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四、如何從民主行政與績效管理理論重新設計考績制度?

依照結構安排,本文首先在理論階段論證考績制度與行政民主化的關係,接 著檢討現有考績制度團體參與機制的功能,再將焦點轉向試探個人參與的可行性,

歸納研究對象接受考績制度民主化的程度。最後一個研究問題,將彙整上述研究 成果,從學術理論的指引及實務人員的誘因偏好出發,重新設計民主參與的考績 制度,包括修正考績委員會的職權及個人參與考績的方式,以符民主行政的研究 初衷。

第五節 小結

考績制度「玩假的」(馬凱,2011)已是不爭的事實,高比例的考列甲、乙 等及「人人有獎」的考績獎金,使考績制度變成「吃大鍋飯的假平等」,對此,

考試院長關中曾語重心長地言道:「考績是管理績效的工具,不是公務員的權利」

6。然而,我國經歷二十年的政府改造及考績法的多次修正,暫不論政府績效是 否真的有所改善,人民依然將官僚體系視為貽誤效率的龐然大物,考試院砸破「鐵 飯碗」的大動作改革,自然獲得民間的熱烈支持。儘管經過兩年多的擾攘後,就 將丙等比例下修為 1 至 3%的浮動下限,但改革儼然成為親痛仇快的壯烈場景。

傳統公共行政攀附著正式程序及防弊機制,固然有著管理上的便利,卻忽視 實際的績效成果,也為官僚築起隔絕民意的防火牆。這種抱殘守缺的保守心態,

使心繫政績的政務人員深感不耐,乃強迫文官接受更多的政治領導。於是,新公 共管理巧妙地與監控民主(overhead democracy)結合,用以控制官僚可能的道 德危機(moral hazard)。尤其,在我國臣屬型的行政文化裡,監控民主的政治控 制本質,以及新公共管理的代理人問題被過分突顯,於是在師法企業的腳步上將 績效管理限縮為素樸的績效評估。是故在台灣行政改革的進程中,監控民主、新 公共管理、績效管理三個概念的駁雜混和,最後的「結晶」仍只析出命令與控制,

如圖 1-1 所示。

6 引號內之詞句來自考試院長關中於考試院舉辦之「全國人事行政暨主管會議」(2009 年 12 月 23 日)致詞的內容(李光儀,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圖 1-11我國績效管理的改革困境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三節,吾人可以發現,即便管理理論已然揚棄傳統的垂直控制,對 於人性假定亦從 X 理論、Y 理論(McGregor, 1960)進展至 Z 理論(Ouchi, 1979),

但政務人員對於政績的迫切渴求,仍會壓過對個人主體性的重視(Donnellon and Scully, 1994; Sinclair, 1994),並且由於考績制度的權力集中化,官僚唯有聽從指 揮才能得到正面激勵。職是之故,只要行政文化鑲嵌著威權遺緒,軟硬管理兼施 的結果,領導者仍會沿用最便利的命令與控制系統。因此有關組織管理的詞彙無 論怎麼置換,例如使用「承諾」、「團隊工作」、「自我管理」等,或如考試院網頁 上的「廉正、忠誠、專業、效能、關懷」,以及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的「營造廉能 公正的行政團隊、提供全民第一流的公共服務」,甚至成立有形的「任務編組」、 合議制的「委員會」等,只要管理者的管理手段不曾獲得員工同意,都將淪為「控 制的絲絨手套」(velvet glove of control; Jermier, 1998),用以製造員工「參與的錯 誤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 about participation; Raelin, 2008)或「授能的幻想」

(illusion of empowerment; Mueller, 1994; Knights and Willmott, 1987)。第二章擬 從圖 1-1 的三個概念出發,自源頭釐清其理論脈絡基礎,並觀察其在台灣的發展 及轉變,作為考績制度朝績效管理改革的理論依據。

三丙改革

命令與控制

績效管理

師法企業

監控民主

政治控制

新公共管理

代理人理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