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不致混淆研究者對角色的觀察。此外,本研究屬典型的質化研究,以本研究設定 的變數及各受訪者的身分特質,無論中央、地方、主管、部屬、性別、年資、職 等等不同,在意見上大抵呈現一定程度的雷同,且因質化研究不講求絕對的代表 性,且本文並未謀求將研究結果推論到全國各機關,目的僅在挖掘特定深層的客 觀事實及主觀認知,故當研究者發現受訪者的意見開始呈現重疊及雷同情形時,

意味資料即將達到飽和,即停止「滾動雪球」尋找訪談對象,其後即將注意力集 中於呈現某種特別突顯的現象。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壹、次級資料及文獻分析法

現行考績制度最明顯的參與機制當屬考績委員會,惟既有文獻均已指出考績 委員會功能不彰,無力制衡考評者的權威。若欲強化考績委員會在績效管理中的 角色,即有必要了解其組織設計的歷史背景,而後重新定位制度變革的方向。因 此,本研究從法規、官方文書、立法院公報或行政機關期刊等文獻資料著手,回 溯考績委員會的制度源頭,再逐步綜覽考績相關法令的沿革,以理出過去政府機 關對員工參與的解讀,作為後續制度重新設計的參考依據。是故,此研究方法主 要針對考績委員會的變革歷程。

此外,為期深入瞭解行政機關的文化內裡,以為考績制度朝民主化改革的基 底,將以余致力(2003)主持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進之研究」 及陳敦源(2009b)

主持之「我國考績制度之檢視:從循證理論、正義觀點及參與角度檢視」為代表,

擷取其次級資料佐證本研究的論點,包括焦點團體座談紀錄以及統計資料等,梳 理實務界對考績委員會運作以及考績制度民主化的認知,作為本研究重構制度的 重要參考。

余致力(2003)主持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進之研究」,涵蓋範圍極為廣 泛,包括整理現行考績法的規範內容,檢討執行層面面臨的問題;根據學理探討 考評之方法、考評結果之執行、績效與待遇之結合等課題;分析當時考績制度之 重要議題等,係針對考績制度的全面性研究。研究方法採用文獻調查法、焦點團 體座談、深度訪談、研究小組腦力激盪法與具名團體技術、問卷調查法等,結合 理論與實務、量化與質化。本研究兼採其質化與量化資料,質化資料主要以研究 團隊的具名團體技術與腦力激盪的會談紀錄為重心,並選取與本研究高度相關的 討論議題,包括「關於簡化考核項目及考核方式之改進問題」、「考績辦理前,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否由考評者與受考人進行面談,使雙方有溝通機會之相關問題」、「團體績效考核 之相關問題」等為參據。腦力激盪會議的進行程序為成員先就特定議題表達立場,

再以其立場闡明己見,並與其他與會成員交換意見。該會議成員兼容公共行政學 者、新聞學者、產業顧問、中央政府人員、人事行政人員、考試院人員等,學界、

實務界及產業界兼備,因此討論面向廣袤、觀察角度多元,形成各式觀點及經驗 的交叉對應。此外,受訪者在開放式問卷填寫的意見亦謄錄於附錄,此種質化資 料恰可與統計資料相對照。量化資料方面,當中之行政菁英問卷調查,以現職公 務人員為範圍,樣本涵蓋廣泛,足以宏觀反應實務界的認知,恰可與深度訪談較 為集中的樣本互補。而其調查構面包含考績項目、考績等第、考績過程、考績功 能、考績執行現況評估,本研究參採其考績過程、考績功能、考績執行現況評估 三個與本研究直接相關的問卷調查結果,以與後續深度訪談蒐集的資料相互對 應。

惟余致力等(2003)的研究發表時間已屬稍早,陳敦源(2009b)主持之「我 國考績制度之檢視:從循證理論、正義觀點及參與角度檢視」的研究,則是近期 規模較大,且部分議題切中本研究範疇的考績相關文獻,因此能夠對應公務體系 的客觀環境及主觀認知的變化。該研究利用循證方式探討考績制度的正義缺陷,

認為員工的公平觀感是制度正義的重要來源,唯有透過考績程序上的分權及參與 方有助於正義的實現。其所蒐集的質性資料包括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座談法,前 者以熟悉或直接負責考績業務之人員為對象,主要探詢考績制度之執行情形;後 者則以中央機關人員、人事人員及學者專家三種身分區隔為三場座談,主要討論

「現有制度(例如考績委員會)是否提供受評者足夠的參與管道」議題。本研究 在深度訪談方面僅限於實務界,因此佐以該份研究的次級資料,適足提供學理與 實務相互對照的機會。

相較於上述二份研究,其他有關考績制度的文獻或者偏狹於特定議題而與本 研究無甚相關,或屬整體性的制度研究而失之空泛,因此綜覽其推論過程或最終 結論,多數存在高度一致性,不易發掘歧異觀點。而余致力等(2003)與陳敦源

(2009b)的研究,部分議題與本研究高度相關,且研究方法採腦力激盪會議及 焦點團體法,涵容學理及實務的穿插及映襯,形成不同身分間的意見交換平台,

此與本研究單向且深入的訪談有所不同,因此選取該二份文獻的次級資料參酌之。

然而,本研究在探究考績委員會的實際運作、實務界對考績制度開放民主參與的 認知時,仍以下一小節將介紹的深度訪談法為重心,次級資料僅為相互參採的依 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第四章將引用上述二份研究的質化次級資料,當中腦力激盪會議或焦點團體 座談的發言者,本研究亦採代碼表示之,以下分別表列發言者任職機關及其身 分:

表 3-34「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進之研究」質化次級資料引用對象一覽表

代碼 身分

B01 中央機關副首長

B02 人事行政局所屬機關副首長 B03 中央機關人事主管

B04 人事行政局人員

B05 考試院所屬機關高階主管 B06 考試院所屬機關高階主管 B07 考試院簡任非主管職 B08 公共行政學者

B09 公共行政學者 B10 開放式問卷的填答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表 3-45「我國考績制度之檢視:從循證理論、正義觀點及參與角度檢視」質化次 級資料引用對象一覽表

代碼 身分

C01 警察機關單位主管 C02 內政部所屬單位人員 C03 經濟部所屬單位人員 C04 中央機關人事人員 C05 中央機關人事人員 C06 中央機關人事人員 C07 中央機關人事人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C08 公共行政學者 C09 公共行政學者 C10 公共行政學者 C11 公共行政學者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貳、深度訪談法

二手資料僅能提供表面資訊,且經過他人的整理及過濾,可能已為特定立場 所滲透,因此宜以一手資料補充或佐證之。社會科學涉及人的理念、意義建構和 語言表達,單從文獻取得資料恐難涵蓋所有人類的互動情形,尤其許多語義及意 涵係藏諸於人們本身,不易形諸文字或正式溝通。深度訪談即為彌補此種缺憾,

其功能在於以開放的態度讓知情的受訪者充分表達尚未曝光的訊息或獨特的見 解。尤其關鍵問題通常隱匿於行動者的腦海中,與其進行直接對談,較能獲取深 入及隱晦的資料。

接續考績委員會歷史的探究之後,再透過深度訪談法挖掘考績委員會的運作 現況,藉以了解組織內部各種身分的角色安排及權力配置,作為制度改革的參照 基礎。同時,從目前實務界對行政文化及組織民主的認知,剖析參與管理難以落 實的原因,在推動民主治理的改革上才能對症下藥。在研究對象的挑選方面,針 對圖 3-3 的四個身分類別,以立意抽樣及滾雪球抽樣方式尋找受訪者,包括主管 職如司處長或科長,以及單位成員、人事人員、曾任或現任考績委員,借重其實 務經驗,在表 3-1 的架構基礎上形塑新的制度。

完成次級資料蒐集及深度訪談後,本研究將依據學術界的應然認知及實務界 的實然見解,提出參與式考績制度的改革建議,供為考績相關法規的修正參考。

本研究各方法與研究問題的對應關係,如圖 3-5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圖 3-59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對應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