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引入局外見證者實務操作之反思與討論

第六章 討論

第四節 引入局外見證者實務操作之反思與討論

本研究為國內第一個進行局外見證者團體研究的論文,因此在研究中特別著 墨於引入局外見證者實務操作的細節,希望研究經驗及成果能作為未來研究之參 考。因此以下就實務操作之反思作討論,主要包含二個部份:「局外見證者的特 質與遴選」、「事前準備的安排」。

一、局外見證者的特質對見證效果的影響

在研究者所檢索有關敘事治療引入局外見證者的相關文獻中,多數學者通常 僅就局外見證者的身份提出說明,例如局外見證者可以是當事人的家庭成員、朋 友、社群成員或與當事人有類似經驗或背景的人(Morgan, 2000; Morrison, 2009, 2010; Payne,2006; Russell & Carey, 2003)。在這些文獻當中,White(2007)曾就 局外見證者的揀選與條件提出較深入的主張。White(2007)認為局外見證者須 具備理解與接納被見證者的能力,同時能將其對被見證者的理解與接納表達出來

129

的能力。研究者從前導研究的觀察中,獲得了與 White(2007)相同的心得。然 除了 White(2007)的主張之外,研究者也從前導研究中發現,局外見證者尚須 具備專心聆聽、對他人生命經驗開放、將所聽到的內容與個人經驗對照,以及透 過口語表達感動與共鳴的特質與能力。

因此在正式研究中,研究者特別從過去曾帶領過的家長團體中,邀請適合的 人員擔任本研究的局外見證者。回顧本次研究,能夠為三方視框的主角們帶來改 變,研究者認為,二位局外見證者本身的特質是觸發影響的關鍵之一。從一開始 的研究邀請、參與事前準備、進入家長團體進行見證、事後訪談等過程,研究者 對二位局外見證者的特質有以下的觀察:

(一)熱忱與動機俱足

二位局外見證者均是在研究者發出邀請函的第一時間立即回覆,向研究者表 達參與研究的意願。經研究者了解,二位局外見證者對於參與研究的高度動機,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局外見證者曾經驗到,社會上有人真心誠意地協助她們與她 們的孩子,這使局外見證者期許自己有一天也能回饋在其他家長身上;二是局外 見證者因過去參加研究者所帶領團體的經驗,對研究者有足夠的信賴。

擔任局外見證者的家長,依正式研究的設計規劃,她們除了進入家長團體扮 演局外見證者之外,尚須參與二次的事前準備,以及接受事後的訪談。二位局外 見證者雖須付出個人的時間、體力與心力,但研究者每次見到二位局外見證者,

她們總是準時赴約、積極投入、真誠開放。她們願意貢獻一己之力的心意與熱忱,

總是一再地感動研究者。研究者認為,見證過程能夠如同局外見證者 B 所說,

與家長團體成員之間碰撞出美麗的火花,二位見證者的熱忱與付出佔有重要的地 位。

(二)自我悅納,欣賞他人

130

在事前準備初期,研究者提供身心障礙兒家長自我敘說的範例故事給二位局 外見證者,並邀請她們試著將內容中吸引她們注意,以及引發內心共鳴與感動之 處進行敘說。剛開始,二位見證者以解析案例的方式進行敘說,研究者觀察到這 個現象之後,即向二位見證者強調局外見證者角色的核心精神:局外見證者是以 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共鳴、迴響出對方的生命,因此並不對被見證者的生命進行 分析與評論,而是予以欣賞與尊重。

研究者發現,二位局外見證者在聽到研究者的提示與示範之後,很快地放下 過去慣用的分析與評論,轉變為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對範例故事進行回應。二位見 證者在事後訪談中均提到,研究者當時慎重的提醒與說明,有助於她們掌握局外 見證者的核心精神,並為自己如何扮演見證者找到定位。然而研究者發現,二位 見證者能立刻對研究者的提醒與說明做出反應,並立即在行動上產生改變,實與 二位局外見證本身的特質有關。

研究者看見,二位見證者能夠以個人的生命經驗去回應另一個人的生命故事,

並且將其中的共鳴與感動公開敘說,是因為她們本身對自我的悅納。因為能肯定 與接納自己生命中的脆弱,並不以為恥,才可能打開自己的生命去回應他人。例 如 A 在訪談中曾提到:

我講的那個「歪斜又怎樣(見證內容)」,唉~我覺得很多時候不 敢給別人看,是因為自己先不敢看自己。所以如果覺得別人看了會覺得 我怎樣,是自己先認為自己怎麼樣,對。可是當我自己就很坦然,啊!

我就長這樣(笑),我就是這副長相,我也很坦然的給大家看。我覺得 那個時候,反而真的是很自在,就真的很自在(OA-206)。其實坦白 講,我以前對於「先行者」這個角色,我覺得,不要(搖頭)。因為我 是一個很怕丟臉的人,我很怕丟臉…可是我覺得,如果自己真的不釋放 的話,不先做的話,不可能有那個釋放的環境跟人在你身邊,吸引來的

(OA-208)。我覺得我們都要願意當一個先行者,如果老是等別人,

我覺得,有一些事情是蹉跎掉了(OA-208)。

除了自我悅納的特質之外,二位局外見證者表現出較高的認知複雜度,能欣

131

賞他人、接納不同的價值觀。研究者認為,這是她們能快速接受提示,放下分析 與評價的框架,去欣賞被見證者的生命。例如 B 在受訪中提到:

我們…只是去告訴對方,剛剛你觸動到我什麼東西,我想到什麼而 已…我只是因為他講了什麼話,所以讓我自己想到說,我的過往是什麼,

然後現在我的想法,我對我自己跟孩子的想法是什麼,我覺得啊是比較 輕鬆的(OB-085)。而且就是,尊重到對方也尊重到自己。不需要去評 論,然後就算你去讚美她,你也是在評論他,不需要,就會有另外一層 壓力(OB-087)。

研究者觀察到二位局外見證者能很快抓取到擔任見證者的核心精神,與她們 本身尊重自己也欣賞他人的特質有關。

(三)專注傾聽,愛的流動

在見證儀式中,局外見證者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回應被見證者的生命故事,

為了做到這一點,見證者對被見證者的專注傾聽是必要的。研究者在二位局外見 證者身上,觀察到她們具備開放自我、放下分析與評斷,將焦點放在被見證者身 上,專注傾聽對方說話的特質。研究者認為這應是在本次研究中,局外見證者對 家長團體的回應,能引發家長團體成員感通的要素之一。如見證者 A 曾如此說 道:

我覺得開始之後,我覺得我就靜下來了。對,我就靜下來了

(OA-198)。我就把焦點,整個擺在家長團體裡面,聽他們的生命故 事(OA-194)。我自己那天聽他們這樣分享,他們自己的生命故事啊,

對。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靈魂的功課,每個人都很盡力的在學 習自己的功課(OA-243)。

研究者認為,當一個人願意對陌生人坦露自己、願意先放下自己,將焦點置 於對方身上,並欣賞對方,那個人身上必定是充滿著愛的。雖然 White(2007)

的主張中並未提及局外見證者所流露愛的特質,但當 White(2007)提到他所邀 請擔任局外見證者,因著個人過去曾面對過與被見證者類似的生命挑戰,而願意 為他人貢獻一份心力時,研究者認為,那彰顯的正是局外見證者的愛。

132

研究者也在二位局外見證者身上看見她們對家長團體成員的愛。

我覺得說…很多的照顧者很需要正向的能量,因為他們真的比孩 子還要辛苦,其實有時候我會覺得,心疼啦,不捨。我不知道自己可 以…可以回饋什麼?可是我覺得說…就是做!只要是跟我們孩子有相 關連的事情,只要我能做,先不要去看說可以做到什麼。那如果說,

我們因為那樣的撞擊,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把他們的視野打開,

看到更多的風景,那就做啊!為什麼不做?對啊,我覺得照顧者真的 好辛苦耶,不捨耶(OB-096)。

我覺得,我不想再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愛別人。就是,我只能用這 樣的方式去愛人。我希望跟我相處的每一個人,我們每一次的相遇,

我們不曉得就是彼此碰面幾次,這輩子碰面幾次,或相處多久。可是 如果說,別人可以從我身上得到很正面的滋養,有力量,或是促使他 有一個…就是很美好的一個啟發或什麼的,對。或是幫助他自己發覺 他自己什麼的。我覺得那個對我來講,我覺得那個是我愛對方的方法

(OA-285)。

二、事前準備的安排

研究者依前導研究帶來的經驗,發現局外見證者容易聚焦在自己的表現是否 符合研究的目的與研究者的期待,也因此造成局外見證者的壓力與焦慮感受,並 影響局外見證者的投入,因此降低研究參與者對於擔任局外見證者的壓力與焦慮 有其重要性。是故,研究者在正式研究中,為局外見證者安排了事前準備,以提 高她們對於角色、任務與現場樣貌的掌握度(事前準備的內容與規劃請參見 34 頁)。

研究者依二位局外見證者的回饋,以及研究者在本研究過程中的觀察札記,

提出對本次事前準備安排的個人反思。說明如下:

(一)核心精神高於操作練習

見證者 A 與 B 均不約而同地提到,在經歷過實際的見證經驗之後,她們覺 得與被見證者之間生命的碰撞、感動與共鳴,都必須在正式進入家長團體之後才 會發生。因此不管事前準備為她們在扮演局外見證者的角色帶來多少幫助,她們

133

無法在進入家長團體之前,預知她們將與團體成員的生命經驗碰撞出什麼樣的火

無法在進入家長團體之前,預知她們將與團體成員的生命經驗碰撞出什麼樣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