研究者從 F 第一天進入團體,就不斷地看見 F 在團體中主動地分享經驗、回 應團體夥伴。研究者看到的是一位願意敞開自己、知無不言、慷慨真誠的 F。F 全心投入對 Ff 的照顧與教育,並且累積了豐富的經驗。

在團體中引入局外見證者的經驗,似乎為 F 打開了新的眼目,讓她開始看見 過去一直存在但被她忽略的事實。F 的目光從原本一直聚焦在「不夠、不夠!我 還需要為 Ff 做些什麼」,開始轉而看見—Ff 成長得很好,能在社會獨立生存下去;

她做得很好、已經夠努力,並沒有不足。

(五)尋回對孩子原初之愛的 G 她小時候真的好可愛哦,

我真的好愛她,

我覺得那時候我就是全心全意的,

就是每天都是…好像看到她都好開心。

摘自 G 的訪談稿

83

G 是四十六歲的母親,在家專職照顧孩子。G 有二個女兒。Gg 是長女,在 十五歲時被診斷有亞斯伯格症。

由於 G 得知 Gg 確診為亞斯伯格症的時間相當短,只有一年左右,相較於其 他已得知孩子特殊狀況超過十年以上的團體成員,G 正在經歷震驚、悲傷與自責 的失落哀傷階段。

研究者看到,G 雖然處在複雜強烈的情緒困境中,卻能勇於面對自己的難處。

G 在第一次團體中就能坦然分享自己哀傷、挫折的心情,並期許自己能採取行動 來幫助自己,事實上,G 能跨出腳步參加本研究團體,就是她願意並能採取行動 的最佳證明。研究者從團體過程乃至於訪談中,都看到 G 努力的離開憂傷無助 的位置,並採取行動迎向挑戰。這是 G 帶給研究者鮮明的印象。

G 對於團體中引入局外見證者的經驗,主要在於獲得力量的灌注,以及開始 留意到有勇氣迎向挑戰的自我。局外見證者的共鳴與回饋,促使 G 從原本憂慮 Gg 疾病發展的框限,轉而擴張視野。G 開始能從不同角度看見 Gg 許多美好的 特質與優點。G 也因此回憶起自己在 Gg 來到她的生命中時,她對 Gg 原初的愛。

G 更在團體後期,做回了她想做的那種母親─真心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面對挑 戰的母親。

(六)認出內在寶藏的 H

我有時可能也不知道這是特質,還是怎麼樣?

我就不會去抓住那些東西再來想一想,

就傻傻的這樣走下去,

才不會跟往事糾結,在那裡想不開。

我們要繼續過日子,人生要繼續往前走。

現在才覺得,好像不太會記得太多事,

也還蠻不錯的。

摘自 G 的訪談稿

84

H 是一位四十歲的母親,除了協助先生處理事業上的工作之外,主要專職在 家照顧孩子。H 有二個小孩,Hh 是長子,五歲時確診為自閉症。Hh 有一個妹妹。

H 臉上經常帶著靦腆的笑容,依偎在先生 J 身旁,面對團體中的人際互動,H 有時會顯露出某種程度的不自在。雖然如此,研究者發現 H 在團體歷程中,一 次比一次更能主動發言,更能回應其他團體成員。H 更在團體中期,主動向研究 者表達她對先生的關懷─希望研究者能擔任她的先生 J 的諮商師,協助 J 走過生 命中的困頓。

在研究者與 H 互動的經驗中,研究者看到,H 擁有表達自我的能力,並不 需要倚靠先生為她發言,她甚至能為她所愛的人採取行動、提出主張。

H 對團體引入局外見證者的經驗,主要有二個方向。其一是幫助 H 看見自 己擁有的支持系統與資源,將目光從不足與無助,轉向力量與滋養。另一個部份 則是透過局外見證者的共鳴與回饋,H 發現原本被自己嫌棄的特質,竟然是幫助 她面對 Hh 特殊氣質的重要能力,並因此能重新定義自己。

(七)走在「處女猴夢幻旅程」的 J 我那時候都能做得到了!

雖然沒有這麼痛,

但是跟著歲月的增長,

我能力也會增長呀!

我的腰桿挺得更直、肩膀挺得更好!

這是我的夢幻旅程,還是要把它走完。

不管你怎樣,你都要好好的走。

摘自 J 的訪談稿 J 是一位父親,今年 44 歲,經營營造與房屋租賃事業。J 與 H 為夫妻,二人 一起參與本研究。對於 Hh 的教養與照顧上,J 與 H 二人是共同合作、相互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