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考績制度既然肩負提升效能的責任,則制度除了既有的獎優汰劣功能外,更 應思索透過系統性的「績效管理」連結組織績效與個人考績,再透過公平化的「績 效評估」判斷人員的績效表現。因此,參與式績效評估必須依附在績效管理的架 構下運作才有實益,而目前行政機關斷裂式的執行績效管理,造成組織績效與個 人考績脫節;且肇因於考績程序前端無參與空間,失去多元蒐集績效資訊的機會,

而考績委員會僅屬程序末端,縱使賦予其事後審查權,但因無任何資訊得以憑藉,

自然無法平衡主管獨斷的考核權。是故,在討論考績制度的民主參與議題時,無 法單純限縮在考績委員會,僅能將其置於績效管理的其中一環視之。

此節將檢視學術文獻提出的績效管理原則,作為後續建構參與式考績制度的 分析依據。以下簡介 Robin 與 Stein(1990)、Pratt(1991)、Roberts(2003)的 研究結論,再歸納為適於台灣政府部門的架構雛形。

壹、績效管理的原則及步驟

一、Robin 與 Stein(1990)認為績效評估有以下幾點原則:

(一)績效規劃(performance planning)

員工對績效評估的可期待性決定制度的成功與否。因此在規劃績效活動時,

如果員工明瞭主管所期待的目標,並對績效標準有所承諾,才有足夠的動機積極 達成先前設定的水準,而非處處揣摩上意,以逢迎拍馬代替實質的績效表現。

(二)員工參與(employee involvement)

盡可能開放最大範圍的員工參與,較能使員工產生承諾。尤其許多管理者不 願碰觸的議題,例如較為敏感或衝突性的勞資關係,得藉由參與途徑開啟對話。

自我評估也能使員工理解與接受自己的優劣表現,對最終考評結果有公平的感 受。

(三)聚焦結果與行為(focus on results and behavior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績效評估必須以先期設定的目標及標準為依據,衡量工作行為對組織的貢獻 程度,以診斷未符目標的原因,作為績效回饋的基礎。

(四)適當明確的評估量表(appropriately precise rating scales)

量表上的評估標準愈多,主管需要耗費愈多的時間在績效評估活動上。尤其 控制幅度愈大,員工的差異性愈為分散,主管承擔的成本即愈高。因此量表上的 衡量範圍至多五個尺度,超過五個可能加諸主管過大的負擔。

(五)管理者接受訓練(manager training)

未經訓練的管理者,與其所監督的部屬並無二致,並不具備績效評估及回饋 的能力。尤其我國對公務人員有關升遷的訓練,僅限於升官等,並沒有針對升任 職位的培訓課程,其他在職訓練亦僅針對特定業務或較大範圍的公務技能,鮮少 包含評估與諮商技術。因此,大部分的公務員在升任主管職位時,從未接受擔任 主管所需的訓練,遑論關於績效評估所需的知能。

(六)聚焦在改善與發展(focus on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如果管理者只「向後」(backward)觀察員工的表現缺失,績效評估活動就 缺乏建設性。唯有「向前」(forward)回饋及協助員工改善技能,使其獲得充分 的授權賦能,績效管理才能作為人力發展的先導計畫,而不只是控制員工的工 具。

二、Pratt(1991)認為有效的績效管理有以下幾點原則:

(一)員工參與(employee involvement)

績效評估是一項以目標為指引的計畫活動,用以控制員工不致偏離組織目標,

但必須給予員工設計及修正計畫的機會,以令其了解自己在體系中的角色,方能 對目標有實質的承諾。從目標設定、職務設計、績效標準、評估形式、評估程序,

到訓練發展,員工均應隨著主客觀環境變化不斷提供主管可靠的資訊,此則有賴 確實的參與。

惟授權員工並非剝奪主管的考核權,管理者仍然保留績效管理議題的主導權 及控制權,例如界定及闡釋上位的組織使命、核准員工設定的年度目標、界定基 層官僚的角色,以及單位主管的績效標準同樣需經更高一階管理者的核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二)強調客觀性(Objectivity Emphasized)

儘管績效管理是管理者控制員工的工具,但亦為一項複雜且與員工對立的負 擔,因此在評估時應屏除主觀因素如人格特質,並以客觀的工作成果為觀察基礎,

例如工作品質、工作量、目標的完成度等。

(三)與組織目標連結(Linkage of Goals)

績效評估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績效,因此員工設定的目標必須與組織整體的使 命及目標連結;而績效評估也需衡量工作表現是否合乎組織需求,不僅是單純衡 量員工做了哪些事而已。缺乏這種連結,員工的努力成果可能與組織的目標背道 而馳。是故,各階層目標的設定應從組織的使命出發,層層向下串連,避免事後 導正耗費多餘的成本。

(四)管理者可以被課責(Hold Boss Accountable)

獲得管理或監督權的少數人,同時也對組織或其工作團隊負有義務。部屬接 受被監督的前提是組織對其職涯發展、財務穩健及工作成就有所保證,因此管理 者的責任不在於財貨的直接生產行為,而在是否完善規劃、評估與激勵部屬的績 效。管理及監督活動對組織的影響甚大,這些活動包括清楚闡釋目標、設定公正 的績效標準、監督員工績效、年度的評估、回饋、訓練發展、諮商與激勵等。上 述皆為管理者接受組織成員託付後理當擔負的責任,也是績效管理的重要內涵,

卻必須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及精力。遺憾的是,績效管理活動的妥適程度通常不在 主管的績效標準中,在接受更高層管理者的績效評估時,也就容易被忽略。

(五)避免過度重視形式(Form Isn’t All)

績效評估的形式必須讓員工了解、清楚與完整,因此宜有概括的條文規範與 程序說明。然而,徒有形式並不會自為執行,仍然有賴主管如何運用。我國系絡 下的問題即是顯而易見的潛規則,顯示綿密嚴明的人事法規並無法建構完善的績 效管理體系,反而因為人員的策略行動而徹底失靈。

(六)持續不斷的過程(Continuous Process)

績效管理流於形式,通常肇因於未將其視為持續進行的活動。績效評估不宜 固著在正式的評估活動上,回饋及修正是主管與員工間不斷來回往返的過程。而 回饋必須包含正面及負面的資訊,有幾個要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1. 清楚:模糊、欠深思熟慮或矛盾的回饋會產生反效果。

2. 描述性:提供員工描述性的例證,而非無事證根據的主觀判斷,或是虛無飄 渺的形容詞。

3. 客觀:同時告知正面與負面的回饋,讓回饋可信與有用。

4. 建設性:主管與員工關於績效評估的討論,要以未來改善為導向,而不只是 明列缺失而已。

三、Roberts(2003)的參與式績效評估

績效管理強調評估者與受評者的雙邊互動,以資訊透明取代過去的權力操作,

才能持續向未來修正績效表現及管理活動,因此參與的意涵並不僅止於分化管理 者的權力,而是所有組織成員共同成長。是故,員工參與必須融入績效管理的各 個階段,不只侷限在單一程序。Roberts(2003)提出的參與式績效評估包括以 下五個階段:

(一)參與績效標準(performance standard participation)

績效標準的衡量標的為員工,因此有關勞動情形的資訊大都集中在受評者本 身,因此欲建立具有信度與效度的績效指標,除了聚焦在職務工作、平衡個人與 團體績效外,尚應符合主觀的公正、公平觀感,此有賴員工的參與。

(二)參與考核表(rating form participation)

考核表是績效標準的延伸,也就是將組織認為有必要進行正式評估的事項進 一步具體化。績效標準的操作性定義同樣需獲得員工的資訊輸入,員工才能在具 體細項上知悉符合期待與否。

(三)自我評估(self-evaluation)

自我評估讓員工有機會透過制度化的管道肯定自己的績效,並作為面談前的 準備,其內容包括檢視自我設定目標的完成度、準備與主管面談的關鍵資料,或 是衡平主管對自己的評估結果等。管理者與員工對目標的定義及完成度的認知可 能大相逕庭,但如果以人力發展為目的而開放員工參與,參與及互動的過程即在 修補雙方認知的落差,以降低防衛行為、提升整體滿意度。值得注意者,自我評 估固然有評估膨脹(rating inflation)的疑慮,但可將舉證責任加諸員工,由員工 自行提報具體的績效表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四)參與面談(performance appraisal interview participation)

員工諮商在參與式績效評估中非常重要,績效面談含有許多成功評估所需的 要件,在員工方面包括公平、滿意、對負面回饋的接受度,在主管方面則是降低 蒐集資訊的成本、取得員工的認同等。傳統的績效評估是為了滿足上對下的監控 需要,因此從來不重視員工對系統的評價,但既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環,員工 的內在績效效能感,其實來在外在的人事政策參與,唯有取得員工內外在的認同,

才有可能使其順服制度的導引。

績效面談考驗著評估者的技能,良好的面談包括尊重及保護員工的隱私、關 心員工的感受、集中員工的注意力、保留足夠的時間作全面性的討論、評估者事 前的充分準備等,避免敷衍了事,否則員工仍然覺得績效評估只是形式化或被管 理者操縱的過程。

面談的功能是在一個正向的系絡中,辨明考評者和受考者的認知差異,員工 的訓練需求、升遷機會、技能發展都是面談可以討論之處,藉由這個過程使員工 了解績效管理的目的在於改善績效,而非懲罰。如果缺乏類此觀念交換的機會,

雙方會在定期的績效評估中不斷產生齟齬。

雙方會在定期的績效評估中不斷產生齟齬。